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班主任制度变革

2017-03-21裴娜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考改革变革

裴娜

摘 要 新高考改革政策明确了中小学校育人思路和目标,重申了科学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强调了优势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个体发展思路。在新高考改革的思想引领下,遵循个体心理发展一般性规律,尝试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模式: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变革——“包班制小班教学”模式,利于发现小学生优势心理特点,通过优势发展引领全面发展;初中班主任制度的变革——心理辅导教师兼职班主任,利于巩固、发展初中生核心素养;高中班主任制度的变革——辅导教师制等多种管理制度融合,利于发挥、应用高中生优势。

关键词 高考改革 中小学班主任制度 变革

我国自建国以来在中小学校实行“班主任制度”,距今已有60多年。“班主任制度”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初。我国自封建社会隋唐时代起实施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于1905年完全废除,1904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实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癸卯学制”颁布,从此,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开始走入国门。学生管训制度自此开始形成,从清末训务部的成立到民国初年“级任教师(教员)制”的推行,可以说历经时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借鉴学习苏联的“班主任”制度,我国颁布《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并在中小学普遍实行班主任制。

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首次提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班主任制主要是学科教师兼任班主任岗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琐碎,班主任的智力、体力投入巨大,然而成效如何呢?现实大多数情况是:学生状况百出,班主任精疲力尽。中小学班主任面临的学生问题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复杂化,具有时代性、发展性等特点,这也导致大多数班主任职业幸福感低,焦虑、倦怠、无助等心理问题多发。

为致力于解决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困境,学术界很关注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如研究班主任的专业精神和道德、专业理想和信念、专业能力和技能、专业知识和理论、专业职责和作用、专业智慧和艺术等。但是解决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困境的最根本工作制度因素却被忽略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2014年,我国“高考改革实施方案”确定并试行。高考改革的重点是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两依据、一参考”。目的是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高校科学选才。2017年全国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势在必行,2020年将最终形成“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高考机制,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伴随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探索,素质教育真正进入了攻坚阶段,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也更加明朗,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直接目标差异显现。新高考改革政策的提出,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入透彻分析的科学基础上,传统的中小学“班主任制度”在此时代背景下遭遇挑战。对比、参照发达国家的班级管理制度变迁,本文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思考、研究高考改革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班主任教育制度变革。

一、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变革

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经历了“唯知识论”到“重视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培养”的观念转变,这种教育思想虽已是老生常谈,但迫于现实考试竞争压力,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还是更多地聚焦于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以“一维两极智能观”而不是“多元智能观”来评价学生。新的高考改革政策取消文理分科,赋予学生部分学科自主选择的自由。改革方案考虑学生心理过程、心理倾向、能力及个性的个体差异,提倡挖掘、发扬个体的优势和特长,以长促短,符合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优势成长规律,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

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主导,其他学科教师只负责本学科课堂管理,这就导致班主任难以全面融合并交叉渗透式的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小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

为了保障小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能够被最大程度的激发,一直以来被国内教育课程专家、学者提倡并研究的“包班制小班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班化”教学模式即每班学生人数应在15~25人之间,取消教师分科任教,采取全科教师制。全科教师制也称为教师包班制,它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两到三名教师组成一个基本教育工作单元,全面承担一个班级的日常教学训练、班级常规管理和学生生活管理等工作任务的新班级教育模式,它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与综合教学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包班制小班教学”模式优势明显,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密切接触,可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展示机会,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课堂互动等班级活动中充分自我表达和展示,教师既可以保证对班级里每个孩子的充分回应和关注,也能够更好地设计组织班级教学以及其他班级活动。这种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体验、有收获和感悟,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总而言之,“包班制小班教学”班级管理模式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益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益于培养出心身健康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未来社会人才。

另外,我国“包班制小班教学”模式的师资培养条件也已成熟,我国有专门的小学教师培养体系,由于中等师范学校提升改造,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专设了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培养大批有较高思想素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二项基本功。即: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努力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及讲、写、算、创、教、用、作、弹、唱、跳、画、练十二项基本功。我国师范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包班制小班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包班制小班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积极、科学发展的产物,是教育发展适应人性本质、符合时代变迁的必然。“包班制小班教学”模式可以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初中班主任制度的变革

首先,高考改革系列举措有其历史发展必然性。考试评价机制的变革是素质教育育人目标落实的关键点。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时代发展的转折时期凸显了公民素质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矛盾,而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细化育人目标。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责任。其体系又分为6个指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責任担当、实践创新。探究其实质,这些“素养”发展的根基都离不开人的心理发展特性。如何让这些素养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行为,这是需要以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进行思考和实施的。其次,初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发展都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发挥引领、指导和示范作用。

