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信息化技术,促进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

2017-03-30郑伟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三峡课文信息化

郑伟娟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的整合,以寻求在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的工具,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的工具……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团结协作、实践创新的教学目的。

下面以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中的一篇课文《过万重山漫想》为例,具体说说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体会。

一、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声音、画面等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课文的导入感染力强。同时,在视听结合中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过万重山漫想》是作者经过三峡的崇山峻岭、暗礁险滩时写下的深刻感受,讴歌了人类知难而进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据课前调查,学生几乎不知道三峡在哪里,是怎样一个所在,对三峡没有直观的认识,无法体会三峡的奇、险。如果学生无法体会三峡的奇、险,就无法体会作者穿过三峡时“未曾有过的喜悦”,更不用说感受“知难而进”的冒险精神。

只有充分的了解、感知,才有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早发白帝城》入手,配合多媒体展示险、秀的三峡风光,聆听著名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诵,在视听中与学生一起重温这首诗。在学生正感受李白遇赦的愉悦心情和行舟的轻快时,我将配乐诗换成《上三峡》进行对比欣赏。在“飞流直下三千尺”与“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中抛出问题:三峡,上下感受迥异,除了作者的心情不同,客观方面主要是什么原因?三峡究竟是怎样一个所在?由此调动学生对三峡认知的兴趣。

为了适时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探索的动力,我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分别从自然风光、历史传说、诗词书画三大方面了解三峡。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完成任务,他们将三峡自然风光的图片做成配乐的电子相册,将神女峰传说、白帝城托孤、秭归屈原祠等故事做成电子报《不得不说的三峡故事》,将文人骚客描绘三峡的诗词书画截图后配以简洁的文字也做成了电子相册。他们将这些素材在课堂上展示并上传到班级的微信群。通过精美的电子相册、内容充实的电子报、优美的配乐,学生的感官得到美的享受,使他们不仅对三峡的奇、险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三峡人文传说、文化底蕴也有了形象化、立体化的认识。

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情感,活跃了学生思维。结合课文内容补充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延伸知识,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前活动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整理信息,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感受,也能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不上心”到“愿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了语文活动的有效性。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学生从内容到情感方面感知课文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首先要做的是扫清障碍,通读课文。学生通过“金山词霸”解决字词的障碍。如:夔、嘁、噬、篙、攲、敝帚、耸峙、摧山坼地……此外,文中一些用典或者引用的文献、古文片段等,学生也能利用网络自行了解其意思。像:《禹贡》《巴船下峡图》“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理解文章字面上的意义后,学生开始自读课文。

当学生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通读全文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这个阶段,我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名家诵读的音频,或自行录制音频进行范读,然后与所有同学共享。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倾听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扫清文字障碍,通读文章都是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诵读的视频共享在网络上,课余倾听,每天早读时间进行诵读。在此期间,我将微课《〈过万重山漫想〉的漫想思路》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抓住散文的“神”。

课堂上,我们主要进行“品读”活动,细细品味文字的魅力,将语言内化为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主旨,升华感情。这些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也许讲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也不尽人意,但学生通过讨论、阐述,他们的口头表述能力和对课文的感悟理解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品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再次诵读课文,并将诵读重点段落的视频又一次上传到微信群,让学生感受与课前初读的区别,体会情感在诵读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诵读中取得从感知课文内容到体会作者情感的进步。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的实践能力

如果说,课文的预习与讲解阶段重点在于训练听、说、读的能力,那么课文的拓展阶段重点在于训练说、写的能力,即语文的应用能力。因此,每一篇课文的拓展阶段,我都会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能训练学生说、写等语文应用能力的小活动。如讲《沁园春·雪》时,举行“毛主席诗歌朗诵会”,讲《产品说明书的写作》时,让学生采用课件的形式结合实物向大家介绍教室多媒体设备的安装及使用说明……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热情。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展示成果。既要做,还要说,这样,他们在不断的交流合作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养成了团结协作的探究精神。

《过万重山漫想》的重点就是要领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提升生命价值。所以,拓展阶段,我准备的小活动是“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第一个”。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在网络上搜集整理一些历史上的“第一个”面临的困难以及“第一个”知难而进的坚持和最后取得成功的例子。学生的兴致都很高,有的组做了PPT、有的组做了小视频,有的组是电子报……题材也很广,有“第一个土地承包制的请求”、“第一个核电站的建成投产”、“第一个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每组将自己的成果上传至班级大群进行展示,最后投票选出最优。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拓展,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敢为天下先”的主旨,也提高了学生的说、写的应用能力。

课后,我将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学习资料上传到班级学习的资源库——“百度云盘”,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再次全方位地将整篇课文由外到内呈现在眼前。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会学、善学,肯于探究新知识。传统的听、说、读、写训练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改变了语文课堂的传统模式,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就《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来说,首先,课前利用音乐、画面渲染气氛,刺激学生听觉、视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网络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整合,促使学生在寻找文章、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展开合作、交流、探讨、思索和感悟。这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而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相关成果,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再者,听名家范读,从而跟读、诵读,最后品读,强化“读”,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欣赏、体会文章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而且,以读促悟,对知识进行内化、迁移,用文本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灵,可以体味作者内在的情怀。此外,品读阶段,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有利于更好理解课文的内容。将诵读视频传至微信群,也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与改进中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最后,拓展阶段,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整理,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与实践活动中来,提高了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保证了语文的有效学习。

这里要指出的是,学生的交流方式由传统的口头探讨转变为“课堂口头交流,课余线上交流”的形式,这种借助交流平台进行沟通的方式,除了時间上更加自由,也会使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增加和拓宽,从而提高合作研讨的效率。

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改变了学习环境,拓宽了学习资源,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不断整合条件下,“以学生为中心”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中职学生语文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的情况将得到改善。

但语文教学不能完全依赖于信息化技术,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将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三峡课文信息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春到三峡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