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位人生,进退两难
——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析《独立国家》

2017-03-22王静孙妮

关键词:特伦菲利普斯后殖民

王静,孙妮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错位人生,进退两难
——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析《独立国家》

王静,孙妮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加勒比裔英国移民作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小说《独立国家》讲述了主人公伯特伦在英国漂泊了二十年,在祖国独立前夕回国,回国后遭遇社会和亲人的疏离,最终返回英国的经历。小说不仅反映了流散族群移居国外及回国后的艰难生活,更反映了菲利普斯对后殖民时期新近独立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思考。拟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小说,通过分析移民离乡和回归的经历,揭示菲利普斯对加勒比移民的生存境况和国家独立状况的思考。

《独立国家》;卡里尔·菲利普斯;后殖民批评视角

当代加勒比裔英国移民作家卡里尔·菲利普斯(1958-)是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由于自身经历过无归属感,受到早期加勒比移民的影响,后来便投身于对错位的探索中”[1]。其长篇小说《独立国家》以即将独立的某一加勒比海岛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回国后的所见所闻,揭示新近独立国家独立后的真实状况,反映流散者在异乡和家乡的错位生活以及菲利普斯对新近独立国家面临的政治腐败、经济依附、殖民文化遗留影响等问题的思考。

一、抛弃与回归的心路历程

伯特伦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一座无名小岛上,他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对英国文化、政治、经济的宣扬和赞美,并灌输英国为世界文明中心,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优越于其他地区的观点。英国常常为自己歌功颂德,把自己美化成神圣的“母亲”,而殖民地人民被贴上“他者”标签,是需要被教化的子女,并把前往英国美化成寻求庇护,回归母亲的怀抱。在这样的教育下,殖民地出现了许多像伯特伦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深受英国殖民教育的影响,认为英国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优越于其他地区,非常向往英国文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前往英国。

在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之后,伯特伦终于获得了奖学金和出国学习的名额。不顾热恋中的女朋友和非常依赖自己的弟弟甚至年迈的母亲,绝情地抛弃了故乡。伯特伦带着对英国的美好幻想和学业上的梦想来到英国,“英国让我充实。新鲜事情不断在我身上发生,不断遇到新的人,像重生了一次一样,每件事都是新鲜的”[2]85。但随后的英国生活让他失去了自信,由于成绩不好被勒令退学,他不得不放弃学习法律,后来的日子他一直靠打各种零工维持生计。在英国熬过漫长的二十年后得知祖国即将独立,他意识到英国并没有给予他任何的进步,“一个如此富有的大国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深刻印象。我浪费了所有的时间,倒不如离开”[2]85。他开始渴望回国,并希望用自己的积蓄回国投资,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必须要抓住这次机会帮助这个新国家”[2]50。“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曾有几次他觉得自己不会有勇气或者方法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2]27,国家独立的消息给了他回国的勇气和动力,回国对他而言不仅仅是结束自己长期的“错位”生活,而且意味着从此可以摆脱英国。菲利普斯通过对伯特伦心路历程的变化旨在揭露现代流散族群从向往移入国文化,抛弃移出国,到无法融入移入国,渴望回归移出国的变化。

二、他乡与故乡的边缘人

到英国后不久,伯特伦开始无法适应,在他看来,“欧洲人就像是飓风,不可预料,总是制造问题,总是讨论着一些无法阻挡的自然灾害”[2]151。他不但无法适应英国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而且他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与英国人相处,总是处于“尽力理解别人而那个人显示出对自己没有任何兴趣的尴尬中”[2]151。伯特伦努力汲取生活经验,尽力融入到英国社会中去,但英国对他来说始终是“他乡”,“移民处在一个错位的文化氛围之中,急剧的变化使得他们的归属感岌岌可危”[3],他感受不到归属感,始终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来到两到三周后,他认识到自己可能会有朝一日一无所获地回国”[2]152,他甚至强迫自己扔掉全家福,因为他们提醒着他的孤独而并不是给予他短暂的抚慰,这使他从心理和精神上彻底抛弃故乡对自己的牵绊。小说并没有详细描述伯特伦在英国的生活,只在伯特伦与朋友的对话中表现了出来,他根本不想回忆那段艰难的时光。伯特伦在英国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里,一直以边缘人的身份潦倒地活着。

踏上故乡的土地之后,身边的建筑物、公交站(实际上只是马路旁的一个空地),都像以往一样,“只有节日的彩带和标语,新旗子上的图案画在石头墙上是不熟悉的”[2]55。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当初的那个地方,但随着他逐渐前行,身旁川流不息的人群,为庆祝独立而忙碌的人们让他觉得尽管变化很小,但家乡变了。家乡给他一种陌生的感觉,“当然这座岛已经变了,他没有瞎。这里有更大的建筑物,国外的汽车,出租录影带的店,美国的新杂志低价出售,一家必胜客餐厅,但所有的这些都是在首都。乡村的一切似乎都没变”[2]114。

