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评析

2017-03-23栏目主持人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江苏教育 2017年80期
关键词:小蕾咨询员小俊

栏目主持人: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案例评析

栏目主持人: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案例一 他怎么总会“闹”

一、小元的“闹”

小元,11岁,男生。小元的父亲工作很忙,很少关心他,家里有了小弟弟,母亲忙于照顾弟弟,一旦发现小元有什么错误,就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训他,母子之间的交流很少。在学校,小元经常有意违反课堂纪律,任课老师常找班主任 “告状”,班主任也和他谈过多次,并告诉他要跟家长谈他在校的情况。听说老师要跟妈妈沟通交流,他极力反对,还很害怕。班主任建议他到成长指导中心来咨询,他很愿意。

二、“闹”的背后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对这个个案进行分析,因为缺少家人关爱,爸爸忙于工作,妈妈又忙于照顾弟弟,对他疏于关心和照顾,小元的心理有了落差。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理解“同胞竞争”,同胞关系的亲密性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机会,然而,同胞的存在也会带来一些混乱而痛苦的感受和问题。面对年幼的同胞,年长的会担忧其会威胁自己先前已取得的内在和外在情境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嫉妒和竞争是很正常的情感,有时甚至非常严重。

“闹”是为了被爱:他内心很愤怒,但超我又不允许,只能将愤怒压抑在潜意识里,于是他“闹”;“闹”是想证明自我价值:他想通过另类的表现吸引别人的关注,却适得其反,被老师和同学反感,越是这样他就越要证明什么,于是他“闹”。他一方面需要父母关爱,需要别人关注,另一方面又怕被父母盯着,怕被老师批评,怕家长知道他违反纪律。

三、体验沙盘,让“闹”平静

1.建立关系体验。

根据他的情况,我认为通过体验沙盘更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走出困惑。我亲切地问他:“你想到这里来吗?”他:“还行。”“你对你的同学满意吗?”他委屈地说:“他们不好。”“是什么让你这样感受呢?”他说:“我有时是想跟他们闹着玩,他们就当真了。”“你对妈妈满意吗?”他犹豫:“满意,又不满意,她只关心弟弟,对我很凶。”“你是说妈妈经常关心弟弟,很少过问你,当你出了问题她又会对你发火?”他很明确地回答:“嗯。”

我征求他的同意:“这里有许多玩具,你可以自己选择玩具架子上的玩具在沙盘里摆出你想摆的样子,好吗?”他欣然答应:“好。”“但你要注意不要把沙子弄出来,等摆好了可以告诉我。”他很投入地摆起沙盘,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他在沙盘里摆了飞机、车子、蛇类及蜥蜴类爬行动物,还有白雪公主、汉堡包、奥特曼、兵马俑、怪兽,满满地一沙盘都摆上了。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点拥挤,也感受到他的心理能量之间的冲突,他想好好表现自己,心是很柔软善良的,但他又对现实不满,很想发泄。

我让他讲一讲沙盘里的故事,他说有许多蛇和蜥蜴在沙漠中守候,来了怪兽,白雪公主的平静生活被怪兽破坏了。白雪公主拿出美味食物,他们开始享用美味食物,战争就平息了。我用心听他讲完,说:“讲得真好,你想自己把玩具放回玩具架子,还是让我帮你放回去,或者让它们这样放着?”他想了想说:“就这样摆着吧。”我同意了,建议他回去以后把沙盘故事写下来,下周三这个时候带来跟我分享。

2.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个星期后,他带来了自己写的沙盘故事。依据他的故事,我摆了个停车场,里面有两架飞机三辆车。又摆了个城市,两排房子,中间有个塔。然后摆了战场,发生了一场战争,一方是奥特曼、几只扬子鳄、几条蛇、三个兵马俑,另一方是两个怪兽、几只壁虎和蟾蜍。白雪公主来了,又来了魔王,把白雪公主囚禁了起来。有个仙女降临把白雪公主救了出来,白雪公主用美食打动战争的双方,他们停战了。

