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学而导,披文入情

2017-03-28陈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陈玲

[摘 要]有效的教学设计,要顺学而导;优质的阅读教学,要披文入情。《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学根据课时特点、文章体式、学情实际等,确立了合宜的教学目标、内容,借助图片和资料,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课内与课外、理解与表达、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又重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人文底蕴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41-02

【教材简介】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文章的体裁来看,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类散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规模宏大,二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情感向读者展现了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课文既有准确详实的数据,也有生动细腻的描述,科学性、文学性融为一体。作者从穿着、发髻、姿势、体态、神态等方面,生动再现了兵马俑千人千面、惟妙惟肖的艺术魅力。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大量运用结构对称的四字词语,如“头戴金冠”“身披铠甲”等,读起来很有气势。在句式上,多处采用写实和联想的方法,使内容更加丰满充实、鲜活生动。课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巧妙运用过渡段承上启下。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田格里的7个生字,会读绿线的生字。学习多音字“乘”。借助工具书,理解“俑”“战车千乘”“所向披靡”等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兵马俑珍贵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4.了解行文的结构和写法特点,并迁移运用。

【设计理念】

1.关注学情,有效教学。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备课,关注点主要是两个:一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是有效的教学设计。”合宜的教学内容一要根据文本体裁,二要根据学生学情。学情的分析,应具体到每篇课文学生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如他们能读懂什么,读好什么,喜欢什么,哪些读不懂、读不好,不喜欢什么……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读不懂的使他读懂,读不好的教他读好。

2.培养能力,激发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这节课的设计,关注学生读书、思考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注重唤醒、激发学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

3.迁移寫法,学会表达。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教师抓住了课文结构的特点、过渡段的运用、句式的表达等,指导学生理解、感受、内化、迁移课文语言,打通了阅读与写作的通道。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四幅图: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一起骄傲、大声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2.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介绍莫高窟的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出示课题,学生齐读。红色显示“俑”字)知道“俑”的意思吗?(图片)俑,是中国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俑的材质,主要是木、陶;俑的形象,有奴仆、士兵、仪仗等,也有一些车马、牲畜等。课题中的“兵马俑”,是对兵俑和马俑的合称。再读课题。

3.资料阅读。

1976年5月,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在参观结束时,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后留下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第八大奇迹”便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飞向世界各地。

4.让我们跟随作者精妙的文字,用心用情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引入外国元首对兵马俑高度的评价,加之教师激情的语言渲染,让课堂一开始就洋溢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二、读文正音,初步感知

1.课文都预习过了,有信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同桌合作轮流读课文。提醒大家注意,文中的多音字、四字词语和难读的句子比较多,希望大家能多思考、多读几遍。感到困惑的地方请教工具书或者讨论一下。

2.分组呈现词语,读准字音,相机写字。

(1)第一组词语:拱形、军吏、战靴、铜戈、擎着、跪着、模拟。

①指名读,正音。

②指导写字:靴、擎(笔画多,注意结构要合理,把字写美观)。

(2)第二组: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绝无仅有、所向披靡、惟妙惟肖、雄兵百万、战车千乘。

①指名读。先正音,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②指导学习多音字“乘”,理解意思。

③指导学生发现“举世无双”和“绝无仅有”是近义词。

3.指导读句子。

(1)出示句子:

①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

②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

(2)指名读。“着”在两句中读音不同。第一句读“zhe”,第二句读“zhuó”

(3)让学生说说自己有哪些读不好的句子,师生交流互动。(预设:第2自然段很难读,要重点指导)

4.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真好。现在,我们来聊聊通过这篇课文,秦兵马俑给大家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准确理解句子意思和情感的基础。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尽管识字写字不再是重点,但对易错难写的生字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自己提出读不好的句子,说说初读课文后对兵马俑的印象,这是基于学生的视角,基于儿童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巧抓过渡,迁移学法

1.课文的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兵马俑。有一个自然段把这两方面有机地连在了一起。你能找出来吗?

(1)出示第3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指名读。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这样的段落就是——(过渡段)它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它上承哪些自然段,下启哪些自然段呢?

(4)由此可见,课文的2~10自然段是课文的主体内容。那看看课文的开头、结尾写了什么,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

2.学习首尾段。

(1)指名读。

(2)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和体会。

(3)指导发现首尾段的关系。开头说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结尾说它“绝无仅有”,这就是首尾呼应。

3.你发现课文的结构特点了吗?(板书:总—分—总)

4.总结写作规律:同学们发现了吗?很多写景状物类的散文,都会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如上个学期的《莫高窟》一课。同学们在写状物类的文章时也要学习运用这种结构,运用过渡段来衔接上下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双翼。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教材的结构美、句式美、语言美等感受、欣赏能力,无痕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小组交流,深化感知

1.你对课文的哪部分介绍最感兴趣?请你自己先练习读一读,再和小组里的同伴分享一下。

2.集体交流。教师相机配上图片,并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让学生初步读出自己的感受。

3.課文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出示图片,让学生对号入座。

4.视频:《中国西部风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图片、视频,交流、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主体,让课堂促进他们的成长。】

五、总结拓展,延伸思绪

1.说说你在这节课上的真实收获。

2.谈谈你希望在第二课时学什么。关于秦兵马俑,你还想了解什么。

3.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位纵横捭阖的秦王已不在,当年那支所向披靡的大军已不在,当年那个辉煌霸气的王朝已不在……可是,秦兵马俑的发掘让我们仿佛重新看到了当年的人、当年的物、当年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兵马俑,对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4.作业:

(1)搜集阅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秦兵马俑资料;

(2)练习做小解说员:向游客介绍秦兵马俑。

【设计意图: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于秦兵马俑,你还想了解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从课内引向了课外,从书本引向了生活。作业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自主性,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