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授课方式对创新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

2017-03-2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化课堂

杨 阳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 合川 401520)

美国授课方式对创新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

杨 阳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 合川 401520)

中美两国独特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各具特点。美国课堂授课模式多样性特点映射出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元素,中国高校课堂教学的创新也应体现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只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无限魅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才是一种真正契合我国实际的课堂教学创新。

美国高校;授课方式;文化内涵;中国高校;教学创新

开放的中国将不断融入世界体系已是不可更改的趋势。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的有益经验,兼容并蓄、吐故纳新改进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力求破解的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抓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带动很多东西”。[1]11笔者作为高校的青年教师,一直比较关注教学法的改革问题。2016年暑假,受所在教学单位的信任与委托,率领部分师生远赴美国的北伊利诺伊大学作了为期3周的访问学习。在此期间,我们参观了该大学部分院系的建设,出席聆听了范围涉及文化、宗教、政治学、艺术、传媒、教育学、科技、体育的10余门课程的教学讲座,也与授课的教员及其他学界人士作了有效交流。这些访问活动使我们对美国高校授课模式的一些特点及其映射出的文化价值观元素有较深的感触,这对改进和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一、启发主动思考的诱导式教学映射美国文化的自由思想及包容性

对中国高校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如何改变学生因应试教育而养成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即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能主动寻求信息并分析信息的探索者,一直都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挑战。如果说基础教育的功能重心在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道德品行的培养,那么高等教育则应重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及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应随着学生跨入高校门槛而终结。换句话说,单独注重结果的学习模式和相应的教学方式应该被更具有持久性的注重过程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方式所替代,而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包括思考过程、分析过程及思辨过程。对中国高校教师来说,怎样做才能推动学生完成这种学习习惯的动力转型呢?排除功利性的学习动因,让学生自发学习、自主探索的最大动力乃是源自学生内心对了解一切新学问的欲望,而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好奇心是成功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是必不可少的促使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必要因素。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我们切实观察到美方教员在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方面的独特方法,颇受启发。

作为这次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我们体验了美方安排的有关美国文化介绍的学习课程。该课程的主讲人是来自北伊利诺伊大学的Brain教授。他特有的授课方式对我国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很大启发。Brain教授在开启有关美国文化的内容本质是什么及其发展这一课题时,没有从概念定性式的学术理论的高度来介绍美国文化的本质、精神及其发展历程和概况,也没有从其个人或其他美国社会普通人士的视角来对这一议题进行阐述,相反,他是将该问题抛给了我们这群来自中国的访问者,即由到访的我们来思考什么是美国的文化本质?美国文化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中国人对美国的传统印象是什么?传统印象与现实且直观的美国形象碰撞下的差异在哪里?如何理解或看待这种差异?美国文化在其200余年的演进过程中如何影响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举动、政治体制?这些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以怎样的方式折射出来?这一系列问题的抛出顿时把中国师生们的思考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前还显露出的拘谨被打破,在Brain教授的鼓励下,师生们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是Brain教授非常成功地以问题为导向的诱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关注教师希望他们怎么回答题,转变成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这区别于我们在国内教学中先对课程体系作概述和简介的程式化做法,成功地将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协助学生思考问题、剖析问题的好助手。这种让学生在先行思考和讨论的情况下引导的学习,无疑比让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由教师简单给出一般性答案的学习,更为深刻。除了这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Brain教授另一个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抓住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对我们参访的中国师生来说,初次赴美访学必然会从视觉和心理上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对接触异域文化的兴奋会很大程度激发大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自然地,参访的师生们会将原先脑海中建立的那个观念中的美国与眼下感受到的现实的美国作比较,并逐渐将比较中产生的思考范围扩大到Brain教授提出的问题上来。通过观察,我们所期望的那种课堂上积极思考、充满互动、分组讨论、协同作答的“动态生成”情景随着参访师生们的加入不经意地在美国课堂上被展现出来,较之国内一些高校课堂里主要由教师主导且未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讨论空间的授课模式,美方高校的此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思考与研究能力方面确实有明显的效果与优势。

