APP下载

山西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研究

2017-04-02赵敏王璇王广斌赵国斌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培训

赵敏,王璇,王广斌,赵国斌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2.山西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3.电子科技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4.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山西 太原 030027)

山西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研究

赵敏1,2,王璇3,王广斌2,赵国斌4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2.山西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3.电子科技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4.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山西 太原 030027)

扶贫攻坚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加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精准教育培训,实现贫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手段。从山西贫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培训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山西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面临贫困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贫困地区产业支撑条件差、转移就业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就业转移培训组织管理较分散等困境及原因,从而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通过加大培训宣传和贫困村产业扶贫力度、构建完善的农民就业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最终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精准培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我国在2020年底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已成为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加强精准培训脱贫一批,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贫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手段[2]。

山西省有58个贫困县,包括7994个贫困村,119.2万贫困户,329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村与贫困人口主要分散居住在偏远山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恶劣。扶贫攻坚任务倍加艰巨。笔者通过对山西大同、朔州等地贫困村、贫困劳动力实地走访、入户座谈、资料查阅等,深入调查并分析了山西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山西省就业培训精准扶贫,大力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和收入增加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山西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现状

(一)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建设状况

1.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科学指导就业转移培训

山西省扶贫办与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卫计委、省妇联、团省委等多部门密切合作,共同修改出台一系列就业扶贫工作政策,合力联合推动山西省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工作。尤其在《山西省培训就业扶贫行动方案》、《山西省2016年培训就业扶贫行动计划》中,对山西省“十三五”期间实施培训就业扶贫、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到2020年帮助3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收脱贫做出总体部署。与省人社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培训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等确定2016年精准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万人;与省卫计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山西护工培训就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推动山西护工就业培训,重点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开展;与团省委联合下发《<山西共青团推进“双心双实”工程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与省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三晋巾帼脱贫行动”的意见》,推动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妇女就业创业培训,重点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开展。

2.就业培训体系和服务平台初步构建

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三大品牌”战略和山西省委、省政府“三位一体”工作路径,各市县立足贫困农民增收脱贫,搭建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政府服务平台、基地服务平台、维权跟踪服务平台。山西省各县市已初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对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总量、地域分布、结构状况以及培训就业需求等做了登记,基本建立了农民工输出服务体系。2016年省扶贫办组织开展贫困户劳动力摸底调查工作。摸底数据显示,山西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数为950 387人,其中已转移贫困劳动力380 704人,未转移就业劳动力569 683人;未转移就业劳动力中能够外出务工劳动力为272 709人,务工意向为省外的48 165人、省内的224 544人。

3.针对不同贫困人群特点推进相应就业培训项目

针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为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指导及输出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通过“阳光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千村万人就业培训”、“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一系列培训,促进了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如雨露计划主要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中职中技、高等职(专)业教育及当年考入二本B类以上普通本科院校的贫困学生;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则是重点培育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兼顾生产经营型和引领带动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方面优先培育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培育贫困村劳动力,优先培育带动贫困劳动力产业发展的能人大户。2016年山西省组织开展5万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精准培训工作,包括3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万人千村万人就业培训。2016年底,已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31 927人,千村万人就业培训已完成22 688人,超额完成了全年度目标任务。

4.政企校联合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特色就业培训

政府下达专项资金,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劳动、教育等培训阵地,鼓励民办学校、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劳务中介组织参与培训工作,通过“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乡联合”和“订单培训”等形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受训农民就业率有很大提升。经浑源县统计,近年来,接受过培训的农民近2万人,占贫困家庭劳动力的66%,通过培训转移就业的达90%以上。天镇保姆、吕梁护工是山西省瞄准贫困劳动力实施精准培训转移就业的特色劳务品牌。大同市、吕梁市建立专门机构、推出超常规举措,促进“天镇保姆”“吕梁护工”劳务输出品牌走向“规范化、职业化、规模化”,带动贫困群众充分就业、增收脱贫。2016年“天镇保姆”完成精准培训2000人,吕梁护工完成培训10 47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65人,实现转移就业32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44人。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村贫困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培训的主阵地

目前山西多数农村贫困劳动力能转移出去的已基本在外务工,留守农村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扶贫工作的硬骨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农民形成合力利益联结机制,既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又提升了当地农民的就业率和农民的收入。右玉县图远实业有限公司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发展模式,为周边贫困劳动力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联结周边贫困农民开展小香葱种植培训,目前已累计对5000户贫困户、10 000贫困人口进行培训并解决了就业问题,每户年均收入6000元以上,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

