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3-20董志强

商业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高校问题

董志强

[摘 要]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精确性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以及忽视学生的精神资助等问题。高校应该建立科学规范的学习型资助管理机构,构建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性,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从而使国家资助政策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學生。

[关键词] 高校;资助工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79-03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早期的发放“伙食补贴”和“生活费补贴”的无差别自助模式,逐渐形成了由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组成的较为全面的资助体系。1999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了系统规定。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施行国家助学金政策,从国家层面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奖、贷、助、补、减等一体的助学政策体系。但是,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员机构设置、精准性、信息化和精神资助等方面。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高校都设有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的独立于其他部门,更多的是挂靠在学生工作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不齐全,很多学校没有达到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要求,原则上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落实编制,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根据调查显示,只有少数高校能够配备最多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而资助工作又纷繁复杂,既要完成资助工作任务并确保工作的精确性,又要进行资助政策的宣传及资助育人等工作,工作任务之大可想而知。大部分工作由兼职人员或学生干部完成,由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资助工作很难做到完美。

(二)资助工作的精准性不足

资助工作的精准性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资助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逐步扩大,国家资助力度的逐年增加,每年有近20%的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另外还有社会奖助学金和其他资助。人数的增长和标准的模糊性增加了区分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一般贫困学生的认定。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需要向学校提交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相关的证明材料,由班级评选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认定小组根据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和班级全体学生的评议结果确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档次。

在评定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没有统一的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政策规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和特殊困难的条件较为模糊,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的认定标准。第二,在材料审核方面,学生提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准确性难以保证。由于家庭收入调查困难、标准不明确、地区不平衡等因素,学校和当地民政部门都很难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逐一核实,不能保证认定的公平性。第三,在评定程序方面,班级全体同学未必对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完全了解,因此班级评议的精确性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资助工作在基层还在采用传统的人工填写材料、审核数据,由于数据量庞大,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也是在学校及以上层面才有,材料由学校全部审核完成后,再导入信息平台,相当于把传统的工作模式搬到网上,将纸质版变为电子版,没有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这使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对于普通学生意义不大。

(四)忽视学生的精神资助

从现行的资助体系来看,重点还在学生的经济资助上,在资助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引领,忽视了对他们心理上的鼓励,以及感恩教育。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往往使他们在心理上背负很大压力,产生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大障碍,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减退。有些学生以“家庭贫困”为资本,认为自己获得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一旦拿不到或者档次低一点就会怨天尤人。因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仅仅是资助工作的初级目标,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帮扶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自信、增强信心、自立自强、感恩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高校资助工作的改进对策探究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应该着重分析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问题,按照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学习型资助管理机构

健全组织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工作人员,建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应该独立的进行学生资助工作,实现资助与管理分离,避免相互影响,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大学的资助工作都不同程度的独立运行,这有利于资助工作的准确性、专一性和权威性,尽力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资助机构要明确职责定位,根据资助工作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科学分工,如在资助工作实践中,每个部门科室、每个人明确目标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同时对所负责的领域和事务具有完全处理权。

注重学习、研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资助工作人员应该持续学习、交流、探讨,注重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增强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加强学校、地区人员之间的交流,加强信息共享,提升资助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二)构建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

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平台”,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发的这一系统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网络平台,实现了资助工作信息化的基础。下一步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一系统,在高校与学生本人的“最后一公里”上实现对接,能够实现学生自助申请、材料提交,高校审核,资金发放、监管,信用征集等一体化服务。

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个性化的资助平台。提供资助咨询指导、知识普及、励志感恩教育、发布资助政策和信息、组织资助活动和接受捐助等功能。同时,建立可靠的资助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保护受资助学生的个人资料,避免信息泄露。

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目前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网络信息平台,但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都彼此独立,不能互联互通。要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数据准确性,就应该打通系统之间的障碍,建立一定的互联机制,包括学校内部的资助系统、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还有高校资助系统、生源地信息系统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在身份认定、数据审核时,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性

首先,完善监督和惩罚机制。目前的学生家庭情况主要来源于学生提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有关证明材料,材料的真实性主要依靠对于学生及其家庭的信任。因此,在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的措施中,首先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尽可能保证学生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国外对学生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审查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比如国外一般会将学生申请资料的真实性与学生的征信相联系,增加学生的违规成本,有效避免学生的不良意图。我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将学生的诚实度、信用度与征信系统相联,与学生的就业甚至学位挂钩,规避学生违规行为和违约风险。

其次,借助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在政府、高校、社会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能够极大地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同时,在信息审核中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所在地有关部门的联系,通过学校和生源地两级审核,提高信息审核的可靠性。

第三,利用大数据优势,可以有效的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在学校层面,全面采集學生的相关数据,包括学生日常消费、基本生活支出及其他数据,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数据,还要包括学生校外其他相关信息。在政府层面,采集有关学生家庭的成员职业、工资收入以及家庭所有的房产、基金、股票、保险、税收以及其他收入。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应用等技术环节,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作为学生资助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以价值观培育为核心,加强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育人为本将会是今后助学工作的必然选择,不仅要从经济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更要培育他们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既不要把资助看作是“施舍”,也不要把资助看作是“唐曾肉”。通过开展“能力提升工程”“感恩励志工程”“心理帮扶工程”等资助育人精品工程,深度发掘资助育人内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

创新勤工助学形式。改变目前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在打扫卫生、餐厅服务、办公室助理等简单重复的工作,更多的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就业素质的工作纳入到勤工助学岗位之中,既是资助,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例如可以将专家教授的科研项目助理,或者相关社会机构的助学岗位纳入到管理体系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勤工助学机会。同时,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对申请勤工助学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培训考核。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信息化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弊端,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革。切实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坚持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促进受资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参 考 文 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研究,2016(1):108-111

[2]姜旭萍,周培松,谢慧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9(1):187-189

[3]王昕雨,唐亮.促进高校资助制度公平性改革的研究[J].读天下,2016(24):131

[4]马世磊.多维模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思维[J].高教学刊,2016(23):154-157

[5]王珺君.基于多维度测评体系的体育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型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50-51

[6]刘玉霞.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路径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6(9):69-73

[责任编辑:高萌]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高校问题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