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性期刊新媒体发展的相关模式思考

2017-03-31宣海林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模式新媒体

宣海林

摘 要 行业性期刊是我国期刊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但却很庞大的一个群体,由于承载着独特的行政性与公益性功能,对其的研究很有意义。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行业性期刊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并形成了行业性期刊新媒体发展的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特征不一,但各有优劣势,综合借鉴各家特长,对于行业性期刊新媒体今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行业性期刊;新媒体;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4-0108-02

作为我国期刊群体中一支较为独特的队伍,行业性期刊一直以其带有行政化色彩的定位、较为超脱的地位、承载一定的公共职能、公益色彩与市场色彩较为模糊等特征,与那些完全市场化运行的期刊相区别。在纸媒消亡论甚嚣尘上并已经实实在在表现为现实案例的今天,行业性期刊在纸质期刊生存艰难的情况下,生存状况也不是很乐观。虽然在承载着一定的行政职能的情况下,行业性系统资源依然能够为行业性期刊提供一定的发展支撑,但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发行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的今天,行业性期刊的未来并不太为业内人士看好。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新旧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众多行业性期刊把发展新媒体看成媒体转型发展和挽救甚至壮大自身的难得的机遇,在发展新媒体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的甚至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新媒体方面。一时间,众多行业性期刊主办的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客观地讲,新媒体确实是行业性期刊这样的传统纸媒尤其是小众媒体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几乎没有例外,大家都在积极争取搭上这一末班车。但是,由于传统办刊理念的局限,行业性期刊在办刊理念、人才储备、办刊水平、运营方式、市场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劣势,制约了自身在新媒体方面的发展。虽然大家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风格和运营模式,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几乎都是在赔本赚吆喝,取得显著成效的凤毛麟角。

1 行业性期刊新媒体发展模式

纵观众多部委主管的行业性期刊所创办的新媒体,各有千秋,也各有侧重,形成了形式与风格均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在这里,我们仅以各期刊创办的网站为例,对我国目前行业性期刊新媒体发展的几种模式进行梳理,从中发现对今后行业性期刊有益的发展经验。

从实际运行来看,目前行业性期刊新媒体内容呈现与运营发展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

1.1 综合型模式

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业性期刊新媒体的运行模式,主要是指以行业门户型网站的定位和形象呈现,登载各部委綜合型的新闻信息,包括部委中心工作、领导动态、下级单位工作动态等内容,内容比较庞杂,涵盖范围很广。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审判》杂志为例,作为最高院主管的唯一的法制新闻性期刊,其初期创办的网站,即以门户型网站的定位出现,登载内容以法制新闻为主,随最高院工作动态及社会重大法制动态随时更新。这种媒体发展模式的优势是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紧扣行业动态;劣势就是投入较大,在行业性期刊发展势头逐渐式微的情况下,这样的新媒体发展思路显然有些难以为计。尤其显著的劣势是,在运营理念和思路与部委门户网站大同小异的情况下,这样的重复建设基本没有发展的价值,甚至有被逐步淘汰的可能。毕竟,与政府网站相比,无论在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还是在公众的信任度上,行业性期刊主办的网站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1.2 宣示型模式

有一些行业性期刊的新媒体发展思路仅仅以重在参与为主,只登载期刊的基本情况简介与简单的信息,以及零星几篇期刊上的文章,网站极其简单,内容很少,而且基本不更新。这样的新媒体仅仅在于宣示杂志的存在,象征性地表达一下对新媒体的关注。优势是投入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纸质媒体的发展上;劣势是在纸质媒体发展越来越艰难的情况下,缺乏替代性发展路径的支撑,如果纸质媒体发展不下去了,行业性期刊就有可能关门大吉。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这样的模式比较少见,主要是一些发行范围极小,或者偏重理论性的期刊,例如不少部委主办的纯理论性行业期刊,由于与数据库或者期刊网的合作较多,发展新媒体的热情并不高。

1.3 互补型模式

有一些行业性期刊的网站发展思路是与其主办单位的期刊基本不同的模式,强调差异性。对于不少行业性期刊,网站有的偏重理论,有的偏重图片,有的偏重音视频,有的偏重教育培训,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具有鲜明的差别。如中国就业网,作为《中国就业》杂志主办的网站,就侧重就业资讯和各类培训信息与项目的提供上,与期刊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期刊声誉的提高和知名度的提升。这样的发展模式,与行业性期刊本身形成了互补关系,对于增强期刊的功能,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和价值,与期刊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具有较大的长处。而劣势在于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有可能在新媒体上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财力,而削弱了各自的发展力度。

1.4 寄生型模式

一些行业性期刊也想抓住新媒体发展提供的难得的机遇,但迫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压力,没有办法独立发展新媒体,只能在一些门户型网站上建立链接,提供有限的阅读体验。如科技部主管的《中国科技财富》杂志,作为科技部主管的科技财富类杂志,它的发展就依附于科技日报的网站,规模较小,更新也不快。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搭大型门户型网站的顺风车,较好地展示自身的形象,而投入也并不多;劣势就在于发展的空间与前景均较为有限,发展理念和模式均受制于“寄主”,自由发展的机会不多,也缺乏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5 平台型模式

一些行业性期刊的网站建设思路偏重于为行业性资源的集聚、行业性信息的交流、行业性经验的传播提供一个平台,比较侧重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功能的完善,注重为系统各部门、各资源提供一个顺畅的沟通与交流的场所,提供类似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服务功能。如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杂志主办的北京仲裁网,已经成为各类仲裁员、调解员、仲裁机构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期刊的色彩已经大大弱化,平台型功能更为突出。这样的模式在于能够通过新媒体的集聚功能及强大的覆盖优势,为行业提供较为齐全的服务,成为行业资源交流与分配的平台,并通过这样的平台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模式的发展前景往往是作为母体的期刊被弱化,而逐渐成为类似平台“内部刊物”那样的定位。不过,即使如此,也比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逐渐消亡强。或者说,这样的发展方向,正是行业性期刊的重要存在价值之一。

1.6 互动型模式

一些行业性期刊新媒体的发展目的在于为杂志办刊理念、栏目设置、文章采写、版面设计、选题策划等提供一个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侧重于编读之间互动的工具,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新媒体便捷的沟通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为办好纸质媒体提供参考与资料收集。如最高院主管的《中国审判》杂志网站在运营之初,就曾经将收集读者的办刊及选题建议作为发展重点考虑过,还将收集杂志社理事会活动意见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但是这种发展理念还是受到了一致好评,也代表着行业性期刊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行业性期刊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尽管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还在实践中苦苦摸索、艰难前行,但是毕竟在改变传统采编经营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从当前来看,制约行业性期刊新媒体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传统办刊理念的束缚,没有在新旧媒体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找不准新媒体推进传统媒体发展的赢利点,找不准适合自身刊物特色和行业特色的运营模式,大多数行业性期刊在发展新媒体的路上,虽然方向还没有明确,却已经迈出了脚步,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2 结束语

成功没有固定的范式。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面临文化体制改革、新媒体冲击、公众阅读习惯改变等冲击,行业性期刊的发展前景依然不是十分明朗;但是,主动拥抱新媒体,吸纳新媒体的各种优势,弥补传统媒体的劣势与短板,在各种行业性期刊新媒体的发展模式间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对照,探索适合自身实际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模式,对于明确行业性期刊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有益的。实践中,单一的新媒体发展模式是很少的,大多数都在各种模式间摇摆探索。而吸收各种模式的优势与运营经验,对于行业性期刊新媒体的运营,对于行业性期刊的未来,都是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模式新媒体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