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阅读情境 彰显语文活力

2017-03-24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许丽芳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11期
关键词:味精创设阅读教学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许丽芳

创设阅读情境 彰显语文活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许丽芳

假如现在用一个碟子装上10克味精放在你面前,让你立即把它吃掉。相信你肯定难以下咽吧!但是如果将10克味精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0克味精全部吸收了。情境对于整个阅读教学而言就像味精,味精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语文阅读教学也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彰显其活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的学习,犹如喝下一碗美味的汤?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联系实际、模拟生活情境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生活无处不语文,可是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即使天天在生活,可却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体味和感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做个有心人,通过精心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阅读教学中去。

充分利用多媒体,就是精心创设生活情境的一项有效的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将时空高度集中,将学生无法主观去感知认识的事物,将枯燥无趣的内容,都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热情,弥补认知的不足。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也越来越多的受到老师们的青睐。例如,学习《蓝蓝的威尼斯》,开篇就可以让学生跟随纪录片《威尼斯24小时》,去感受威尼斯天蓝水蓝的水都之美;乘公朵拉泛舟运河,欣赏哥特式建筑之美;徜徉圣马可广场,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秋色之美。具有异国情调的画面与镜头,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先播放台湾民歌《高山青》,随后再展现阿里山有特色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潭水、幽邃的林区、古老的神木、浓稠的云雾、古式的火车、厚密的青苔。足不出户就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光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撩拨了起来。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西双版纳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之后,便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来介绍这一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模拟导游活动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既要认真去阅读书中的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有价值的材料来为我所用。将枯燥的课文学习转变为有趣的实践活动,乐趣无穷!

二、巧妙构思、创设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根据实际条件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技能、体验过程方法、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在一节课中要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活动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父母的心》一文时,初读全文理清小说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后,我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尝试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再来演一演。学生为了把人物刻画得更加得惟妙惟肖,必定会认真读课文,分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特征,揣摩他们说话的语气。通过这一活动情境的创设,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一下子就突破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一重难点,并且通过“评选最佳演员”这一环节,集体交流人物形象,形成共识,并明确了川端康成写作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浓浓亲情、淡淡哀怨的特点。

又如,在教学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一文时,学生会觉得这不像是小说,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多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可这恰恰是萧红诗化小说艺术特色的体现。文章语言极富表现力,无论是叙述还是描绘,既有抒情诗的蕴藉诗意,又有传统画的绚丽色彩。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尝试着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得”这一段文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改写成现代诗。通过巧妙的活动情境的设置,真切地感受到萧红如诗般的语言魅力。

三、大胆质疑、妙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确实,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要能提出问题,学生必须具有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质疑、然后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这一质疑进行验证。这一验证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就能主动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不是被动得接收。

例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说:花木兰和男子在一起十年,怎么可能不被发现呢?她不要洗脚洗澡吗?小脚怎么藏得住?”一下子全班就炸开了锅,围绕他的提问议论纷纷。此时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此时,我鼓励学生们课后共同查阅资料,探究中国历史上妇女是何时开始缠足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求气氛极浓;又让学生学到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又如,《孔乙已》一文的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初读时难以理解。而教师恰好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文中并没有直接交待孔乙己的死,那么你觉得他还能活吗?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到文章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并探究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由此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主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全文内容,自主探究,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能实现有效教学的情境,彰显语文教学的活力。

猜你喜欢

味精创设阅读教学
味精究竟是不是“害人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A QUESTION OF TASTE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当爱已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