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17-03-24谢北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新课改有效性

谢北平

摘 要:初中生在语文课堂里能否获得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深切影响到了他们能否在初中阶段获得充足的文化知识、能否提高个人情商、能否培养细腻的情感。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初中教师应当把握住改革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本文从新课改后初中语文课堂可能呈现的特点出发,列举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研究

一、语文教育进行新课改的需要

语文是中国最基础的科目,是传承经典、立足当下、过渡未来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语文理解能力是学好任何一门其他学科最基本的需要。传统意义下的语文教育注重应试,考试需要的知识,学生才学;考试不需要的知识,学生就不学。这种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考试成绩提不上、日常交流表达也存在很大错误的尴尬境地。新课改将通过改变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增强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在枯燥的学科知识和趣味的语文教育中搭起一座桥梁,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又能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二、我国语文课堂存在的明显问题

1.将“应试”作为最大目的,课堂内容枯燥乏味

其实不仅是语文教育,中国几乎所有的科目都有只为“应试”之嫌[1]。在这里暂且单论语文教育。由于性格、经验等等因素,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会有其个人特色。但是由于应试的需要,“趣味活动”式的教学方法,由于其耗费时间长、提高成绩不明显等缺点,逐渐被想要在语文界进行创新的各位基层教师所放弃,转而采用单调而且枯燥、富有机械性的教学方式——为考试服务。这就导致课堂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对学习“食之无味”。

2.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考试成绩无法代表其能力

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现象;教师教课、学生听课的固定模式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维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浇灭,同时,学习能力也没有获得应有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为基础知识,字、词、句的琐碎式学习没有交给学生必须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以至于学生在社会上、生活中都会面临交流障碍的困境。

三、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崇尚“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重新思考语文教师在授课中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被称为“夫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成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师生关系中,“师”即“君”,“生”为“臣”[2],其中的关系不可被僭越。即使是到了现代,国人“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也仍然深入人心,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的现象。学生没有质疑的能力,他们不敢质疑老师,不敢挑战权威。而在新课改以后,如果实施顺利,这一现象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变。师生关系将得到突破,老师不再是单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也不必对老师“唯唯诺诺”。师生之间应当培养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间对于知识的平等交流,经常合理进行角色互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推动学生成为课堂的“老师”。老师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点拨,以达到“一点即通”、“举一反三”的程度。

2.采用更为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老师应当采取更为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使用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比如说,上《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或者采用自己旅游时拍下的照片,借助幻灯片放映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更为直接的体会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文字,借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文字与图片的联系与区别。又或者,教师可以每周给学生布置一篇周记写作,并挑选出其中较为优秀的文章,印成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作为出题人,根据文章来出几道阅读题,并附上自己思考的答案。经过二次筛选后,教师再将已经出题了的文章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学生出的阅读题,从而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和对自己没有接触到的知识领域的反思。

3.对语文学科的考核方式进行适当改革,跳出“应试教育”的禁锢

传统应试教育偏重考试成绩或者考试分数,死记硬背也好、灵活运用也好,不论用什么手段,只要最后达到的目的——分数达到“线”就算成功。学生被强制“灌输”知识,脑袋被“装”满了,素养和思想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样的学生依旧不是优秀的学生。语文学科不像理工科科目。理工科学科的特点就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每一个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而语文学科不一样,基于其特点,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更强,一道阅读题,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的思考,并不能统一的思考模式来禁錮学生的思维。所以,语文学科需要进行改革,从一味追求分数到锻炼学生思维。但基于我国的国情,完全取消现今已有的考核模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考核方式需要传统的“打底”,再加上改革的“外套”,将固定模式和灵活考核相互融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钻研精神。

4.加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前提就是立足经典,无论怎么改革,经典都不能被排除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专门挑选课本里的经典文章,和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探讨内容包括优美的语句、含有深意的语句或者字词,通过作者所处的身份背景,深刻分析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能力。比如说,在朱自清的《背影》[4]这篇文章中,作者与父亲之间的爱通过买橘子和父亲的步履蹒跚被深刻地表达出来,令人感叹不已。教师应当和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刻的探讨,立足经典,学会从经典中找出当代学生具有的、缺少的优良性格品质,在学习文章、阅读经典,探讨文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曾毅 新课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2)

[2]粟凯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7期

[3]钱吕明 曹伯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的语文教学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32)

[4]王凤鸣 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 2015第12(上)期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新课改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