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阅读:读出文本的真与美

2017-03-25沙莎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会意

沙莎

摘要:意象阅读是学生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知言、明象、会意,让学生破译文本的语言文字密码,洞察文本的感性形象,领会文本蕴含的意义,通过意象阅读,让学生达到“言意共生”“言意兼得”的理想之境。基于此,本文从知言、明象、会意三个方面阐述了意象阅读的价值。

關键词:意象阅读 知言 明象 会意

语文教材文本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感意志的真切表达。“意象”一词由“意”和“象”组成,其中“意”指人的意念、情感、意绪、意志等,“象”是物之物象。“意”为主观的、精神的,“象”为客观的、物质的,“意象”构成了文本解读基本的、重要的范畴。可以说,文本表达艺术就是“意”与“象”的高度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学的“意”与“象”,引导学生展开深度解读。这样一来,不仅能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而且能让学生品读出文本的精髓,让文本意象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

一、知言:破译语言文字密码

语言文字是文本的物质载体,语言既是工具,又是文化的本体。文本中的许多意象都反映在文本的语言之中。语言是一种具有美感的“有意味的形式”,而汉语言所蕴含的意象为其他语言所罕见。汉语言重在意象所代表的意义,所谓“言近旨远”“言简意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的都是文字所承载意象的韵味。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4册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时,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解释古诗意上,无异于将古诗放置在“普罗克鲁斯的床上”。

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笔者针对古诗中简短凝练的句子“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学生抓“形”品“象”。笔者问学生:“春风看不见,作者贺知章为什么将春风比作剪刀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回答,让笔者感到十分意外,她说:“春风轻轻吹拂着柳条,柳叶窸窸窣窣,仿佛春姑娘拿着剪刀修剪柳叶。”在《咏柳》这首诗中,“春风”这一意象被赋予了人的生命、情感和智慧。古诗词中优美的语言描述,不仅再现了古诗中的意象,还让学生在感知意象美的同时,走进了诗的境界(诗境)之中,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正是由于春天的活力、春天的创造力,才“剪裁”出这万紫千红的春天。

二、明象:洞察文本感性形象

“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从文学或者艺术的视角来看,“象”是感性物态与人的主观情意水乳交融后形成的物我合一的感性形式,它有物象、人象、形象、气象、景象等众多说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所表现、所建立的“象”为基础,通过潜心涵咏、移情体验、抒怀感发,揣摩“象”的韵味、感受“象”的情意。如“月”的意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艺术呈现,古诗词中有《古朗月行》《静夜思》《望洞庭》《枫桥夜泊》等,现代文有《月亮湾》《日月潭的传说》《嫦娥奔月》《月光启蒙》等。作为文学艺术的意象代码,“月亮”携带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生命体验。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0册《月光启蒙》为例,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月亮”意象展开沉思:“明明是母亲用歌谣、童谣给了我知识,给了我童年生活、生命的温润,为什么说是‘月光启蒙呢?”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将“母亲形象”和“月光意象”联系起来,很快发现:母亲像月亮一样纯洁、无暇、美丽、伟大,她将知识给予我,犹如月亮将月光洒向大地。在文本中,既有母亲在月光下轻吟歌谣的意象,又有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光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表现性意象,还有月光升起的再现意象,这些丰富的意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勤劳、智慧的母亲的形象。此时,月光变得有形、有情、有色,月亮代表的就是有情、有爱、有“芳香”的母亲。

对文本情景交融意象的理解,不仅让学生读通了文本,知道了文本写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了“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在《月光启蒙》这篇课文中,“月光”成为“爱”和“美”的代名词,作者通过描摹月光,唤醒了学生对母爱的感觉与想象。

三、会意:领会文本蕴含意义

在文学艺术中,意象的“意”是指文本中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人的情意、意义等。教材文本中的“意”是指作者借助文本题材所要表达的思想、揭示的真理。“会意”就是体会和感悟文本情趣、理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6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讲述的是汤姆与父亲在小岛上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由于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父亲便斩钉截铁地要求汤姆放鱼。通过“放鱼”这件事情,让学生懂得了“不管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遵守规定”的道理。结合文本的意象,笔者设置导读提示:①钓到大鲈鱼时,你的心情怎样?②父亲劝你放鱼,你的心情是怎样的?③放掉鲈鱼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④“放鱼”这件事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笔者在和学生高质量的对话中,让学生理解了汤姆从欣喜若狂到沮丧低落再到心服口服的心路历程,伴随情绪的冷却,沉淀的是“对理性规则的尊重”的思考。不仅如此,从对文本的会意中,学生畅所欲言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其他规定,进而深化了文本的理解深度,拓宽了文本的理解广度。如“过马路时,不管有没有交通警察,我们都不能闯红灯”“在公共场所,不管有没有管理人员监督,我们都不能随手扔垃圾”“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管理人员监督,我们都不能随便摘花”“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都不能开车”等。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文本的“言尽意”,还是“言不尽意”,教师都必须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感受、领会文本蕴含的“意”,努力达至“言意共生”“言意兼得”的意象阅读教学的理想之境。

意象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探寻,生成“言”与“意”。如果教师立足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理论”,按照学生“言意生成”的内在心理规律,从文本中汲取丰厚营养,对文本展开意象课程的开发,那么意象阅读教学一定会开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孙国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5,(7).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长沙镇长沙小学)

猜你喜欢

会意
“会意”读书法
释“琴瑟友之”之“友”
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好读书 求甚解
文学阅读中提问的“三性”与“三指”
浅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汉字“会意”造字方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会意”与“欣然”
活力课堂源于有效感悟
为啥我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