我又让他回到他上次摆的沙盘前面,问他要不要改动,他毫不犹疑地把怪兽和蟾蜍拿掉,并在沙盘边缘摆上了绿树。我暗示他绿树象征生命和希望,白雪公主象征着善良,肯定他的心里是美好的;让他想想以前妈妈也像爱弟弟一样爱他,建议他跟妈妈一起来关爱弟弟,有什么话跟妈妈好好说;建议他想跟同学玩就直接告诉同学,不要闹着玩。我让他尽量试着这样做,下周这个时候再来交流。

3.回归生活。

第三个星期,他高高兴兴地来了,说他做到了,说跟妈妈交流感到妈妈还是很爱他的,发现弟弟也很可爱;他想跟同学玩,有的同学还不太想跟他玩,他说以后会好的。在他同意的情况下,我们一起把沙盘的玩具放回到玩具架子上。我为他的改变感到高兴,老师也反映他好多了,很少出状况。

《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提到,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自愈创伤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沙盘游戏以沙盘为中心,创造出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治疗者的包容、接纳和关注下,使来访者的自我治愈能力得以发挥。我接纳、关注、倾听、包容小元,肯定他有美好的心灵,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张玉红)

案例二 “大姐”笑了

一、“我该怎样去交朋友”

小蕾,高一女生,16岁,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她的家庭是普通工薪家庭,她和父母及爷爷奶奶同住,还有个小她一岁的妹妹,家庭和睦。家人对姐妹俩悉心照顾,但对小蕾有着更高的要求:小蕾是“大姐”,应该谦让照顾妹妹,要做妹妹的榜样。小蕾一直努力按照家人制定的“大姐”标准要求自己。小蕾以前一直和妹妹在一个班,妹妹学习好、能力强,许多方面都比小蕾出色。妹妹对小蕾不太尊重,不叫她大姐,而是直呼其名。中考时,小蕾成绩不如妹妹,离家到我校念书,现住校。妹妹中考成绩优秀,升入家附近某重点高中,仍和家人住在一起。

小蕾对心理学很感兴趣,第一次社团课后,主动要求面询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我很孤独,到现在都没有交上一个知心朋友,我该怎样去交朋友?我渴望友情但又顾虑重重,人际关系不好会影响我的学习吗?

二、“大姐”的苦恼

小蕾的问题是在现实因素的激发下产生的,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没有破坏社会功能,是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中心疗法认为:人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自我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的自我概念,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人的心理失常。

小蕾来咨询的是人际交往问题,其实是她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了冲突,由此导致的心理失衡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反映。理想中的小蕾被家人“大姐”的规条定位,认为自己应当是妹妹的榜样,应当处处比妹妹强,应当容忍谦让妹妹等;现实中的小蕾学习和社交能力都不如妹妹,得不到妹妹的尊重与友爱。这些冲突导致小蕾有挫败感,产生了自我否定和怀疑,因而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障碍。

针对以上诊断,将咨询方向设置为:在咨询师创设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氛围里,引导来访者自我认识、自我肯定,摆脱不合理认知,充分悦纳自我,自己给“大姐”角色定位;辅以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三、做好我自己

针对小蕾的实际情况,咨询师做了如下工作:

(一)创设无条件积极关注氛围,促进来访者意识到内在自我冲突,并进行改善和修通

1.坦诚交流,促使来访者觉察自我冲突。

咨询师注意到每次参加社团课小蕾都是独来独往,问她为什么,小蕾回答:“我也很想交个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咨询师:“你都做了哪些事拉近和同学间的距离?”小蕾:“没有实际行动,担心自己的付出会受到伤害。”咨询师:“你的担心有什么根据?”小蕾:“我对我妹妹就是这样啊。”通过咨询,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人际交往障碍的根源在于“大姐”角色的内在冲突。