(二)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效应

1.工资性收入成为贫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2.造就了一批山西特色劳务品牌和致富典型

农民接受就业培训后,增长了职业技能。许多山西农村劳动力一些行业也创出了品牌,如五台泥瓦匠、临猗蛋糕工、浑源保姆、临县的“的哥”等在全国小有名气,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产业工人和新晋商。贫困县较多的吕梁市多年来狠抓劳务输出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培训效应已开始显现。北京的朝阳区六里屯居住着来自文水县的3万多农民工,号称“文水城”,主要从事北京铁艺加工,经过学习锻练成长为优秀的铁艺工,他们几乎占有了北京铁艺市场百分之四十的分额。临县农民段耀武只身到满洲里打工,由修千斤顶开始,逐步当上汽车配件商店小老板,近而发展到汽配批发、组装、修理、售后服务、运输等六个专业门市部,创建了段氏汽配一条街,几乎垄断了满洲里的汽配行业,年产值上亿元,利税超千万,还带出了一大批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还有一些人带着城市学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成为发展当地农业的新型农民,成为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临县木瓜坪乡农民王小帮2006年返乡,在淘宝网开网上店铺,经销红枣、核桃、五谷杂粮、平遥牛肉等山西特产,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利润超过100万元,不仅自己成为网络红人,更是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3]。

3.推动了农民传统观念的转变

传统观念造成人们死守土地,死守土地又维护了传统观念。特别是一些偏远、闭塞的山区小村,多少代人在这里重复着简单而又贫困的生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潮流的带动下,一部分青年农民勇敢地走出大山、走出乡村,走进城市、走到沿海,见识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改变了自己生活的样子,形成了新的生活理念、新的就业观和新的人生认知,这种新的人生观的传播对当地农民思维方式和农村面貌的改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武乡县龙泉乡坡底村有一位妇女在太原医院做看护,月收入2000-3000多元,家里生活水平发生明显变化,谈吐见识也大不相同,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在医院当看护,就是伺候病人的营生,本是穷苦而又自尊的山里人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但是,在她的影响下,经过宣传介绍,这个只有200来个男女劳力的小山村,已经有50多个妇女到太原从事了医院陪护。目前,太原山大一院、二院、人民医院等医院的陪护,武乡人占了很大比例。据调查了解,一些在外打工一段时间又回到村庄生活的人,特别是妇女,在服饰、卫生、饮食、皮肤养护等生活习惯以及孩子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对周围人也产生无形的影响,对改变一些陋习,刺激农村消费、拉动内需,也起到积极作用。

二、山西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剖析

(一)贫困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保守

由于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低,使得贫困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外出打工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大多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主要从事以手工操作为主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受自身素质制约,他们只能是简单的劳动者,难以形成专业的、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在劳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4]。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农民不愿出门,更多的是不愿出远门。目前呈现的转移劳动力在本县、本市就业比例特别高的现象,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二)贫困地区产业支撑条件差,吸纳和转移能力有限

转移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方向。但是,山西省多数贫困县区地处山区,交通不等,生产条件恶劣,产业支撑条件差,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带动和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能力有限,使得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很不充分,收入也比较少。

具体来说,1)不改变每个电源并网方式,而通过先进的控制、计量、通信等技术聚合各电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等不同类型的分布式能源,通过更高层面的软件构架实现多个分布式能源的协调优化运行,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及利用;2)无需对电网进行改造,而能够聚合分布式能源对公网稳定输电,并提供快速响应的辅助服务,成为分布式能源进入电力市场的有效方法,降低了其在市场中孤独运行的失衡风险,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3)分布式能源的可视化及虚拟电厂的协调控制优化,大大减小了以往分布式能源并网对公网造成的冲击,降低了分布式电源增长带来的调度难度,使配电管理更趋于合理有序,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三)转移就业培训目标不明确,不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

转移就业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但是至于分类行业中何为合格技能型劳动者,通过培训要具体具备哪些技能,则没有明确的说明,因而造成培训内容与岗位技能匹配性差。一方面,培训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职业培训尚缺一套规范、适用、实用的教材;另一方面授课中存在讲理论多,实践操作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有的培训班还存在走过场、图形式、完任务的现象,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尚未真正实现以需定培,造成培训与就业脱节。

