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社会主义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2017-03-28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世界

曾 力



世界社会主义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曾 力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 417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在当代的标志性成果。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应站在世界社会主义大格局的高度,在时代发展和历史潮流中予以认识。本文从世界社会主义视阈出发,通过梳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廓清认识误区,坚定社会主义自信,为人类社会制度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自信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纵观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漫长历程,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行进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种新模式。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建设的浪潮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支有生力量,发展迅速、生机勃勃。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随俄国革命而产生,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相联系;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世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伟大进程;在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借鉴各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与世界社会主义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1]。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放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大视野中,不仅要弄清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复杂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内涵,而且也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才能廓清认识误区,从而坚定社会主义自信,为人类社会制度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一、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概述

(一)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程概述

所谓的“社会主义500年”是指自1516年至今的发展历程。起点标志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问世。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此,科学社会主义便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指引,成功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先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先后经历了建党、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步骤。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程中,社会主义经历了几次历史性变革: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深入。其间,经历了六个时段。第一时段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第二时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时段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第四时段是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第五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第六时段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近17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过五次大发展:第一次是19世纪中叶,第一个共产党成立,1848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并第一次夺取政权,广大工人参加了1848—1849年欧洲革命。第二次是19世纪60—70年代,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个带有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国际组织和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阶级国家政权。第三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建立了第二国际,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第四次是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共和国诞生,此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五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迅速蔓延到16个国家,党员迅速发展到9 000多万,全世界共产党组织发展至190多个。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每次都要经历大起大落,这说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50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漫长运动中的标志性成果,是其在当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走过60多年艰难的奋斗历程。它是怎么起源的,又是如何发展以及一步步完善的?在我国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而成于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在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和设计了邓小平理论,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开拓创新,先后创立了“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了一次次伟大突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逐步走向完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含根本政治制度、具体模式机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个层次,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其具体模式和机制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等方面。同时,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根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模式机制的运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而不是其他制度,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永远不能偏离。另一方面,强调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中国特色。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模式和经验,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一种思想理念,一种坚定的信念,包括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四个方面的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就像汽车的四个轮子,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支撑点和根基。其中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具有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文化自信是基础和源泉,体现中国的主体自信;理论自信是灵魂,体现真理自信;制度自信是根本,体现实践自信;道路自信是表征,体现方向自信。

一是道路自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表现出科学性,在历史上表现出正确性。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基本国情出发;强调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逐步解放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生态文明及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做好准备。二是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当代的重要发展成果,具有标志性意义。其内涵丰富,包括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几个重大理论。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核心,必须始终坚持,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自信是在党和人民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三是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根本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制度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比较透明,实施效率较高,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制度也将得到逐步完善。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的新发展,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优秀精神成果,并且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精神,成为一种凝聚国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美好未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与世界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长期艰难探索,它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关系不是孤立的,也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是从理论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革创新及批判性接受,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与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科学辩证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批判继承了自由主义的某些观念,强调个人的地位和价值;强调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但不搞狭隘的民族主义与霸权主义。二是从政治实践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其他“主义”代表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还是一种现实的政治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在实践中做出的正确选择,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超越了狭隘的集团、阶层利益,也是一种政治选择上的“超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一次新的伟大飞跃,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实践经验,也为各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实践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是除资本主义之外的另一种道路选择和现代化选择,且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曾经一度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跌入底谷,西方媒体和学者政客预言社会主义消亡了,在21世纪将不复存在。然而,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显优于资本主义,对中国和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示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广泛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是对中国及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及教训的理论总结。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视野,科学看待苏联模式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建设规律,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等一整套理论体系。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指向。20世纪末,经历了苏东剧变的大挫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似乎消失了,全世界都以为社会主义就此没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如同朝阳冉冉升起,并创造了非凡成果,确立了“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体现出明显优势。从近年来的社会建设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当资本主义一步步走向衰退时,社会主义则进入了上升期,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中流砥柱,是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光明未来的标志性参照。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道路是经过长期奋斗开辟的,也经受过长期实践检验。当今世界,中国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5 000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来源于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首先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源泉是制度自身的优越性。具体来讲,就是理论、经济、政治、法律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正义。制度自信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理论依据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创新成果,现实依据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进的科学理论优势。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以“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作为思想基础,并且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战胜旧的社会制度,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优越性。二是灵活多样的经济制度优势,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组成。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根本取向,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表明中国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运行体制十分灵活,符合中国国情。三是厚重有力的政治制度优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其三块基石是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这些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并且在实践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四是日趋完善的法律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借鉴国际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等西方法系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法学习惯和国情而构建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走上了“依法治国”的法治时代,中国法治建设日趋完善。五是和而不同的文化体制优势。在新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党就提出了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为后来的文化体制建设奠定了正确方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文化发展与时俱进,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精神,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导向,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整个社会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综上所述,结合国情开创的“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具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独特价值。“中国模式”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并接受中国发展道路,不少国家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足见“中国模式”的示范作用及影响力。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需要走出几个认识误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邪路。”[2]道路选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于社会主义自信,目前存在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深化改革的关系的错误认识:一种是盲目自信,认为社会主义自身具有优越性,天生就完美,没有必要改革创新。这是一种僵化、停滞不前的认识。另一种则妄自菲薄,害怕困难,因看到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就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要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一种根本性错误和方向性错误。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总受历史局限性制约,只能在改革中逐步完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两者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我们要从认识上不断解除困惑、走出误区,坚定道路自信。深化改革不能改变社会制度,只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范围内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无论怎样深化改革,我们都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直面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经受得起考验,增强责任担当,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三)坚定信心为人类社会制度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土壤,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都十分厚重,是中国人民意愿的集中反映,更是时代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走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合中国社会实际,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制度更具有保障性,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更易得到人民群众的热情拥护和支持。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选择什么体制,什么道路,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既不封闭僵化,又不改变方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3]。历史经验证明,中国要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告诉我们:我国现代化建设不能出现根本性、方向性错误,要坚守“四个自信”,即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林发表演讲时提出:“我们将从世界和平大义出发,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4]建设初期,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实现了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国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强大的制度优势和自我完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社会长远发展的肥沃土壤。“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两个因素紧密结合的科学方案,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合为一体的科学方案。“中国方案”不仅是对现有西方制度的完善和超越,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它是一种大国方案,具有大国自信,有能力为全人类提供成功经验,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它否定了西方中心论和“历史中心论”,坚定了我们对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坚定四个自信,为人类社会制度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美好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开辟了一条符合社会规律的发展道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实践之路。二是我们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贴近实际的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导向。理论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科学指南。三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极其强大的自我完善和创新的能力,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制度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也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借鉴。四是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现代文化内涵丰富,是时代精神的标志,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同时要努力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吸取智慧和思想精华,创新发展文化,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总之,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四个自信对人类社会制度探索的作用,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2016-07-01.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13.

[3] 李勇强,倪志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特质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0):97-101.

[4] 习近平在德国发表重要演讲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4/0329/c1024-24769998.html,2014-03-29.

(责任编辑:李朝平)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Socialism

ZENG Li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socialism and one of its landmark achievements. We investigate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ttern of world socialism. By clarifying the world socialism development of 500 years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orld socialism, we can understand the superiority and get rid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so as to firm confidence in socialism, as well as to provide the human social system with a “China-schem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orld socialism; confidence

D616

A

1009-8135(2017)01-0020-06

2016-11-02

曾 力(1972—),男,湖南双峰人,中共娄底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世界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