在美访问期间,我们体验到美国高校教员普遍都运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教学,他们对问题的探讨范围不设定具体的界限和唯一的答案,不以某种权威性的解释来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判断,他们任凭学生在课堂上天马行空般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美国大学课堂中发散式思维的教学特点,使我们在借鉴其优点之余也在作进一步思考:是什么理念在支撑这些教学方式?映射在这一教学方式中的社会价值观又是什么?在Brain教授的课程讲授中,数次谈论到美国社会的精神是由平等、独立、自由、宗教信仰等要素构成,在这些要素中,最为美国民众所珍视的乃是自由。“自由”这一概念作为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由此衍生出的多方面价值准则使美国人勇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政治枷锁和传统思想的束缚。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经常习惯性地宣称他们在“自由”的引导下进行某项事业。如果本着“自由”这一必要的价值选择来思考美国高校的激励性的教学方式,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美国大学普遍采用这种发散式教学模式的文化动因,即在一个极为尊崇自由的社会,不仅人的行为是在其权利的范围内可自行其是,而且其思想也是不能受到某种外力的干预,它应当尽可能地反映出思考者的真实看法和观点,即使某些与权威相异的观念也必须得到尊重与包容,否则自由的价值原则将无法得以体现。具体到学校的课堂教学,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就不能对学生的思考范围、领域、意见设定某种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得越充分,甚至争论得越激烈,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对课堂问题作更深入的全面思考,而且能体现出“自由”这一抽象概念是如何真实地塑造出美国学生的学习品行和思维能力的。

二、注重实践感悟与认知的交互教学映射出美国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

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无论是作为东道主接待的美方还是作为参访者的中方人员,彼此都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更多地、更深刻地去发掘和体验各种不同的美国社会价值元素的新事物。通过眼睛的观察和言语的交流诚然能有助于我们去实现这一目标,在无法全面融入美国社会的情况下,美方安排的一堂不经意的音乐艺术鉴赏课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视角和感悟机会。

这是一门关于美国流行音乐文化的讲座。与传统中国人思维理解所不同的是,该讲座主讲人并非该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或在该领域有着长期研究经历的、学术素养极高的专业人士,而是一位从事多年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演奏的年轻歌手Asad Jafri。他的讲座非常特别,除了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类别、意义作了简单的回顾与介绍外,余下大部分时间都是带领大家就如何进行最简单的谱写歌词、如何排练舞蹈进行互动式教学,甚至鼓励师生以一种自己认为可以的情绪将自己即兴写的歌词唱出来。在约两小时的参与互动中,我们惊异地发现参与访学的大部分学生(国内专业均为理工、外语、经管类),虽然在国内并未经历过系统的音乐艺术训练,在语言方面还存在与对方交流的某些障碍,但在讲座结束时却都能自觉地与讲演者Asad Jafri进行音乐上的配合,甚至部分学生能主动地寻求与之合作简单的演奏。这样的教学成效确实令人惊奇,而学生们对此相对一致的答复是:他们感受到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魅力与乐趣。通过一场简单的音乐创作与实践的模拟演练,不仅让来自中国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到美国音乐文化中的种种活力与激情,甚至让部分学生开始喜欢上它。这种教学效果对我们来说也不啻是一种内心的震撼。明太祖朱元璋说过“以记诵为能,欲其成材也难矣”,[2]362我们国内的课堂教学是否也可以通过某种最简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跳出对各种学科知识概念性术语的生硬记忆,让他们在应用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能应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呢?

