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诊介入护理分析

2017-03-20蔡晓晴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1期
关键词:造影剂医护人员心肌梗死

蔡晓晴

(江苏省南通启东市人民医院(导管室),江苏 南通 226200)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较高,因此临床以尽早开通梗死的相关冠状动脉,促进心肌灌注的恢复,改善心功能为主要原则。急诊介入疗法为急性心肌梗塞死首选抢救方法,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心律失常等[1],因此加强急诊介入期间配合护理干预十分必要。笔者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男64例,女24例,年龄31~91岁,平均(61.83±5.67)岁,发病时间20 min~12 h,平均(5.28±0.77)h,患者入院时体温正常,脉搏(52.19±4.44)次/min;心电图检查结果:前壁心肌梗死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4例,Ⅱo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9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5例,Ⅱ级35例,Ⅲ18例,Ⅳ级20例,按照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考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诊介入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术前护理,在抢救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紧张情绪进行安抚,争取患者的配合。医护人员要快速、准确的准备抢救所需药品、器械等。若患者需除颤抢救,则需要立即观察电源是否充足、导线是否有接触不良或断裂现象、除颤器同步性能是否正常等,配合医生进行除颤治疗,同时对患者的瞳孔、意识、皮肤、尿量等观察,及时记录心搏骤停、心电监护异常波型等。②治疗中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而在急诊介入术中注入造影剂、导管机械性刺激、冠脉病变血管再通以及球囊充盈治疗时,患者常见缓慢型心律失常、S-T段压低或抬高、快速型心律失常,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室颤,病死率较高,因此在术中必须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室颤需立即告知医生停止造影剂注射,并指导患者快速被动咳嗽,提升胸腔负压,促进造影剂排除;在球囊扩张以及植入冠脉支架时,患者冠脉内压会下降,此时可出现压力衰减等,因此术中需对患者血压波动严密观察,一旦发现低血压需告知医生立即处理,明确原因后给予相应处理与纠正;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为术中常见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高龄患者,患者心前区可出现持久、严重疼痛,血压下降、心电图ST段改变等,因此在术中需对其面色、表情等进行观察,一旦发生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则立即追加肝素以预防血栓;急性心包填塞在介入术中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术中医护人员要重视患者主诉,及时发觉心包填塞的发生,并积极配合医生处理;术中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若用量控制不当可引起患者呕吐、恶心等症状,当患者出现上述表现时,需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将口腔、鼻腔内污物、分泌物清除干净,保证患呼吸道畅通。③治疗后护理,患者手术治疗后,须由专人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基本体征。保证患者穿刺侧肢体平伸放松,避免穿刺部位被压迫,若患侧肢体有肿胀、出血、渗血现象,则需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术后保证静脉通道的畅通,直至其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解除穿刺侧肢体的制动。为促进造影剂尽快排出体内,患者清醒后告知其要多饮温开水,4 h饮水量达到1500 mL为宜[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分别为(1.12±0.86)min、(40.61±5.36)min,参考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分别为(3.55±1.67)min、(68.21±6.8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前、后OTc、QTd以及HR水平变化

护理前两组患者OTc、QTd以及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OTc、QTd以及HR水平比较(±s)

表1 护理前、后OTc、QTd以及HR水平比较(±s)

组别(n) 时间 OTc(ms) QTd(ms) HR(次/min)观察组(44) 护理前 419.48±44.05 69.22±12.68 101.92±13.38护理后 526.28±51.12 32.14±7.33 66.36±6.27参考组(44) 护理前 410.29±46.01 68.85±11.88 100.65±14.02护理后 489.45±48.89 44.05±8.76 76.88±4.32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可在短期内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心肌梗死发生后,冠状动脉闭塞18 min后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坏死,闭塞3 h后心肌坏死区域将达到2/3,而6 h后会出现透壁性心肌坏死,因此临床将心肌坏死发生后6 h作为抢救的黄金时间[3]。临床数据显示50%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h内死亡,而主要原因为致命性心律失常,以往临床抢救心肌梗死多需要较长准备时间,抢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急诊介入护理干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以及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OTc、QTd以及HR水平也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诊介入治疗配合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中患者极有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因此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面色、生命体征等,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心中有数,预见性的干预可能出现的危急事件,保证抢救环节的顺利进行。在介入术治疗中通过护理配合,能够及时发现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时抢救患者;医护人员需熟练掌握介入术治疗的知识,并能够准确判断异常心电图、心率、血压等,熟练抢救经验与方法,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总之,介入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使用能够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

[1]李 玲,周丽娜,李姗姗.浅谈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210-211.

[2]戴丽群.短期强化饮水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相关肾损伤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5):633-635.

[3]韩雅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策略的再认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268-270.

[4]陈晓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4):402-404.

猜你喜欢

造影剂医护人员心肌梗死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