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菱学诗》文本再读

2017-03-30奉政道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大观园

奉政道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题是:“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听过本文多堂课,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学习香菱苦学的精神;2.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香菱)的方法,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3.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及现实意义。第二点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是小说教学的重难点。但是问题就出在:大多数教师如出一辙地用多媒体展示了有关香菱的大量资料,如香菱的身世、《叹香菱》《葬花吟》歌词等,花很长时间让学生品味香菱的“苦,”结果一节课收不了口,不仅重难点未能突破,其他两个目标也打了水漂。就目标的第二点来看文本,香菱学诗的过程诚然很苦,但内心是快乐的,即使这种快乐仅是暂时的精神寄托。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如此尝其苦,却品不到苦中带甜,一篇文、一节课怎一个“苦”字了得?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选自明清白话小说,《红楼梦》则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香菱学诗》是其中一段充满纯情而隽永的经典文段,其教学要基于本单元的整体要求“通过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获得我们的情感体验。”我认为从三个层面实施解析文本更趋合理:品语言;品人物;品社会。

一、品语言,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学习的核心,通常教学方法是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进行分析。《香菱学诗》展现的是一个人和一群人,学生学习分析香菱这一文学形象,既要抓实刻画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语言进行分析,又不局限于这个角度,也要抓住叙事的语言。熟读文本,从语言表达上解析开叙述性语言和描写性语言,撑起构建人物形象的轴:客观叙事和主观描写。叙事的语句在文中只有几处,但是叙事和描写枝叶相连、情文并茂,使描写更传神、形象更丰满:

“吃过晚饭,……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二人出个题目,让她诌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出神,……抠土。”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

叙事不仅把香菱学诗的过程交代清楚,使描写生了根,也让读者看清其作诗的执着,有利于香菱的精神凸显。文中的描写丰富而深刻,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抓住体现人物精神气质的神态描写和生动细致的动作描写加以分析。例如:“又苦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把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活生生展现在读者面前,或颦或蹙,可叹可息。又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痴”“疯”“魔”的程度已入木三分。反复磨牙、玩味欣赏这些描写性语言,香菱悟性极高、执着刻苦、勤奋认真、心性脱俗的性格已充分体现。从身世言行到精神品质,一个具有青春朝气和高雅情怀、对理想世界不懈追求的年轻女子形象树立起了。

二、品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

要体会人物的内在情感就得把住作者通过作品寄寓的思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塑造香菱绝非荒唐之举,岂有荒唐之言?香菱寄寓了他怎样的情感?文中多次以“笑”和“苦”极尽其“痴、”“呆”其中味又如何?看看香菱和她的经历就清楚了:香菱三岁被拐,后被强买为妾,受尽侮辱,落得“香魂返故乡”的悲惨结局!曹家历经“百年望族,”后遭免职抄家;雪芹二十出头,再遭打击,从此一败涂地,流落北京西郊,境遇潦倒,最后饱尝丧子之痛,郁郁死去!两人的经历何其相似!同样的境遇,内心会产生相同的真切感受。香菱通过学诗获取精神的滋养,曹雪芹郁结的情绪同样需要得到宣泄,于是两人都写写诗来“顽”了。因此香菱无疑是曹公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香菱学诗”不止于精神上的买醉,应“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里的一声啜泣,还有作者让自己和大观园走向没落的理想状态。

纵观全文,围绕香菱贯穿全文有两字:一是“笑,”二是“苦。”笑是她的表情符号,苦则展现了她的精神世界。品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就要抓住此二字,明“笑”意,品“苦”味。

香菱的“笑”有15处之多,“笑”意贯穿始终,总的说来是她好而乐之的诗性情结。细分来看,前11次“笑”都是与黛玉对话为背景,流露出了初次学诗品尝到的喜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至诚至纯的精神愉悦。展现了一个聪慧、可爱、好学、自信的“香菱”形象。后几次“笑”则是與他人对话,暗藏深意。如: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她有诗性(天资),也有诗兴(情趣),却“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且读书又无法和大观园的小姐们赋诗吟对,精神芳华慢慢销蚀,内心孤独苦楚不能被理解,只能化作一声苦笑!又如:宝钗“何苦自寻烦恼。你本来呆头呆脑的,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香菱并未因宝钗“女子学诗无宜”而放弃学诗,不仅学了,还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因此说“别混我。”宝钗不能懂她,唯有黛玉可以“子之听夫志,子之心与吾同。”这一“笑,”笑出了一个寄人篱下、身份低微的女子保持了精神何等的高傲与追求!又如:只听香菱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梦中发笑可算是“诗”志不逾的香菱在学诗中笑得最灿烂,最美丽,最怡人的。梦中发笑透露的是她的喜不自禁,应验的是她的金石精神,闪现的是她的阑栅智慧。此所谓笑中有苦,笑中亦乐。

学诗之苦,味在何处?脂砚斋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香菱身世之苦,但蕙质兰心,不甘沉落。平常“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我不过是心里羡慕”可见其内心的精神饥渴从来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薛蟠外出后,才得以进入大观园接触一群有才情的女子,看诗、学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数次不睡”、“至晚间,至三更,上床卧下,两眼鳏鳏”苦在废寝忘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苦在劳心费神;“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苦在走火入魔以至于达到“痴”“呆”“疯”的程度。学诗之苦,香菱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如此执着近乎疯狂学诗的力量何来?我认为是其内在精神得以满足。梦中得句、苦炼成“仙。”以诗会友,以诗明志是她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诗把她融入大观园,大观园学诗这段时光,恐怕是她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了。人知苦其苦,却不知乐其苦。所以体会香菱的情感,不能仅仅品其“苦”味,还要品出她内心的“甜”味。与其教给学生一个“苦行僧,”还不如展现一个自信、快乐的女子。苦是表象、乐是实质!

三、品社会,领悟学诗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学大家周汝昌说《红楼梦》能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最有智慧的人才读《红楼梦》,有我们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学生应该通过《香菱学诗》去触及文中广阔的社会背景,咏涵更丰富的思想内容,了解他人是怎样认识生活体会生活的,以获取有益的帮助。

治学之人应该如何对待学习的态度,香菱为每一个读者树立了一个标杆。勤和苦助香菱成功,让她成“仙”(梦中得句,众人争看)。“诸事不顾,连催他数次也不睡觉、”“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越性连房也不入”其勤奋不能不令人赞叹,直至“出神、”“抠土、”“至三更,兩眼鳏鳏”其苦心可见一斑。香菱的成功应验了宝钗的话:“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大凡治学之人欲登成功之塔,必经勤苦之路,香菱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了最好的注脚。其次,香菱学诗还告诉我们:苦难的日子里需要诗。“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现实苦难中的一抹光亮。一个人当其面对命运的不幸,是在“沉默中死亡”还是“在沉默中爆发?”香菱选择了后者,笑着作诗是其对现实生活的唯一回应。学诗在《红楼梦》中不是独一,而是现象。香菱如是,大观园的才俊都如是。虽然个个在悲剧面前劫数难逃,或被时代抛弃,或被时代活埋,但是当他们的个性被现实压抑而无法也无能抗拒时,赏月观花、吟诗作画,花样年华、诗意生活,诗成了他们的生活的全部。《香菱学诗》使我们懂得在困难甚至苦难面前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以及如何去面对,这对一个初三学子来说,无疑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大观园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