家乡给他的陌生感不仅体现在面貌上,伯特伦回国后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礼仪习惯也无法适应。乘出租车时他不断催促司机,而这是不符合这个小岛传统的。“我们这里的人不喜欢仓促行事”[2]16,司机提醒他“记住,你现在回国了,这里的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我经常接送曾在英国和美国居住过的家伙们,他们回到这里像是我们必须要适应他们的步伐,他们应该记住一旦回国,他们需要相处的是我们这些人”[2]17。除了出租车司机之外,曾经的少年好友杰克逊如今成为了当地有权势的总理,也不断提醒他,这里已经不是他曾经熟悉的那个地方了,不要用英国的方式行事,认为他应该回到英国去,“现在英国是你心之所属。一切变化太多,你已经没有任何机会适应这里了,所以为什么不回到那个你了解的地方呢?”[2]136并且杰克逊总是以他无法融入本土社会拒绝提供帮助,让伯特伦对于未来的规划也无法实现。因此,“他的背井离乡,他认为只是在地理层面,实际上已经转变为文化和心理的疏远,让他觉得像是个在自己祖国的游客”[4]。

同时,在个人感情上,伯特伦遭受到亲人的冷漠和疏离。伯特伦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因车祸身亡,而由于种种原因,肇事司机没有抓获。而母亲无法原谅伯特伦为了一己之私抛下自己,二十年里跟家人没有联系;抛下兄弟,导致兄弟走上了不归路。伯特伦刚回到家便遭到母亲的驱赶,“你打算什么时候走?”[2]49而且母亲不想让他待在家里,“我不想你回到这里,伯特伦,我真的不想你在我的房子里,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足够让我羞愧,我不能再承受更多的伤害了”。[2]86他感受到,“我回到这里也没有家的感觉”[2]152。

三、“独立”与“依附”的尴尬处境

“独立至少应该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生产力从外国的控制之下解放出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独立只不过体现为殖民经济和政治在安排上的某种变化。”[5]伯特伦带着对独立国家满心的期待回国后,发现家乡虽然即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但美国却暗中控制着这个国家。此外,“美国干预和影响他国政策最直接的方式是运用经济手段在别国政府内培育和扶植代理人或亲美势力”[6]。总理杰克逊则成为了美国统治的代理人,他坚信人们必须生活在美国的庇护之下,美国才是加勒比的救世主,并宣扬,“你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住在美国了。我们住在美国,可能你认为没有那么好,但你们的英国除了不断攫取,从来不做任何对我们有益的事”[2]7,当地政府实际上已经成了美国的傀儡政府。

“在许多过去的殖民地国家,非殖民化实际上并没有带来什么变革:权力的等级制度依然存在,过去殖民者的价值观点仍有影响。”[7]而当地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加剧了贫富差距,政府官员压榨农民,设立各种苛捐杂税,用搜刮百姓的钱财买私人游艇和日本汽车。就连总理杰克逊也利用各种机会获得利益,私底下出售日本汽车来牟利。不仅如此,政府大楼已经被装饰得金碧辉煌、奢华无比。城市呈现一派虚假繁华的景象,而大部分人民生活的农村,基础设施不齐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处于一种伯特伦难以想象的贫穷,他对家乡的贫穷感到震惊,不禁从内心感慨,“人们似乎和过去一样贫穷”[2]19。

伯特伦对于独立的理解也只是摆脱对白人的依赖,“黑人在世界上获得进步的唯一方式是建立自己的生意并且不依赖白人的商业独立”[2]51。他希望回国后用自己的积蓄做一些生意,但对于生意的了解也只是不依赖白人。“我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生意,就是一些不让我依赖白人的生意”[2]50。他希望能够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经济上的独立自足,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以及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在英国的经历赋予了他优越感,他认为自己回国投资做生意是在帮助这个国家。“我知道20年的确是一段漫长的时光,但我认为这段时间是对的,我必须抓住机会帮助这个国家”[2]50,伯特伦对于自己回国后的未来规划并不明确。“他努力思索着怎样应付当前的困难局面,他是否能安于平庸而在本岛重新定居”[2]157,他期望投资一项生意,不费力气地获得经济来源,所以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找到一个脚踏实地的工作,“在这个独立的国家,他却无法保证自己的独立状态”[8]。最终他选择了逃离故乡,成了无根的流亡者。

《独立国家》(A State of Independence)一语双关,不仅表现了殖民地政治层面上、经济领域里的独立,也表现了人们精神上独立的状态,这种独立状态是人们向往但又很难实现的一种状态。这部小说通过对西印度群岛独立状况的描写,揭露出美国新殖民主义和国内统治集团操控国家内部,殖民地人民表面上获得独立,但实际上统治阶级仍然依附于帝国主义的权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以伯特伦为代表的流散群体,在抛弃家园奔向异乡后回归家园的过程中,既不被移入国接纳,又无法融入到自己的家园,陷于两难的状态,这也是流散族群面临的问题。

[1]Renée T Schatteman.Conversationswith Caryl Phillips[M].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iversity Press of M ississippi,2009:9.

[2]Caryl Phillips.A State of Independence[M].London:Faber and Faber,1986.

[3]陈义华.后殖民移民文学对移民文化身份失落/重构的思考与再现[J].中南大学学报,2006(4):496-499.

[4]Bénédicte Ledent.Caryl Phillips[M].Manchester and New York:M 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50.

[5]Ngugi wa Thiong’o.Moving the Centre: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Freedom[M].London:James Currey Publishers,1993:44.

[6]张顺洪,等.英美新殖民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8.

[7]埃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273.

[8]任一鸣,瞿世镜.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3.

I106.4

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英国移民文学研究”(12BWW050)

王静(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孙妮(1958-),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特伦菲利普斯后殖民
漫画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布兰登也会长大
特伦的飞行汽车, X改变未来
特伦的飞行汽车,X改变未来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
后殖民语境中奈保尔小说多元化主题研究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简单中国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