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3-31宫占坤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蜗牛创新能力科学

宫占坤

【中图分类号】 G6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热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因此,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实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面对实物,亲手操作、尝试,体会“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才会去探索、去创新。充分体验科学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保障。

科学课各类实验应该在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提高学生的兴趣。对重要的实验,除了让学生了解课堂知识外,还应该考虑扩展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亲身检验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巩固知识。

二、加强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科学课上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好机会。如:《做一个生态瓶》是《生物与环境》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在讨论、设计、建造生态瓶的过程中,开展一系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研究。学生从学科学到做科学,实验是有效途径,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引导探究,启迪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要重视启发诱导、设疑、激思,让学生通过参与、思考、探究,主动地獲取知识并使知识内化。

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然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一节科学课让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教师必须十分明确。问题可以教师设问,但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说最好是教师想提的问题变为学生的问题,因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蜗牛》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捕捉蜗牛带到课堂上研究,并直接向学生发问:“你看到这些蜗牛想研究什么问题?”学生稍经思索就纷纷提出:“蜗牛的身体分几个部分?”“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蜗牛喜欢吃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教师所期待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科学探索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蜗牛创新能力科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蜗牛说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科学拔牙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