2.悦纳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做最好的自己。

这一阶段的主要咨询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摆脱对“大姐”不合理的认知,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做最好的自己。

咨询师:“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点?”小蕾:“我很多方面都不如我的妹妹。”咨询师:“不和妹妹比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你认为自己有哪些优点?”小蕾:“努力、有责任感、关心他人……”

制作“我的闪光点”卡片,让小蕾充分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将自己从“事事要和妹妹做比较、处处要比妹妹强”的不合理认知中解放出来。

咨询师:“你给‘大姐’怎样定位? ”小蕾:“我不想处处和妹妹做比较,我也不想总是容忍谦让妹妹。”咨询师:“那么,我们好好探讨下,你可以做到怎样的‘大姐’。当在家庭中与妹妹发生矛盾冲突时,你可以怎样表达。”

“大姐”角色的内在冲突是小蕾心理问题的根源,所以让小蕾自我定位“大姐”角色,有助于小蕾的自我修通。

(二)辅助引导来访者建立良好人际交往模式

由于小蕾一直和妹妹同班,所以妹妹成了小蕾的主要人际交往对象,这次分离其实是小蕾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获得不同同伴交往经验的好时机。通过人际交往辅导,促进小蕾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新的同伴交往关系。

我要求小蕾做一份人际交往优劣势表,对照表格,在人际交往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劣势,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在心理社团有个同年级的男生,情况与小蕾类似,家里兄弟俩成绩悬殊,但不同的是,兄弟俩感情很好,相处和谐。我有意识引导男生经常与小蕾在同一讨论小组交流,让男生给小蕾以积极暗示。

春季新学期开始,小蕾告诉咨询师:春节回家和亲人好好交流了自己的想法,现在爷爷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着她住。此时的小蕾明显开朗很多,我问小蕾:“交到新朋友了吗?”她说和班上女生关系都不错。我问小蕾对妹妹现在什么感受,小蕾答:“其实还是挺想她的。”我说:“妹妹成绩比你好,你不生气了吗?”小蕾说:“妹妹确实挺聪明的,不过我也不差啊,我会继续努力的。”此时的小蕾已经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肯定,悦纳了自我,摆脱了家人定位的“大姐”规条,建立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陈 薇)

案例三 有阴影就有阳光

一、小俊的阴影

小俊,男,出生时即有严重的视力残疾,裸眼视力0.1都不到,即使别人站在面前,他也无法看清对方的面部,只能识别对方的大概轮廓,更看不清书上的文字,戴着特制眼镜再加放大镜,才能勉强凭字的轮廓猜认文字。家人很怜爱这个天生不幸的孩子,也曾带孩子四处求医问药,但小俊的视力并没有随着长大或者治疗而有所改善。到了入学年龄,父母没有让小俊就读特殊教育学校,而是选择在学区学校随班就读,希望小俊能和普通孩子一样正常生活和学习。入学后不久老师和家长就发现孩子不能适应普通学校生活。低年级时,父亲从盲校找来放大版的教材和盲文书,在家用心辅导孩子学习,并且自学心理教育等书籍帮助小俊疏导心理问题。但进入中年级后,学业上小俊已经明显跟不上,加之母亲怀了二胎,小俊开始多次和同学起冲突,对抗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班主任希望他能及时调整,和同学友好相处,适应随班就读的学习压力,推荐他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二、读小俊的心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小俊正处于7~12岁的童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如果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儿童就会获得勤奋感,这将使他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一个阶段的良好发展会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小俊因为视力残疾无法像其他普通孩子一样完成学习任务,产生了自卑感,如果他不能克服自卑感,就会出现发展危机,形成不良人格,并妨碍后来各时期人格的健康发展。

