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睡眠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17-03-21祝玲娟

实用临床医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心血管障碍心理

祝玲娟,熊 芳,李 颐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南昌 330006)

睡眠是一种复杂、规律、循环、可逆的重要生理现象,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1-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困扰者越来越多,常与疾病互为因果,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心内科住院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减退、睡眠质量低、疾病带来的不适及焦虑等原因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对患者疾病康复造成影响[3-4]。有研究[2,5]表明,护理干预能够改善不同疾病的患者睡眠质量。本研究探讨睡眠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1—9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排除因疾病所致睡眠障碍(如心衰所致呼吸困难)、认知功能障碍不能独立完成问卷表格填写的患者。将120例患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67~81(74.2±6.1)岁,病程2~35(7.5±4.1)个月。其中冠心病16例,原发性高血压18例,心功能不全11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心律失常8例。干预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65~83(75.2±5.7)岁,病程1~37(8.1±3.4)个月。其中冠心病15例,原发性高血压19例,心功能不全9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心律失常9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2组均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及相关睡眠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发放睡眠知识宣传手册、安放宣教展板、公休会讲座等)。在此基础上,干预组采取睡眠护理干预,其方法是:1)环境护理及生活方式护理。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安静的环境,护士应对病室定时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22~24 ℃)、湿度(50%~60%)和光线。护士应主动介绍周围环境,让患者尽快熟悉周围环境。护士进病房时要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护理操作轻、开关门窗轻。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并将患者夜间的常用物品,如水杯、便壶放在易取的位置。2)心理护理。护士应全面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过度担忧等,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如通过幻灯讲课或床旁交流等方式主动介绍患者所患疾病的发病率、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疾病等,对今后工作生活的影响以及治疗所需费用。经常询问患者自我感觉情况,组织病情相似的患者相互交流、沟通,让患者尽可能减少由于对疾病知识不了解带来的心理负担。有患者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护士应通过技巧性提问及耐心聆听来了解其心理状况,并指导家庭成员参与心理治疗。3)控制睡眠行为,合理安排治疗时间。针对疾病不同时期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护士和患者共同制定作休计划。在病情许可时,可鼓励患者收听广播或听他人读报及病房散步,使其白天保持一种自然清醒的状态,促进夜间睡眠。为避免护理操作对患者睡眠造成影响,护理操作应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利尿药、扩血管药、中枢兴奋药尽量在早餐后应用,避免因夜间排尿增多或精神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质量。对夜间有特殊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睡眠状况,严重影响其睡眠时应及时向医师报告,建议更换其他合适的治疗方式。2组护理干预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与睡眠质量评分标准

比较2组入院时,护理干预1、2周后睡眠质量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分所占比例。

睡眠质量评分标准:采用PSQI量表,PSQI评分为0~21分。在PSQI≤7分时,为睡眠质量较好;在PSQI>7分时,为睡眠质量差,且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组入院时PSQI评分、PSQI≤7分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入院时比较,2组护理干预1、2周后PSQI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护理干预1、2周后PSQI评分均下降更明显(均P<0.05);干预组护理干预1、2周后PSQI≤7分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2。

表12组不同时间的PSQI评分比较

*P<0.05与同组入院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2 2组PSQI≤7分所占比例的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有助于修复和补充日间所遭受的损伤、消耗和过劳现象,使其恢复自然的平衡状态。由于疾病原因和心理、环境的变化,以及抗高血压药物、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茶碱等药物的应用,住院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引起血压上升和心跳、呼吸加快及心肺脑血流增加,导致或加重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7]。

睡眠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心理和行为干预。由于患者对药物成瘾性担忧,大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有一点心理抵抗。心理和行为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8]。有研究[9]表明,环境因素是睡眠障碍的最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原因之一。金秀慧[10]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因素(包括焦虑、抑郁等)有关。通过不同的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行为干预有利于调节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而降低觉醒刺激,中断“睡眠障碍-焦虑-睡眠障碍”循环进程。2017年,《中国失眠症诊断与治疗指南》[11]推荐失眠患者进行睡眠限制。通过睡眠限制,从而缩短夜间睡眠的卧床时间,增加睡眠的连续性,直接提高睡眠效率,并通过禁止日间小睡,增加夜晚的睡眠驱动力。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护理干预1、2周后PSQI评分均下降更明显;干预组护理干预1、2周后PSQI≤7分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睡眠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2] 常佳.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6):114-115.

[3] 袁琼婧,张雷,谢明萱,等.住院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4):21-24.

[4] 贾艳梅,邢启香,刘素梅,等.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6,22(12):15-16.

[5] 周蓉,陈燕霞,苏贤,等.心理护理联合疼痛护理在改善宫颈癌患者围术期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7):967-970.

[6] 刘贤臣,唐茂琴,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7] 周红,韩志乐.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9):33-34.

[8] Brasure M,Fuchs E,MacDonald R,et al.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managing insomnia disorder:an evidence report for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J].Ann Intern Med,2016,165(2):113-124.

[9] 李学群.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0):10-11.

[10] 金秀慧.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178-180.

[11]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1844-1856.

猜你喜欢

心血管障碍心理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心理感受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