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35卷总目次

2017-03-29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常州研究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35卷总目次

第1期

旅游凝视视角下外籍人士对常州的书写研究

——以《初遇常州》为例

杨艳(1)

常州府中学堂考述

李闯(5)

边际性书写

——论汤亭亭《中国佬》中的话语叙事

徐福增(9)

优雅的人生姿态

——访谈朵拉

赵艳(16)

清代《桃花扇》咏剧诗浅论

王亚楠(21)

碑志与史传的契合

——王锡爵碑传文研究

李静然(27)

巴金《家》电影改编中电影性与文学性的表达

王嘉慧(34)

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意蕴

姚梅(38)

浦岛故事的变与不变

李真,薮敏裕(42)

论萨拉萨蒂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元素

——以《吉普赛之歌》为例

张酉(46)

解析电影《时时刻刻》的性别立场

潘延(52)

从电影《单手掌声》看二战后东南欧移民的飞散之痛

施云波(57)

《红楼梦》霍译本中习语的英译策略分析

奚向男(61)

接受美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探索

——以黄继忠《论语》英译本为例

许豪(66)

《说文解字》阜部字研究

苏慧(71)

“不V也得V”的构式分析

朱皋(76)

基于焦点理论的It型分裂句研究

乔恒宇(81)

“互联网+”新审判时代下当事人程序保障问题的研究

——以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法院微信群审案事件为切入点

刘亚川琦(86)

建立行政规章审查启动机制的问题初探

——从公民监督权角度出发

田雅(96)

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机制的建构

朱建国(104)

浅析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童趣化”素养的缺失

——以儿童文学为例

杨峰霞(109)

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中可视化技能的强化策略

史洪(112)

医学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与教学策略

汪丽琴(117)

第2期

常州非遗保护的动漫化传播策略

刘李娥,盛杨(1)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魏际兰(4)

辛亥革命前后的屠宽

弓楷(10)

试论王鼎钧散文中“山的意象”

姚志林,庄若江(14)

欲望征逐的悲剧人生

——解读“潘金莲书写”的一种角度

李曙冬(19)

周密后期词比兴寄托论略

郑易焜(23)

《汉书·五行志》经学思想阐微

赵宜聪(27)

城乡冲突下的退与进

——20世纪80年代小说中青年形象的精神轨迹

吴玲(31)

现代川籍作家作品中方言“粗野味”的书写与呈现

赵红燕(36)

现实与想象

——《去中国的小船》中的中国形象

方宏蕾(42)

书法艺术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

颜红影(45)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运用

达红(49)

动画的审美意蕴

——以《美丽的森林》为例

赵晶晶,徐豪(53)

从成语视角看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叙事设置

钱亚玲,陆克寒(57)

对外汉语口语课成语教学探究

——以《发展汉语·中级口语Ⅱ》为考察对象

吴默(62)

认知翻译学视域下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移情研究

——以《玉米》英译本为例

张晨晨,郭书法(66)

地方性法规规章翻译中的项目管理

胡波(70)

波兰人姓名与波兰文化

鞠彩萍,周建兵(74)

老舍《茶馆》中的跨界感叹句

戚悦(80)

“提出质疑”之探究

邵俊(85)

论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正犯化

吴何奇(90)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期限探析

陈森霖(98)

“两个关注”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创新研究

谢金楼,肖华(105)

从毕业设计选题看专业发展思路

——以常州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吴文治(109)

污名化视角下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问题研究

秦红霞(113)

论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同构

沈伟(117)

第3期

论常州“三杰”精神与市民文化建设

余杰,汤正华(1)

略论张太雷的青年观

曾庆栋,梁宇(6)

“无名女人”的神话原型阐释

金婕煜,丛佳红(10)

论严歌苓小说的动作叙事

——以《扶桑》《人寰》《床畔》为例

华珉朗(13)

唐寅诗歌与明中叶吴中独抒情怀之文学思潮

姚瑶(18)

蒋捷咏花词浅析

卞瑄(25)

论清代才媛张因的文学交游

吴炜頔(29)

白茆山歌“情歌”与《诗经》对比研究

王文意(34)

父权制下的“血亲复仇”

——《赵氏孤儿》与《奥瑞斯提亚》戏剧比较研究

刘英(39)

启蒙声音的新世纪回响

——从苏童《河岸》中的父与子看开去

李杨(43)

《隐居十六观》图册的形制与多样线性

温巍山(48)

Emoji表情符号的艺术价值

金芊芊(52)

《诗经》婚恋成语探析

温敦(5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问题琐议

郭博菡,杨漾(61)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介主体模式探索

——以麦家《解密》英译本传播为个案

汪田田(65)

论阿瑟·韦利英译《西游记》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传递策略

权继振(70)

基于认知角度的“很+N”用法分析

祖恺宁(74)

荷恩等级理论的局限性之新探

王彦科(79)

HERE指示构式与动词关联度的实证性研究

张靖宇(83)

试论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的民事确权保护

张孟月(90)

论《旅游法》的实施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王春凤(95)

权力视角下的高校治理研究

高成瑨(99)

岔道困境: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初探

陆青青(1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块化探索

丁枫(110)

形成性评价在“日本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郭彦姝(114)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马霞,杨柳(117)

第4期

产业融合视域下常州市广告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汪瑞霞,周建新,王巍,余伟,刘秋兰,樊天岳(1)

