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学视野下的大学课程改革策略

2017-03-21段卓君张卫民

求知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学专业课马克思

段卓君 张卫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大学课程价值取向逐渐由国家本位、社会本位向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共同实现转变,由强调培养社会建设的人才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转变。基于此,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但如今的大学课程仍存在很多问题。如选修课的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上课失去动力;大学课程中,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仍然很大,未能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各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局限于专业领域,学生没有全方位发展等,这些都是大学课程中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类特性”,认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1],这与我们当前的大学课程价值取向不谋而合。因此,从马克思人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要求大学课程满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

近代工业发展以来,人的片面性发展日益严重,对此,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与充分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均衡发展,又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发展[2]。因此,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价值为目标,全面引进苏联的教育模式,设置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个线性课程模块,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导致课程模式的僵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价值体现的重要性,开始推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时加入通识教育课程,希望能更多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我国如今的大学课程基本是按不同专业分类设置,这就使得学生接受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即使是设置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或是选修课程,也并没有真正提起学生的兴趣,理论性占主导的课程让学生很厌烦,也只是成为学生增加学分的工具,专业课与基础课比例的失调使得学生只在某一专业领域得到发展,基础知识结构不完整,无法得到全面发展,更无法促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大学课程中,除了艺术专业,其他专业很少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完全与这些课程隔离了,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圈子,完全顾及不到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整齐固化的上课方式和课程安排抹杀了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在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的今天,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马克思人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出发,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应局限于学生的专业课,当然,专业课的设置必不可少。但更应该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让学生的知识不再碎片化,不局限于专业课那一小小的领域,而是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知识都是共通的,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往往适得其反。再者,可以考虑在大学课程当中,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需要,适当设置一些艺术类课程供学生选择,促进学生兴趣、气质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

二、马克思人学要求大学课程满足人的“快乐自由劳动”需要

马克思认为,劳动应是人类最自由的活动,劳动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开端。那怎样算是劳动的解放?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用“快乐自由劳动”来回答。这里的“快乐自由劳动”是指不被压迫的、不被支配的、人们自愿参加并乐在其中的创造性活动。它区别于“异化劳动”,因为“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如今的绝大部分高校中,课程的设置还比较多,学生对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干什么还比较模糊,没有明确定位,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根据自己的专业或是未来的职业来选择课程,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更不用提创造性活动了。而从马克思人学“自由快乐劳动”的观点出发,人区别于动物的是其可以能动、自觉、创造性地改造外界环境,因此,大学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的空间,在进行适当提点的同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激发其开展创造性活动的欲望,让他们能在自身自愿接受的情况下开展活动,能够从课程中感受到快乐。当然,如今大学的这一困境可能与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有关。我国大学课程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教育课程,甚至是军事理论课和政治课,都统一采用理论授课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理论知识得不到运用,缺乏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动手能力非常差。连“劳动”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自由快乐劳动”了。因此,第一,学校应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适当增加实践课,给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所学能有所用,并且能快乐地用。第二,要灵活改变授课方式,比如,在政治、军事等课程上可以考虑以户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乐,而且比单纯的灌输知识效率要高得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马克思人学要求大学课程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

马克思人学思想强调,人不仅有社会价值,还有个人价值,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不仅要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更要实现人的个人价值。而现在大学课程中体现得更多的是学生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价值,这一点在选修课的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国目前的大学选修课主要分为两大类: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虽然近年来选修课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但实际上效果并不乐观。第一,在课程的设置上,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还是过小,且没有那么丰富,学生的选择性并不多。而且由于每门课所接纳的学生有限,许多学生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第二,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上也有所欠缺,许多学生在选课前对这门课根本不了解,对授课老师也很陌生,只能凭自己的感觉选,可能最后选到的也不是心仪的课程。因此,学校先要重视选修课程,从课程选定、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要制订完整的计划,以引起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重视,同时,要不断改进授课方式,增加课堂吸引力,发挥选修课程该有的作用,激发学生内心个性的展现,促进其自由发展。

四、总结

大学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是现代大学得以进步发展的基石,学者们对大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从未停歇过。马克思人学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所包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个性自由发展理念给我们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将马克思人学思想融入大学课程改革,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改革的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 志.马克思人学思想时代研[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8.

猜你喜欢

人学专业课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劝学
英语笔记
北人学没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北人学没
王夫之人学思想研究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