(四)培训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培训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培训参与主体涉及农民、培训机构、企业、政府。现阶段就业培训各级政府是主导,培训学校和企业是承担主体,农民是培训客体。政府为推动转移就业培训,上级管理部门层层“下任务、下指标”、将完成指标情况列入政绩考核,加之培训政策顶层设计统得过死,造成基层培训执行机动性差,按照条框无法办事,不按条框要出事,以致基层干部对培训敬而远之。培训学校和企业作为承担大量培训任务,但囿于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办学经验限制,惧于责任承担和严格督查审计,再加上培训效益甚微,培训动力不足。贫困农民对就业培训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认为“培训不培训无所谓”,“参加了培训不一定管用”,“参加培训是为完成村里布置的任务”,故而被动参加培训[5]。

(五)培训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就业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随着国家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重视加强,各级部门培训投入资金和力度日渐加大,培训效果却未凸显。培训轰轰烈烈展开,培训实效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各级政府针对各项培训工作制定了一定的考核验收办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工作的部署安排、任务完成情况、培训建档立案、培训效果和资金使用、学员满意度等,通过考核评价确定各市县相关部门工作成效,予以奖惩。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更侧重于政府部门工作绩效,而与就业相关的劳动力技能培训考核却流于形式。很多农民经过相关职业培训,尽管获取了结业证书,但与职业上岗技能难以匹配,这也是挫伤农民参加就业培训积极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六)就业转移培训组织化程度低,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滞后

目前劳务输出尚未形成组织化、集团化、规模化,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较为分散零乱,多是分散转移的“游击队”,规模小,人数少,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因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率不高。

(七)就业培训组织管理较分散,培训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点多面广,组织实施的部门较多,有农委、扶贫、劳动、教育、妇联、计生、工会、科技等部门,多数培训部门在开展培训工作时,一般都是从自身的业务出发,部门间缺乏合理必要的统筹和协调,条块分割、培训交叉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不利于规范管理和资金统筹利用,另一方面造成培训项目重复、培训对象重叠等资源浪费。多年来农民职业教育在我国处于教育短板,目前实施的就业培训多为完成政府任务的短期培训,长期的、系统性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与主动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都未在农民专业就业培训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八)农村帮扶和社会保障不到位,转移就业有后顾之忧

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合同签订、“三险一金”问题、住房与子女上学、劳动维权服务等方面的政策还没有形成完善体系,相关政策落实难,不合理的制度和不完善的政策造成许多已在城镇有了固定的职业和住处农民工难以在城市真正安家落户,也无法享受与务工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待遇。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度不足的情形下,使得农民把土地作为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的屏障,因而多数农民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逐渐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6]。同时,随着许多家庭夫妇双方都要转移出村,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羁绊。

四、推进山西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劳动力主动转移就业意识

一是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一人务工,全家致富”的浓厚氛围,逐步改变农民“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恋土守家的传统观念,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二是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选出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表彰奖励,让其“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思想进一步解放,逐步认识到外出打工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能致富的好路子,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贫困劳动力参与培训、转移就业的能动性。

(二)加大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力度,增强县域吸纳劳动力源动力

发展贫困地区县域经济是扶贫攻坚的突破口。一是加强贫困县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第一书记的选派可有效加强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引来项目,发展经济”是核心。二是依托“一县一业”,力争通过产业扶贫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县域经济自身造血能力,为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良好的环境。三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龙头企业金融、信贷、产业等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充分发挥其参与产业扶贫的生力军作用。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转移就业培训目标和任务

以市场为需求,瞄准目标,提高转移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就业转移培训前应对劳务市场需求做细致调研,瞄准区域,瞄准工种,瞄准对象确定培训目标和任务。一是与北上广等大城市劳务市场有效对接,了解用工需求和缺口,按需规划转移培训目标和任务。二是对需转移就业劳动力合理分类精准培训,针对“贫困第二代”抓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各类教育助学工程,从根源上打造并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就业竞争力;针对有转移意愿的“当代农民工”,将其纳入转移就业培训工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促进其就业水平[7];针对无意愿转移的留守人口,通过开展通过开展 “百企千村”项目带动和“千村万人”就业培训、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活动,引导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四)构建合理激励机制,激发转移就业培训动力

有效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需建立以“转移成效”为导向的四方联动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各界的能动性。一是基层组织部门组织管理激励机制,在上层政策设计框架内,赋予基层干部灵活机动权,给予组织好的基层单位表彰和奖励。二是培训机构激励机制,对于承担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机构,应予以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等有效扶持,对培训效果好的机构给予持续、重点投入,将其建设成为培训领头羊。三是企业培训和用工激励,给予吸纳贫困劳动力的企业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等实实在在的扶持和优惠,以奖代补,充分发挥企业带动作用。四是农民务工激励机制,给予务工农民身份、地位、就业、福利、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权利,充分激发其转移就业的动力。

