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匠心追求专业成长

2017-03-23李世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读书语言

本刊记者 李世超

记者:作为一位名师,请您从专业的角度谈一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聂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培养三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是对语言文字独特的语感。语感是一个人语言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成果。语文教师必须时刻注意保养和孕育自己的语言感觉,培养自己强健的感性神经和敏锐的语言悟性。这是语文的命脉,更是语文教师成功的必由之路。

第二是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语感是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联系在一起的。对语文教师独特的人生感悟的要求不仅是一种思想素质的要求,更是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只有多读书、多思考,才会有丰富的人生独特感悟。在生活中,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语文教师的人生激情,体现为语文教师对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

第三是语文方面的特长。或善于鞭辟入里的表达,或娴于脱口而出的引用,或长于扣人心弦的写作……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教师,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没有过多的环节和招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妙。

记者:聂老师,从教28年,您一直浸润在课堂中。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

聂智:课堂不是教师才艺展示的舞台,也不是形式上的刻意求异,更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包装。我想,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服务学生需求,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应该融入教师的智慧和情感,渗透教师的思想和追求。

概括来说就是:用简单实用的语文方法来教语文的内容,核心是关注语言。

我的语文教学也曾走过一段华而不实的弯路:每当观摩课、研讨课,首先想的是如何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花样,如何尽可能把自己的课件制作得精美些、热闹些,这样的课堂却恰恰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恰恰忽视了语文课的本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学习要发生。如果学生课文都没看,教师就急于去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都是徒劳。课堂要紧紧抓住语文的根本命脉——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注意学习的主体——学生。

学习任何课文,一般说来,师生至少有三个问题要把握: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么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再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文中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的思想,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探究文本内容,却醉心于语言文字排列组合的技巧,这两种情形都会造成阅读中的残缺,影响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结论先行”的现象,即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头脑里已经有了关于该课文内容、形式方面的初步认识,这种认识不是从阅读感受中总结出来的,而是从别的一些途径直接获得的,如预习提示、教材的相关说明或其他辅导资料。“这个时候,老师要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去追问、引导,从而让学生和文本形成对话。”在上《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我让学生概括三个场面。当一个学生回答得流利而准确时,我就问:“你概括得十分准确。‘山路漫歌’中的一个‘漫’字神形皆出,你怎么得出这个‘漫’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漫’?”可能这个时候,教学不会按照预设推进,但是成就了生成的美,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真正的阅读,“虽然费时,但是有效的”。

“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读懂、掌握一篇篇课文内容,而是通过一篇篇课文,让学生学习语言,发现不同内容、相近内容的不同语言表现形式,发现不同文体的个性特点。”

记者:您在很多场合强调过: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请您结合自身专业成长的经历,谈谈您对教师读书的认识。

聂智: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我认为教师必须读书。虽然我1990年就踏上工作岗位,但我真正开始成为教师是在1997年,当年的河南省第二届十佳比赛(也就是现在的省优质课大赛)让我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变。那年,经过县、市两级选拔的十多位选手要先参加省里的笔试,作为其中一员的我,根本不知道老师考试和学生考试有什么区别,考什么内容。当时区语文教研员孙全珍老师送我一本《三老教育思想》,我读后才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稀里糊涂的我只获得了二等奖。

受到这次刺激,我开始订阅有关教育教学期刊。我那时的阅读主要是摘抄课堂实录,我们知道每一个语文课堂实录文字量都是相当大的,这是一件苦差使,是一个笨方法,但真的有实效。

正是因为有了两年的苦功,1999年我站在了河南省优质课大赛的讲台上。虽然抽到了令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也头疼的《〈咏柳〉赏析》一课,但两天的准备后,我夺得了省一等奖,课后许多老师说我教材处理精巧,问我怎么想到的,其实我也说不清,但我知道,这次成功缘于我两年的阅读积累。

读书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需要。语文课更多时候就是在教给学生怎么读书,我们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给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我们自己会读书,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否则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读书没有什么明确目标,读得很杂,见到什么读什么。几年后,教学上有了点想法,读书才有了方向。这期间,语文教学期刊给我的帮助很大,虽抵不上大部头的教育名著,但非常实用,让人倍感亲切。记得那时每收到一份刊物,我几乎都是一口气读完,特别是马上拿来能用的内容,更是圈点批画、细细品味。在读刊、用刊的过程中,我摸到了语文教学的门径。

最初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喜欢寻求一个新颖的突破口,然后围绕它精雕细琢,希望自己的课在热闹的氛围中“依计而行”,我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在文中“走来回”了。直到有一天我读完钱梦龙先生《导读的艺术》,才发现自己认识上的偏颇与稚嫩,才明白钱老“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见解是多么正确,才明白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真谛。

我认识到将自己局限在课堂上,单纯研究教学的技巧、追求热闹的气氛,反而是离真正的语文课越来越远了。阅读教学是艺术,也是一项科学活动,我们必须遵从一定的客观规律。于是,我开始去啃那些我以前认为不实用的教育理论著作,从本质上提升自己对学科的认识,更科学、更合理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我努力让自己的课不再追求课上的轰动效应,只想静静地做学生语言学习的促进者,在他们需要帮助时扶一把。2003年去青岛,我只带回了两大摞书,原因是我发现了一家专门卖教育图书的书店。随着理论著作阅读量的增加,我对于课堂的评价、对于学科的认识,不再跟着感觉走,而是有了学理的依据,也越发底气十足了。

关于阅读,最近的感触是:我们语文老师要读的书籍不仅仅是教育类、语文类的,更要有文化类的。文化知识的欠缺是我们新语文教师的共性,是任何引入课堂的高科技所无法弥补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课改背景下越发显得紧迫。

我们教师要努力在“成长”着他人的同时,也“成长”着自己。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都是用书籍铺筑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从日常的教学事务中超脱出来,挤时间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

记者:聂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不断追求中,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吧。

聂智:我所追求的语文教学是“生本语文”。

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发挥其积极性,充分尊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心中有生,教中有生”,始终本着这样一个信念: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必须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地生活。

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将大量的课程资源放手交给学生去处理,教师成为一名引导者,充分激活、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积极性,一切教学活动应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益,也真正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很多时候更多的是着眼于“教”的层面,教师多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将这一节课上完或者上好,而很少去探索学生应该怎样去“学”,真正去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者较少。

“生本语文”不仅仅是唤醒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的动力,也是教师内在潜能的开发;不仅仅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新的参考,更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读书语言
可怕的语文课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语言是刀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