在国内的教育中,我们经常就一些非常普遍的教学成效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教学才能确保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怎样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避免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会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相脱节?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都得到一致发展的“平衡型”人才?美方安排的此次音乐艺术的实践课,并未刻意地从知识或学术层面上向访学的中国学生作过多、过深的讲解,相反,用“做中学”替代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在学生们经历了感性的体验后对一些原本陌生的流行音乐术语和概念也大都理解了。在国内教育中,我们也曾尝试用各种更有效的授课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望能增进所授课程的实用性,但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为什么美国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将这种方式应用到教学中?我们思考的结论是:美国教师这种看似非常“接地气”的实践式教学,除了是平日里多种教学手段的一种体现和选择外,更是一种实用主义文化价值观在课堂上的直观反映。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一种注重经验并反对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破除各种陈规陋习的束缚、不被各种权威思想限制而在各领域开展创新并不断寻求真理的理念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美国自立国以来就一直为全社会所推崇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在这样的价值标准的指引下,书面理论不是绝对的,字面意义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各种权威的声音也不一定代表必然的真理。人要生存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求索和开拓,一个人既不能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又不能照搬现有的固定理论,更不能指望虚无缥缈的神化的“救世主”,唯有立足于自己,审时度势、抓住机会的行动才是最有价值的。将此价值观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很自然地就反映为注重学科内容的实效与功用性的训练方面。尤其对于那些操作性、技能性强的学科,“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理念和以此衍生出的教学方式就特别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采纳,进而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激发创新思维的辩论式教学契合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意识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满足因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内的高校课堂也大力提倡创新性教学,提倡采用更具针对性、更有现代感、更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方面,除了广泛借助和使用现代科技如多媒体设备,制作精美的PPT来替代传统板书教学外,如何将现有教学手段与文化传统本身相结合,以此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方式等方面则表现得明显不足。值得思考的是,高校课堂的创新不是在技术上标新立异,不是书本知识直接通过技术工具进行简单传播,而应在如何运用现有技术设备条件的基础上,对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完成教学内容的逐次提高与升华。任何创新的教学方法,唯有体现一定文化特色时才富有生命力与吸引力,才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其教学方式是与其文化价值观的紧密融合,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学习情景与社会公共事务领域中的活动相系相映又富有新意。

我们体验了一堂关于美国民主政治与政府治理的课程教学,授课教师是北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学院的Eric博士。他对当前美国政治特征和政府现状作了简单介绍后,将案例资料发给每位学生,然后将学生们分成两组,要求在分析完资料后分别选出数名代表展开正反两方辩论。学生们对这一新奇的课堂教学方式感到相当兴奋,因为课堂辩论预先没有就话题设定边界,这有助于学生们尽情地发挥与思考,而且为了确保己方能在辩论推理与论证中说服对方,各为一方的学生们竞相对材料中的信息、例证予以分析与归纳,相互配合中亦体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从一定程度上看,课堂辩论对学生来说是一场挑战,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致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和追溯问题根源。在课堂辩论中,胜负输赢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材料信息的甄别、归纳和提取能力,对口头表达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分工合作的协调能力。这堂课没有过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没有大量PPT技巧的炫示,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思维辨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隐含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的追求公平的价值意蕴使学生获得最深刻的体验。公开辩论这一方式在美国诸多公共领域广泛使用,从表象上看是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见解的人(尤其是处于完全对立面的社会成员)展开的一场能充分表达自己观点与立场的讨论。对于双方当事人来说,并不意味有一方必然代表真理,而另一方则被判定为谬论。辩论所能带来的好处是为世人提供一个更全面地看待事物或问题的角度,防止片面化和极端化。从另一层面上看,任何公开辩论的行为其实也预示着参与双方在社会地位中的平等性。在课堂上运用辩论方式教学就是美国文化公平意识的体现。正如有中国学者观察了美国的课堂教学后感慨:“美国教室文化中的教师是学生‘work’的组织者,在组织过程中起到指导、引导、帮助的角色,于是师生关系呈现平等、独立的关系。”[3]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会存在自由辩论的土壤。课堂中的辩论教学,抑或在中国教育者眼中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但它其实就是美国社会崇尚的某种价值观在课堂中的自然表达而已。

四、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和建议

在短短的赴美访学交流过程中,所见所闻远不足以考究美国社会文化及教育的全貌与历程,但异域文化的魅力在特定教育领域的体现仍给我们极深刻的印象与触动,也一直让我们反复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被社会各界长期批评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提倡要借鉴西方高校先进教学模式与手段,以及吸纳其新的教育理论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但我们如何借鉴呢?形式上简单地照搬复制模仿,抑或教学设备技术性能的趋同就是借鉴吗?诚然,我们需要批判地借鉴美国高校课堂教学的技能与方法,但美国的教育与其固有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高校的教师来说,批判性借鉴也应考虑我们所依赖、遵循的文化传统,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社会氛围和衍生的伦理关系及心理特征,若忽视了本土文化这一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环境和土壤要素,简单复制或模仿的借鉴与创新最终都将成为一场没有精神、灵魂的机械运动,结果是空有量的增长,却无质的升华。近些年来,学界对我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时期背景下高等教育课堂的改进和创新。这有利于我们借助前辈们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在美国访问所得到的启示,从文化层面上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

