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2017-03-30蒋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孔乙己矛盾词语

蒋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生本课堂的构建得到了大家的极大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一、抓住矛盾,解密心灵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文本内容的矛盾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精心挑选了很多经典篇章,而文本中也精心设计了一些矛盾点,这就是作者创作的特色所在,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矛盾点进行自主探究,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走入文本深处,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深刻内涵,获得正确的感知。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很多学生都存在疑问,就是“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因为“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相互矛盾,不可能出现在一句话中,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词语真的矛盾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走近文本自主探究,在大家的合作交流下得到了这样的认识:“孔乙己遭到丁举人的痛打,身负重伤,应该必死无疑。但是没有一个人看见孔乙己的现状,所谓孔乙己的死亡只是人们的猜测,所以作者使用了‘大约一词,从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中我们既看见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迫害,同时也看出人们的冷漠,使文本的主题更加突出。”

这样,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矛盾点进行探究,结合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品析、欣赏,让学生顺利抓住文本的主题,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度解读,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用替换,体会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的丰富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而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咀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替换课文中的关键词,比较和原文的异同,能够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表达的准确以及巧妙,实现对文本情感的体会。

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词语使用的巧妙。例如,在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父亲因为事忙……甚是仔细。”在这一段中,教师抓住“说定”一词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另外的词语替换“说定”,很多学生都提到换成“说过”一词,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词语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经过大家的分析,认为这一段主要体现的是父亲不放心让我独自出门,已经“定”下来的事情在最后还是发生了变化,仍亲自送我去车站,如果换成“说过”,父爱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所以“说定”比“说过”更能表现父亲的爱。

由此可以看出,在语言表达中看似平常的一些词语实际上却能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让作者抒发的情感跃然纸上。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巧用替换,帮助学生体会语言使用之精妙,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前后勾连,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流于表面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中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抓住文本中前后勾连的内容进行整体解读是帮助学生获得深刻认识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社戏》时,在文本的结束部分再次写到吃罗汉豆,“我”却觉得罗汉豆的味道一般,这就让学生产生了疑惑,在前文中小伙伴们都觉得罗汉豆好吃,同样是罗汉豆,为什么现在吃起来就觉得不好吃了呢?难道是大人做饭的手艺还比不上小伙伴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而学生结合前面的内容体会到:实际上,罗汉豆的味道没有变,甚至大人烹調出来的滋味更好,但是,吃豆的环境改变了,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的美好心境不在了,豆子的滋味自然就没有以前好了。从这样的分析中同学们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对美丽的大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农村质朴生活和亲密关系的向往,体会到《社戏》表现的人性美。

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前后文内容相关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深刻体验,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孔乙己矛盾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孔乙己(下)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