传统地方自治与近代公立学校的创办

——以常州冠英小学为例

曾京京(6)

浅论茅山异名之由来

丁媛(16)

论三毛散文中的生态意识

计红芳,张晔(19)

管窥20世纪60年代后香港文艺小说的小众属性

——心理独白、文学实验与商业艺术化

何珊(26)

张孝祥婉约词探微

金亦丹(32)

略谈《樵史通俗演义》的存史意识

张智禹(38)

王彦泓艳情诗情感梳理(四):无题·纪事

骆新泉(43)

浅析废名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塑造

阮梦迪(48)

新文本观下作为问题性存在的《黄雀记》

吴舒婷(51)

《被掩埋的巨人》中的伦理选择

王凯,顾梅珑(57)

从《绘画与文学》看丰子恺的诗画比较观

詹利敏(62)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

汤晓妹,郑晓丹(66)

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英译问题与原则研究

——以无锡为例

喻旭东(71)

思维定势对英汉成语互译的影响

杨焱(75)

“享年”“终年”辨察

张彩虹(80)

范围副词“光”的研究

贾芳霞(84)

从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角研读哈代小说的现代女性意识

——以《卡斯特桥市长》为例

朱倩(88)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革的价值取向研究

叶爽(93)

探望权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监护权撤销与恢复引发的思考

谢其生(100)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罗兰英(105)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黄从威(108)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的基本路径

聂启元(114)

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的再思考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

印兴娣(118)

第5期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屠岸先生访谈录

戎林海,戎佩珏(1)

杨万里与常州

——以《荆溪集》为研究中心

陈雪飞(6)

论吕思勉的民族史研究

葛稳(12)

盛宣怀用人观浅析

谭淑雅(17)

台湾文学史书写中浪漫派文学的缺失及其原因初探

李伟(21)

从“台北人”到“纽约客”:白先勇对身份认同的追寻

许子斌(25)

从市井到宫廷:自下而上导向的诗歌思潮

——以萧衍拟作《子夜四时歌》为例

刘梅(30)

论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中的诗学思想

张思梦,黄晓丹(35)

《诗经·驺虞》浅探

杨立(40)

时代的病症与人的精神异化

——李佩甫小说《生命册》中的人物解读

熊瑶结(44)

“季野有皮里春秋”

——评《我不是潘金莲·第三章 正文:玩呢》

陈英(49)

盖斯凯尔夫人《克兰福镇》中的男性形象

徐小芳(54)

文化认同: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路径

——以江苏省为例

赵建雷(58)

常州明清民居山墙样式实考

张新荣,张岸(62)

瞿秋白汉语规划建设主张与实践

汪禄应(72)

语域理论视角下《父亲》歌词文本探析

樊孟轲(78)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进入生活中的机制

彭彬(80)

认知视域下的语言释放路径研究

尹付(87)

C2C模式下网约车平台公司与驾驶员间的劳动关系研究

程晨,王娟(93)

“上下班途中”认定的法律适用探究

陆春兰(99)

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案例研究

任瑜,褚淑贞(104)

暴力影视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的影响及预防

曾云翔,张建荣(109)

作为教育者的罗兰·巴尔特

金松林(112)

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红,姚俊(117)

第6期

邵长蘅与武进杨氏家族成员交游考

纪钦(1)

张太雷青年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初探

丁盘龙(5)

李公朴思想研究综述

——纪念李公朴诞辰115周年

王健,张雪梅(10)

徜徉在瞿秋白研究的海洋

——《瞿秋白生平研究史》简评

衡朝阳(15)

形象学视野下的“他者”言说

——解读陈河小说《沙捞越战事》

高志栋(19)

时空中的漂浮者

——评周洁茹《岛上蔷薇》

常鹏飞(23)

高晓声文学创作与常州民俗文化

——高晓声文学创作与常州地域文化研究之二

葛雪梅(26)

重文轻术 附依以传

——论《文选》骚类与唐代文人对楚辞的接受

蒋双(31)

梅村词中的“南北史”

王春(36)

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荒凉感

胡静(40)

以《玫瑰门》为例论铁凝小说儿童视角的特点

卢琳琳(44)

关仁山《日头》的魔幻乡土书写

曹宇珠(48)

论范小青短篇小说的反讽叙事

吴彦杰(52)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水意象

李红(55)

《记忆残留》中的创伤书写

李亮亮(58)

基于业态功能开发的街区保护规划设计

——以遥观镇塘桥老街为例

王燕,张新荣(62)

宋代红妆中的花钿盛饰

董孟雅(67)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诗词外译“两个世界”异同分析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张潇(71)

迪士尼动画电影歌曲翻译的音形意

蔡佳立,李媛媛(78)

“东”“西”“南”“北”初始义新探

李璐(83)

《隶经文》车系字研究

武迎晗(87)

普通话中正偏结构复合词探析

——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例

向磊(91)

社会救助中国家义务的履行

尹涵(94)

城镇化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思考

——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何虹,钱添峰(100)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身份认同研究

许文婷,顾启兰(105)

火灾之痛与治理之思:基于德国消防安全管理实践的启示

司马双龙(109)

依法治国视野下艺术人才知识产权法教育途径初探

戴中保(113)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研究

——以常州工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施云波,朱江(117)

猜你喜欢

常州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常州的早晨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