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与运用写作素材

2017-03-31孙雪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文章

孙雪

【摘 要】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师很重视,学生却不重视;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

【关键词】 作文教学;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作为年轻教师,我对作文教学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自己很重视,学生却不重视;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在作文教学上体现得很充分。十几年的作文教学,最后学生到了社会上连一篇象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

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以书本为中心,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并加以运用,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教学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我也始终有着这样一种感受:“课本,语文课本,它是一座富矿;它是一口深井;它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于是,语文书中的许多课文自然就成了我们构思写作内容的素材,开掘创作灵感的源头,直至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明灯:鲁迅的《祝福》、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蒲松龄的《促织》、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佳作都成了我们写作挥之不去的“情怀”。

而在写作方面,学生往往又不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课文内容,就为学生以后写作积累了素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过去从知识出发,现在从实践活动出发;过去从教师讲解出发,现在从学生自主活动出发,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标教材阅读部分,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抓住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作为显性标志,配合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与自我能力发展为主线索,要求教师进行专题教学设计,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泉”,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学生写作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前,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方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说白了,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写作素材,写出成功之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与“借鉴”两大法宝。而这两大法宝的占有与利用又必须立足文本,以教材为出发点。

(一)积累。积累是最好的写作突破办法。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任何事物要产生飞跃的关键。丰厚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

首先,积累语言材料。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教材中有大量的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如雅词,美句,精段等)从课外补充写作源泉,尽量做到每天读一篇经典的、精美的时文,积累思想、情感和词语,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努力使自己从贫乏走向丰富,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

其次,积累写作技法。从课文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人说“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而久之便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即要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譬如,学生作文中一般都是为叙述而叙述,却忘记了创作中叙述方式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

此外,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这就很好地达到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了。

(二)借鉴。借鉴也是写作突破的重要手段。学写毛笔字都是从临摹开始,临摹到一定阶段,再博采众人之长,创立自己的书法风格。写文章同样也是这样的规律,课文是学生最好的仿写范本,面对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文章的构段方式和写作手法。借鉴就是向最好的东西学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很快就能克服自己的不足,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

怎样才能充分理解材料、利用材料呢?直接引用课本中材料进行“移花接木”。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有花的枝条嫁接到另外一棵树上。这种理论应用到写作中,就是将文本中的材料中提取你认为有用的某部分放到你的文章中来。有时候,你可以根据作文的需要,在积累的材料中提取好几样材料重新组合起来,写出你的文章。如借用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演绎新编,但千万不能照搬原文,而是在吻合原文人物言行、性格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或把故事拼接于现实生活,或挪移教材内容重点,或放大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细节,或合乎事理发展地节外生枝,引入原文没有的人物,或变换叙述角度,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与原文不同的新的旨意等。此外写作时思维也不要局限于一篇课文,而是要綜合使用不同的课文素材。考试时,我们首先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话题调出“分类资料库”中可以运用的材料,这也是积累工作;其次,根据自己所选择文体来组合这些材料;再次,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与之相似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运用到作文之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技法总结为:分类梳理,一题多材。也就是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材料。

在把握借材料这基础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借用下写作思路,可以让学生选择尝试多种写作思路。当然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也必须有意加强写作方法的关注,立足文本内容,捕捉文章中的写法相关知识的精妙点,从而来指引我们的习作。

三、其它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使他们的文章成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文”之文,除了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素材之外,还需感悟生活,从“自我生活经历”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包括“我”、“我与学校”、“我与家庭”、“我与社会”四大方面具有“闪光点”、“美点”、“感点”性质的精彩片断。多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另外也要读写一体。没有读,就写无蓝本;没有写,就读无着落。要让学生深深懂得,为写而读,读是手段,故要读得全,读得透。书中自有作文法,书中自有营养;为读而写,读是目的,故要写得勤、写得深,写出读书的体悟,写出读书的境界。读写一体,不断提高。当然,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作为课堂教学主要依托的教材也必须“与时俱进”,多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时文”、“美文”,使学生学习名家是怎样感悟生活、反映生活的,并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活该怎样来表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只有从教材入手,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样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文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