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形成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2017-03-28赵超君

体育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运动技能培养教学

赵超君

摘 要:学生的体育品德是在运动实践的特定情景和条件下经过有意训练和长期培养形成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竞争、有约束、有合作、有难度,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重要条件。创设竞争场景、注重规则约束、加强合作互助、合理确定难度等,是利用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体育品德;运动技能;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3-0007-02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所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体育品德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如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正确对待比赛结果,胜不骄败不馁;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等。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体育品德已被列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必然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追求。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也必然成为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品德是怎样形成的

尽管学者们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二因素、四因素乃至六因素等多种学说,但一般都把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视为道德基础,把道德行为视为外在表现,离开了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就不复存在。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所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体育品德,只能根据其习惯化了的体育行为是否符合体育道德加以衡量。例如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是否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是否在比赛中被侵犯后能克制冲动情绪不采取报复行为;是否在运动实践中能与他人合作互助、公平竞争;是否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否存在投机取巧、营私舞弊行为等。

虽然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途径对形成道德意识有所帮助,也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基础,但仅仅依赖这些方法却难以直接形成以道德行为作为判断标准的道德品质。由于体育品德是体育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而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长期训练和有意培养,都必须在外部道德规范约束和内部道德意志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因此,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在运动实践的特定情景和条件下的有意训练和长期培养,除此之外,别无捷径。这一特点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教育背景下,怎样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利用身体练习的特殊性,有意训练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必然成为每个体育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通过运动实践培养体育品德的条件

毋庸置疑,体育运动具有培养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互助精神、尊重他人等道德规范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等教育功能,但是,这些功能的实现是有其条件而不是自发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单独在家里做俯卧撑或仰卧起坐练习;一群学生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自由踢球玩耍等,虽然也属于体育活动,但其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就微乎其微。深入分析体育运动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及其实现条件可以发现,竞技体育的竞赛性、规则性、合作性、挑战性等基本要素,乃是其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重要载体和主要路径。王登峰认为:“在激烈对抗的竞技运动中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學会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跟别人协调一致,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如何在激烈竞争对抗中和对手相互尊重,如何面对失败时能够很快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咬牙坚持,直到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体育竞赛,没有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体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竞技体育活动对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体育品德方面的重要价值,就必须在运动技能的学练中高度彰显和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的合理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必要的、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使学生在特定环境的熏陶下,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在规则的约束和限制下,逐步形成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据以上分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合理要素,努力满足四个条件。

1.有竞争

没有竞争的体育必定索然无味,没有竞争的运动技能学练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试想,没有竞争,哪有胜负?没有胜负,怎能有胜负之后的情绪体验?怎能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情绪调控?又怎能激发进取之心、挑战之勇和竞争意识?

不能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要体现人文关怀,就认为统一标准的竞争活动一定会伤害落后者的自尊,其实不然,如果利用得法,胜负结果的产生还可能带来另一种教育可能,那就是虽败不馁,重在过程的坚强心态,是虽然落后却并不因此止步的体育精神,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2.有约束

有竞争必有规则,没有规则约束的竞争必定混乱一团,没有规则约束的运动技能学练过程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体育课堂纪律和教学常规是约束,游戏方法是约束,各种比赛规则也是约束,学生只有经常在规则约束下从事竞争性活动,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竞争性活动的规则效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规范。

3.有合作

没有合作互助的竞争注定难以取胜,集体性运动项目尤其如此;缺失合作互助的运动技能学练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也无法获得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体验。体育运动中充满合作互助的场景和时机,如各种接力游戏、体操学练中的帮助保护、集体性球类项目的战术配合、各种各样的双人练习等,教师应当自觉利用这些场景和时机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互助的过程中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形成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和乐于助人的道德行为。

4.有难度

没有适宜难度的技能学练无须学生付出足够的意志努力,因此,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等体育精神。只有乐趣没有难度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可能会换取短暂的直接兴趣,却难以维持持久的练习过程。只有学习内容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现实水平,是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得到的果子,学生才可能付出意志努力去勤学苦练,才可能在掌握技能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才可能逐步形成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三、创设条件和情境,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仅靠说教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润物细无声”的无形教育才是高明和聪明的选择,当你告诉学生你要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教育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创设有竞争、有约束、有合作、有难度的学练情景和条件,有意识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和条件下接受熏陶和影响,逐渐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体育品德。

1.创设竞争场景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内容特点和实际需要,适时安排教学比赛、竞赛性游戏、体能与技能测试等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运动乐趣,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之心,在胜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失败中学会面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学会正确对待比赛结果,学会尊重对手和欣赏对手的精彩表现。

竞争性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一般来说,在学生能正确做出所学动作之后,就可以设计并实施适宜的竞争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应用和巩固提高所学动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之心。

2.加强规则约束

竞争性活动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可以张扬竞争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学会理性对待胜负,但同时也存在引发野蛮报复、肢体冲突、投机取巧等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可能。因此,教师在组织竞争性活动时,尤其是组织球类教学比赛时,应首先明示竞赛规则,严明行为规范,使学生在规则约束下有序开展活动。对于表现出良好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学生应及时提出表扬,对于不遵守规则或出现违反体育道德行为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通过心理强化作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对错,逐渐建立规则意识,形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规则意识的培养应注意信息反馈的即时性,在学生发生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后,教师应及时提出表扬与批评,才能收到较好的强化效果。对小学生应该以奖励、加分、表扬等正强化手段为主,鼓励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3.营造互助时机

教师应利用教学过程中一切可能发生合作互助的时机,把学生置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景中和条件下,明确个人在练习中的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具体的合作互助方法,让学生在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练习中相互帮助,建立信任、合作与互助的和谐关系,体验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形成乐于助人的道德行为。

体操运动中的帮助与保护,相互协作的集体游戏,集体性球类项目的战术练习,各种合作跑等对于培养合作意识与互助精神,促进人际交往具有良好作用,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心理拓展训练中的许多练习对于培养合作互助精神更具有独到的价值,值得体育教师借鉴运用。

4.合理确定难度

难度太大的动作会挫伤学生的自信,难度过小的动作不利于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和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当所学动作的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时,最能激起他们身体和心理的积极反应。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精心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所学动作的难度、数量与质量要求,促使学生在学练動作的过程中付出足够的意志努力,体验战胜自我获得成功的快乐,形成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动作的难度是可以人为赋予的,即使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动作,教师也可以采取措施使其难度加大。例如,中学生练习前滚翻时,可以提出连续、分腿、远撑等不同做法要求,以加大动作难度;高中生练习篮球行进间运球时,可以提出加快速度、绕过障碍、左手运球等不同要求,以提高应用能力。以上做法对加大动作难度,磨炼学生意志,培养体育精神会产生积极作用。

四、结语

体育品德是习惯化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精神的综合体现,要把良好行为变成行为习惯,就必须在特定的情景中和条件下,用特定的行为标准引导、规范、约束学生,使他们的体育道德行为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体育运动天然具有培养学生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潜在功能,但仅依赖这种潜在功能自发产生作用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深入开发并自觉运用这种潜在功能,使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应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坚持不懈的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学校体育中的竞技运动及其价值[J].体育教学,2016(11).

[2]张新良.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实现的条件与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2):61-63.

猜你喜欢

运动技能培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高中生篮球运动技能提升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