“辅导教师”在美国、台湾、香港、日本等地区并不陌生,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世界发达地区的“辅导教师”概念除了文化差异之外内涵基本一致。教育部2015年发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心理辅导”一词被正式引荐使用。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极其不均衡,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缺乏对心育工作的重视,但学校心育工作的专业性很强,非普通兼职教师能够胜任。为适应高考改革大背景以及促进初中生核心素养发展,对班主任开展心育培训或者心理辅导教师兼职班主任都是比较合适的解决办法。高考改革的重要意义之一即将素质教育推进落实,让学生全面发展不再成为空谈。班主任对初中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及个性等心理特征规律的把握可以促进素养教育扎根,实而不虚。专业资深心理辅导教师的心育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决定了其自身素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自身素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将影响至深。

三、高中班主任制度的变革

新高考改革后我国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高中生可以依据个人特长和优势选择报考。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个体之间没有绝对的聪明与愚蠢之分,个体智能差别只存在于智能组合结构不同。因为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趋于稳定,个体如果能发现自己的智能优势,做好生涯规划,并能站在自己的智能优势上不断成长,以长促短,将个体潜能最大程度发挥,终将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新高考提出物、化、生、史、地、政六科“六选三”方案,学科自主选择模式意味着未来专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甚至人生的选择,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在学科选择时,除了以六科的成绩为参考外,初中生还要正确分析自己主观的兴趣倾向、人格优势、能力特长等,明确相关的学科对应的招收专业、外在市场的专业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景等。这意味着高中学生亟需专业生涯规划辅导。

因此,高考改革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可能要发生变化。每一门学科的开设都将面对两种学生,即选该学科参加高考的学生和选该学科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以难度为划分标准或以高考考试大纲和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为划分标准,同一学科平行设置两种不同内容水平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实际需求。对于选择该学科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学科难度将降低,课程目标注重考查学科知识理解能力;而对于选择该学科参加高考的学生,学科难度将增加,注重考查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高中将会实行选课制度,实行走班制。高中语文、数学、外语可以形成固定班集体,也可实行选课制,学生按照个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授课。

高考改革带动了高中课程设置和实施模式的变化,原有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即传统班主任制将不再适用。对于语文、数学、外语不选课的学校,班集体可以考虑设置行政班主任和年级辅导教师制;对于语文、数学、外语也采取选课制的学校,参照美国高中的学生管理经验,采取辅导教师制更好,高中新生入学即按比例分配给相应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以及学习心理辅导、自我意识辅导、情绪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生涯辅导、休闲辅导等工作。辅导教师制度建立在顺应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更有利于学校达成育人成效。辅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人格、能力优势和兴趣倾向,通过对学生各方面优势、潜能的科学测量、评估、利用,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作出高考和人生的最佳选择。另外,辅导教师团队还可以承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统筹实施工作。辅导教师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德育、统计学等专业背景,对于综合素质测量和评价的专业工作也应非常擅长。

除此之外,学科老师负责自己课堂的管理;学校设置学生科主任,主要负责事务性通知等工作;设置家长监督委员会,构建家校沟通顺畅渠道;设置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学生委员与授课教师、辅导教师、学生科主任、家委会负责人建立顺畅沟通渠道,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又可以自行设置若干分支机构,分别由学生自己选拔负责人。这种多元化管理模式十分有利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当然,中小学班主任制度在高考改革大形势下发生制度变化的同时,其制度的实施及运行还需要更加专业科学的准备阶段、探索和指导阶段,例如:如何利用专业心理量表对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倾向性等进行准确测量和评估,如何处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优势成长等等,这些都需要更加系统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汪丞.班主任制的最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2(9).

[2] 陈桂生.班主任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3] 杨中枢.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J]. 教育研究, 2012(4).

[4] 盛天和.取消班主任之后——项政校长谈闵行中学的“学生民主管理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5(5).

[5] 王征.重点中学实行“AB班主任制”的实践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

[6] 潘吉祥.“助理班主任”建设情况及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5).

[7] 余永福.程赞华.多任轮流连带班主任制班级管理[J].教书育人,2001(5).

[8] 守勤,李守文.“全员班主任制”对实施德育工作的优势[J].山东教育科研,1995(11).

[9] 郑连荣,门相海.实施全员班主任制 提高学校育人水平[J].中小学管理,2005(7).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高考改革变革
卷首语
德育中的变与不变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高考改革背景下职业高中
英语高考改革对英语教育学的影响探析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
经理人变革指南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