(五)构建完善的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尽管全国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山西可率先在培训体系构建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一是构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训学校、企业培训有机结合的农民就业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尤其应建立以中等职业院校、高等农业院校的系统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可以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农民实践班,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的农民群体,引领未来农民的创新和创业发展。二是利用院所和行业资源尽快出台行业培训标准和培训大纲,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使农民就业培训科学有序推进。三是构建地方特色就业培训体系,打造地方劳务品牌。四是构建合理的农民就业培训管理体系。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现状,建议由单一部门负责农民就业培训事宜,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培训规划,就培训事宜进行专门筹划和管理,尤其要实现资金统筹使用[8],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建立长效转移就业培训机制。

(六)完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培训与就业准入良好联动

建立政府、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劳务市场的四级联动评价体系,科学、系统评价培训效果。对各级政府的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政府在培训中发挥的作用,培训计划的完成情况等[9]。对培训基地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以由培训期数、培训人数、培训效果、学员的评价、劳务市场的评价等内容组成。其中,培训效果还要辅以考证通过率、就业率和平均工资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率为主要考核体系。劳动力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政府、培训基地的管理、运作及服务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完善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将推进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培训资格证与职业资格证的制度化将强化劳动力准入制度的管理,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主动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七)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搭建服务平台

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搭建好高效的服务平台。一是劳务市场信息平台搭建,建立健全与用工地劳务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定期搜集、反馈用工信息并及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上联全国、下联县乡村的目标,打通市场与农民信息通道。二是建立完善转移就业管理机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做到“输出有服务、就业有岗位、维权有保障”。三是构建农民工城市安居乐业的平台。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逐步推行劳动合同制,让“农民工”与市民“同工同酬”,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养老、医疗、失业、教育、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要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积极主动做好农村“留守人员”的管理和帮扶工作,动员政府、社会团体、个人力量,为“留守老人”生活、“留守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氛围[10]。在帮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帮助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尽量减少外出打工者后顾之忧。

[1]宁吉喆.“十三五”如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EB/OL].(2015-11-18)[2016-03-21].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11/18/t20151118_7044510.shtml.

[2]周亚晖. 科学制定政策 助推精准脱贫[N]. 十堰日报,2016-06-17(001).

[3]穆佳妮.闯出一片新天地——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纪实[EB/OL].(2012-5-14)[2016-12-21].吕梁新闻网:http://www.sxllnews.cn/news/html/2012-05/2012051409391011.html

[4]陈羲. 提升就业技能促农户脱贫[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07-24(006).

[5]王凤林. 培树就业平台 加快转移就业——关于舞阳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J]. 人才资源开发,2016(19):23-25.

[6]刘冬.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7]陈羲. 提升就业技能促农户脱贫[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07-24(006).

[8]游坤. 夯实就业基础 抓实技能培训——新县人社局积极推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J]. 人才资源开发,2016(21):29-30.

[9]陆汉文,杨永伟. 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贫困影响评估:一个初步框架——以沙县小吃就业创业培训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9-136.

[10]周静. 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思考[J]. 人民论坛,2013(29):228-229.

(编辑:佘小宁)

Research on employment training of labor transfer from poor rural sareas in Shanxi Province

Zhao Min1,2,Wang Xuan3,Wang Guangbin2, Zhao Guobin4

(1.InstituteofQuantitativeandTechnicalEconom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3.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Administration,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611731,China; 4.ShanxiPovertyAlleviationandDevelopmentOffice,Taiyuan030027,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 China. To strengthen the targeted training for poor rural labor and realize the stable employment of poor labor is an effective mean to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The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of poor rural labor transfer employment training in Shanxi Province, deeply analyzes the obstacles faced by labor transfer employment training, including low cultural quality, poor industry support, obscure goals of transfer employment training,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is, the decentralized organization of transfer employment training management, etc.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accordingly: take the market as the guidance, construct the platform, through intensifying training propaganda and rural industr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uild perfect peasant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rural poor lab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ultimately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Poor rural labor; Transfer employment training; Targeted training

2017-04-09

赵敏(1977-),女(汉),山西太谷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

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5313);山西省农业厅招标项目(SNJC2015-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2015M571198);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3)

F304.6

A

1671-816X(2017)08-0047-06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