我们很期望中国的学生能像美国学生一样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保持热切、活跃的高频度互动,但是往往会面临一个尴尬的现象:学生的反应并不如我们所期待那样活跃与积极,教师富有激情而学生则依旧沉默甚至一脸困倦茫然的情形,这种被动性地接收知识的学习方式仍然大于主动性(甚至争论性)地探究知识的新模式,这让经过充分备课仍无法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师感到失望,而教师会将这种难以改变的情况归咎于学生本身的求知欲和能力水平本身。通过对美国高校课堂的观摩,我们发现由于过于关注师生间知识本身的传输,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伦理,而这种关系伦理又恰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这才是问题所在。在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依然统摄着教师的职业思维,这导致教师容易对学生采取家长式管理和灌输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输出载体,更是某种权威的化身,到了大学继续保持了从中小学形成的服从或顺从的惯性心态,这就导致让学生大胆地思考、争论显得尤为困难,与其说学生担心自身对某一问题思考存在错误或偏差,不如说是学生担心其不当的推论偏离了教师预设的答案会受到不良评价。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时常以掌握学科知识高端水平的心态,不自觉地以教导的方式对待学生某些不够完善的思考,而不是采用引导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对学问进行深入挖掘,这无疑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弱化,从而不愿意与教师互动。要破解这一困惑现象,课堂教学应在两方面改革上下功夫。

其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重塑平等、互敬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关键在于理解、信任与相互尊重。教师首先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仅视为知识的传播对象,而需要去关注学生在吸纳知识过程中产生各种困惑与不解的原因,要站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道德立场去看待问题,尤其不能轻易、武断地去否定学生的某种观点或结论。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去对待,让学生不再因畏惧教师而谨言慎行,唯有学生被理解、被信任、被尊重时,“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4]“自尊”的存在感一旦被激活,学生就会视其为向上奋进的动力,从而课堂也会活跃起来,师生间的互动便自然展开。

其二,建立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态,除了与其本身对学科兴趣、教师授课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知识能否熟练掌握并融会贯通相关之外,还与外在的学习环境有较大关联。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客观上将为学生自我潜力的发挥提供平台与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学习者“悬梁刺股”“秉烛夜读”“韦编三绝”的勤学典故,与之对应的则是教师应当肩负起“严师出高徒”的责任和义务。学生自上小学起便在学校中被要求“尊师重道”,同时教师一直以来也受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道德理念的激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学富五车和德行高尚的楷模。这种以勤奋、严厉及道德三种要素构建起来的学习状态和师生关系应在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有更活跃的体现。在造就了自由而不失勤奋的学生、宽松而不失严厉的教师、和谐而不失道德的师生情怀,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一定会独具特色。

我们在观察美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国内高校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原因所在。就整体而言,美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5]95是扎根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理念原则等土壤之中的美国人,在相同文化共识的基础上的价值观的一种自然表达。我们不能对其简单模仿,我们的教学创新应该注入本国文化的元素,体现出中国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无限魅力,才能真正实现切合中国实际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1]张宗荫,范笑仙.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薜椿萌选注.古语精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3]袁丽,旭东,宋萑.美国学校教室文化建构的解读——基于对一所美国公立学校的观察[J].外国教育研究,2016(6):29-41.

[4]钟伟鑫.浅谈人本主义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实施[J].教育(文摘版),2016(1):74.

[5]彭纳揆.“三点”论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石 悦]

2017-03-20

杨阳(1982 — ),男,重庆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与跨文化研究。

G642.2

A

1008-6390(2017)06-0107-05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文化课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甜蜜的烘焙课堂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谁远谁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