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体系下医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2017-03-31段慧菡

教育界·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感恩教育医学生

段慧菡

【摘 要】医学院校感恩教育是完善资助工作、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日趋严重。文章通过分析医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其原因,根据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现况,从校园文化、教育网络及长效机制三方面提出了开展医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资助体系 医学生 感恩教育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医学院校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奖、贷、勤、补、免”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切实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许多知名企业在高校也设立了不同种类的奖助学金来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但近年来,部分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淡化甚至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引发了人们对资助育人中感恩教育的思考。加强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医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为此,本人深入分析资助体系下医学生感恩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利用资助的平台加强医学生的感恩教育,以期构建受助医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资助体系下医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作者随机调查了某市属医学院校五个年级共100名受助学生对感恩意识的认识:97%的大学生认为感恩是医学生重要的人文素养,只有3%的大学生回答否或不确定。此外,分别有35%和57%的医学生认为身边同学感恩意识缺失严重或正在缺失,而只有8%的医学生认为身边同学的感恩意识没有缺失。感恩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待父母

一些学生认为,养育子女是父母亲的责任,不需要感谢;打电话给父母只是为了要生活费,从不主动关心父母;回到家中不帮忙做家务等。

(二)对待老师

一些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对老师严格的教育无视或抗拒;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只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而有些学生欺骗老师,夸大经济困难程度以制造“伪贫困”现象,以求获得资助。

(三)对待同学

一部分学生认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不主动帮助同学,同学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对其他同學获得资助的结果不信任,提出质疑,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应该获得资助。

(四)对待学校

一些受资助的学生会产生“等、靠、要”思想,对资助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1]。他们往往在学校给予资助后,毫无感激之情,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些学生将助学贷款视为社会福利,毕业后抱着侥幸心理不积极按时偿还贷款而出现违约行为,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学校助贷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对待社会

有些学生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或者奖励是自己争取的,与社会无关;社会公益活动与自己无关,绝不参加;艰苦地区需要医学生去支教、支医也绝不考虑。

二、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

在感恩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层次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认知层次上不知恩,在情感层次上不感恩,在意识层次上不报恩[2]。自尊心和自卑感是受助医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加之长期的物资匮乏导致好胜心理的产生,甚至演变成嫉妒、虚荣的心态。他们错误地看待别人给予的帮助,不能正确地理解资助行为,从而难以产生感恩的意识。

(二)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家庭原因

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与感恩意识的薄弱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困难家庭的父母不求回报的宠爱,重智轻德的思想和对情感教育的轻视让孩子们成为冷漠的一代。

(三)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学校原因

学校对升学率和就业率的过度重视,使医学院校的教育倾向功利化,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严重。此外,高校将大量精力投入困难认定、资助申请、资格审查、民意测验等一系列资助之前的工作,往往淡化了资助之后关于感恩导向与教育方面的工作[3]。医学院校作为资助体系的执行者,没有让资助制度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平台,开展的感恩教育不系统不规范,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情景体验,进而逐渐淡化了受助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社会原因

医患关系被物质化,医生对患者的情感淡化;各地医院因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患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对医学生的感恩意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片面地看待社会,产生功利思想,不懂得去表达对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感激之情,更不会将感恩之情落实在行动上。

三、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状况

(一)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目标模糊

近年来,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焦点之一。有心人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院校对感恩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感恩教育目标的模糊直接导致了高校感恩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健全,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4]。

(二)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负责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师资队伍构成复杂,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参差不齐。医学院校没有专门开设对教师的培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方式方法简单,导致感恩教育的效果大受影响。此外,能将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感恩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师更是极少,这也是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一大缺陷。

(三)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方式偏差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偏重于对受资助学生的理论教育,内容偏离实际且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感恩教育形式单一,开展诸如感恩征文、受资助学生事迹报告会等主题教育活动,只不过是感恩教育中的短期行为,难以保证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四)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缺乏

由于医学院校的感恩教育没有形成体系,教育理论和实践无法有效地统一,无法将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积极的心理状态,无法形成长效机制。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资助体系中的具体环节,感恩教育没有融入资助工作中去,削弱了资助育人的效果。

四、医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探讨

(一)改善育人环境,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其次是开展系列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常规的有奖助学金颁奖大会、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座谈会、感恩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能唤醒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实践证明,节日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感恩活动载体,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5]。抓住中国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新颖的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活动,寓教于景,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小事中做起,在生活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要善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在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社会生活中感悟和认同感恩,具备感恩之心,养成感恩的习惯。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开展如 “寄一张明信片,打一个问候电话,做一件报恩事”“写一封思家信,算一笔求学账,寄一份殷切希望”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报恩之事。

(二)构建家庭、专业、社会的感恩教育网络,全方位渗透感恩意识

在医学生的感恩教育里,家庭、专业学习和社会的教育缺一不可,要努力地建立三者之间的纽带,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教师可利用假期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家中,了解其家庭的实际困难,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提醒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易出现的情感教育误区,进一步提升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一定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因材施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使感恩教育的气氛充满课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使他們逐渐将对感恩的认知内化为品质,使感恩之情扎根学生的心灵[6]。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里增设感恩教育课程,在本科阶段系统规范地进行感恩教育。医学院校要做好感恩教育教师队伍的规划和培训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感恩教育的师资水平。首先,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感恩教育师资的基础环节。此外,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的第一线,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感恩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和情感层面,更关键的是要内化于心,通过实践的平台切实地体验感恩。医学院校开展志愿服务、义诊敬老、三下乡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巩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还能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帮助的施恩过程,让感恩教育“知恩、感恩、施恩”良性循环起来。

(三)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坚持感恩教育常态化

要使医学生感恩教育常态化,必须将感恩教育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还要动员学生处、团委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的资源和力量,为受助医学生提供有效的感恩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资助工作中申请、审核、获得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有效渗透感恩意识,建立起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在申请环节,将学生是否有承诺履行应尽义务,回报社会、学校作为是否给予资助的重要条件。在审核阶段,将是否具有感恩意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7]。在获得阶段,树立资助育人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总之,要充分利用资助工作中每个环节,让资助体系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平台之一。

五、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医改实施阶段,提高民众对医疗系统的满意度,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改善医患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加强医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关爱。当医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就能将关爱传递给他人,并落实在服务病人的工作中去。医务工作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助于医患纠纷的减少,利于整个社会良好风尚的建立;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精神道德素养,从而为创建更为美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夏震然,陈友洋.关于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02).

[2]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3]张园,孙宇,付昌义.高校资助工作视阈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4]张静.医学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19 .

[5]付军,曹建强.论高校感恩教育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电力教育,2009(05) .

[6]曾东.浅议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3) .

[7]梁祖菲.困境与应对:资助体系下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1).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感恩教育医学生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