妈妈怀二胎后就把精力主要投放在二胎上,忽略了小俊的心理感受,让小俊感觉自己被父母舍弃了,内心缺乏安全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小俊除了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外,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心理出现问题。老师和同学因为他的对抗行为而心生厌恶,没能给予适度的尊重、理解与包容,在对立、矛盾的情绪中他常和同学发生摩擦,觉得要更“强悍”才能保护自己,这是小俊没有获得尊重、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而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其实小俊内心很渴望别人的关注,害怕别人看不起他。虽然身有残疾,但心理上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社交和尊重的心理需求。小俊此时已经出现了种种随班就读行为和心理上的不适,亟须心理辅导的介入。

基于以上案例背景和分析,拟定咨询目标:改变小俊对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促进自我认知,克服自卑感,获得安全感,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三、探寻阳光

具体咨询过程如下:

第一次面谈:引导小俊倾诉,从中了解小俊的大量情绪,及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敌对的心理。面谈中,小俊不断怒吼、喊叫,宣泄内心压抑的情绪,咨询员安静地倾听并适时地共情,小俊很快与咨询员建立了信任关系,并感激咨询员的理解。

和小俊父母沟通,反映孩子现在的心理状况并分析原因,指导父母不要因为二胎而忽视小俊,要让小俊认识到弟弟或妹妹的到来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威胁,父母依旧会爱他,关注小俊的心理变化。

第二次面谈:了解小俊一周以来的心理状况,对来访者关于亲子关系的错误认知采用情感反应技术和共情技术。当小俊“感觉我被舍弃了”时,咨询员运用了情感反应技术:“你觉得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未出生的弟弟或妹妹身上而忽略了你的内心感受。”并共情:“你感觉自己被忽视而觉得孤独和无助,是吗?”对来访者关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采用具体化技术,当小俊表示“同学都看不起我,觉得我是瞎子”时,运用具体化技术引导来访者自省:“是什么事情让你认为同学们看不起你呢?”逐步帮助小俊疏导自己的情绪,调整认知。

第三次面谈:“这周你都是怎么做的?”“你怎样看待自己这样做?”咨询员引导小俊从自己身上找找可以改变的地方。面询中进行角色扮演,让小俊扮演看不起他的同学,并用空椅子技术,让小俊平静地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小俊观察父母繁忙的一天,再说说这一天中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和关爱,帮助小俊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

第四次面谈:帮助小俊在情绪上澄清生活中有些好的变化,比如父母还是很爱他的,不会随着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忽略他;大家下课开始愿意和他玩了,老师也发现了他的进步。但要同学完全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还需要时间,要积极改变、坚持改变。

第五次面谈:小俊一见到咨询员就忍不住和咨询员分享他的喜讯,原来他在这次班级听算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咨询员引导小俊调整自我认知——虽然视力残疾,但是听力却比别人强很多,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超强听算能力,这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不必再感到自卑,进行正强化。

第六次面谈:小俊主动告诉咨询员,同学小唐现在经常来找他聊天,因为小唐觉得小俊比别人更能感受、理解她想妈妈的心情,并且完全没有看不起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小俊觉得自己很有存在的价值,虽然视力残疾,但感受比别人更细腻,他因为被需要而感到快乐。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后,每个人也都有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小俊的敏感现在也变成了积极的能量所在。

四、咨询反思

从本案来看,天生残疾的孩子心理较为敏感,极易产生自卑感,家人的宠溺更导致孩子习惯占有所有的爱,从而造成人际交往时的错误认知。若孩子得不到理解与支持,无法在人的心理发展需要克服自卑感的阶段做出调适,必然会出现异常的行为,甚至通过暴力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咨询师在面对这类来访者时,除了运用各种专业技术,更要提供内在能量的信任与支持,让这些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感到被尊重、被接纳,这些孩子才能不断地自我成长。

(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 周 圆)

猜你喜欢

小蕾咨询员小俊
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的自我关怀策略探析
浅议基层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转变
邻桌的故事
奇怪的跟踪者
幸福钻戒
向领导靠拢
识时务者为俊杰
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的自我修养
警惕孩子“抄袭”不文明语言
向领导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