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交际和网络运用的现实意义研究

2017-03-18王博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大学生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化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交流互动达到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改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最大的接受群体和使用群体,得到了极大地好处和实惠,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大学生网络社交和网络运用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是我们不可避免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使用 网络交际,现实意义

在当今科技的快速崛起下,网络涵盖的领域不仅在科技造福生活方面大有建树,更对当代社会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群交际起了及其关键的作用。作为网络交际的主力--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群和商业化需求的主力,如何看待网络交际在现实中的多元化意义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学生交际和社会发展应该聚焦的一个要点。

根据笔者对当前大学校园的观察和研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际,在比例上已经逐渐超越了现实交流和“纸质”传媒的需求。那么,网络交际和网络运用带来现实意义的两面性何在?主要体现在哪些层次呢?

一、大学生网络运用现状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在网络运用上为多设备、多类型的运用,在电脑、手机、平板上所使用的应用类型和方向不同。

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利用电脑设备时,在娱乐休闲方面,28.8%为浏览社交互动网站(豆瓣、知乎、贴吧等等),22.4%进行系列竞技游戏,14.3%利用网络流通的媒体资源观看影视剧或者音乐。在学习方面,会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查询对应的专业知识来完成自己的作业,通过网络丰富的信息库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在运用平板和手机等移动便携设备时,大学生们更多选择刷看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以及各类新闻APP等等,并且热衷于利用“京东”和“淘宝”等一系列购物平台浏览各类商品。经过调查,原本在男性大学生中流行的各类手游APP也悄然在女性大学生的群体中流行开来,比如最近热门的“阴阳师”和“王者荣耀”手游,利用移動便携设备进行游戏的人数呈直线上升。但是在利用手机或者平板进行学习知识的人数所占比例却极低。

二、大学生网络运用现状的具体特点

(一)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在社交平台上交际。

当代大学生通过国内热门社交媒体,如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来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际方式。大学生利用社交平台展现了自己生活的多元性,与朋友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和亲朋好友的亲密关系。但是,过度追求在社交平台进行生活状态的展示,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们过度沉溺于社交网络带来的虚荣感,形成一种网络人际圈子的“被认可”性远高于现实,导致了一部分人开始对现实交往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和逃避,偏离了人际交往的正常方式。

(二)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

当今时代,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购物主流,同时,网络购物还带来了“货比三家”的高性价比购物方式,而网络购物的售后保障程度以及7天无理由退货等方式促进了当今时代人群对网络购物的追捧。

但是网络购物对大学生而言利弊如何,有待勘定。当前网络购物平台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体系不齐全的防伪方式导致了网络购物存在假货横行现象。而大部分大学生当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维权思路。一旦遭遇假货或者质量问题,没有办法利用有效的法律权益为自己进行周全的维权,从而成为了网络购物“假冒伪劣”的受害者。同时,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成熟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分期平台有机可乘,引导大学生进行不正确的过度消费,导致了大学生因过度购物出现经济状况极其困难的情况。

(三)利用网络进行重要学习、工作的讨论和通知的发布。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部门社团和班级的一些重要工作、学习的讨论和相对应通知的发布,基本已经通过网络通讯群组和网络公示平台进行了发布,极大的增强了信息发布和讨论的快捷性,节省了纸张和时间的消费成本,同时也加快了重要信息的传播和决策的落实。

但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与工作的讨论以及通知的发布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一,在网络平台上对学习和工作的讨论,并没有现场讨论和研究的多面性。在沟通和交流上,网络平台目前只允许单条式的信息发布(语音或文字),而现实中的讨论可以在共同发言中交流意见,对信息的捕捉也优于在网络平台的交流。其二,网络平台的信息量过大导致了大学生们对信息的敏感度降低,过多的通知发布会让人无法明确信息的重要等级,无法让人抓住信息的关键要点,繁多的通知群组会让人无暇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的组合。

三、大学生网络交际和网络运用是一把“双刃剑”

(一)大学生网络交际和网络运用的优点

网络交际和网络运用必定有着难以抗拒的优势,互联网已经完全和现实生活融合,并且已经呈现与各类现实需求“扁平化”。

首先,网络能带来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与现实对比,网络一直有“一网在手,天下我有”的优势。对于正处于探索世界期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平台,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生活、学习方面,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和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世界的探求,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们的视野。

其次,网络能给人一种“参与感”。网络基带的建设可以确保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参与进去,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件大学生们都可以知道并参与讨论。这是网络能带给大学生的随时随地的参与感,有利于大学生们“我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

最后,网络交际和网络运用为大学生毕业踏进社会做好了部分铺垫。网络运用让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就能对外部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和岗位竞争情况,能引导大学生更好的利用大学时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发展,为大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做好了部分铺垫。

(二)大学生网络交际和网络运用的弊端

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大学生活对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意志力的要求比较高,一部分大学生容易迷失于电脑娱乐中不能自拔。如除了上课、作息时间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电脑面前追剧和玩游戏,或者沉浸于各类热点新闻时事中不能自拔。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手机的平均使用时间竟达到了4.5小时。

其次,长期沉浸于网络环境,依赖网络交际,容易在现实中患上“不适应症”。因为网络平台的匿名身份带给人一种“平等”的错觉,且我们所浏览的都是个人感兴趣的热点,在认知上会产生一种“网络上我更能找到属于我的世界”的错觉,从而逐渐丧失了在现实中的社交能力。由于过度依赖社交平台的“网络社交”,在现实生活中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落差感,这种不适应感则加重了消极情绪,以至于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在年轻的人群中就呈现扩散最后,网络舆论会引导人的思潮,歪曲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大学生仍然处于独立意识培养时期。随着网络传媒通道的四通八達和时事热点事件的激增,大学生作为最应该拥有独立自主意识的新青年,却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业营销和境外势力所迷惑。大的事件如美国利用Facebook扩大影响力的的“阿拉伯之春”;小的事件如“别了梦想,书店被迫停业清仓”以及各类造谣等恶意欺诈营销事件等,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一些有争议的事件面前,网友在讨论有冲突时轻则人身攻击,语言恶毒不堪入目,重则人肉搜索曝光相关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不良好的风气容易引导年轻人产生偏激和暴戾的心态。

四、大学生应当如何合理进行网络交际和网络运用

(一)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应用上,在主观方面要发挥“自省”、“自律”、“自立”的良好道德行为规范。

在主观上,当代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良好的发言习惯,学会“自省”。做到发言客观符合实际情况,做到不恶意中伤他人,不散布谣言等等。提高自身道德文化修养,在思想上认识到文明发言的重要性。对未经证实的消息做到客观谨慎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在对网络运用时,要做到“自律”。适当通过传媒影剧的观赏和休闲娱乐时间打打游戏有利于怡情,但是不要过分追求“娱乐至死”的精神状况。在浏览社交互动网站和购物网站要适度,过度浏览社交互动网站并不会学习到实际有效的知识,沉迷于购买欲无法自拔只会将自己拖入贪婪的漩涡最终酿成大祸。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畅游的时候,要做到“自立”。要善于用第三者角度去思考和论证一些网络上的观点,结合实际情况去辩证的看待各种事件,探索背后的真相,不要人云亦云。同时,网络并不是现实,网络只是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的场所而非生活的场所,要清楚的认识自己在现实中才可大有作为,在现实中主动和他人交流与学习,学会拒绝网络邀请你成为它的“常客”。

(二)在客观上,工信部、大学都应当有所建设,推动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我国工信部应积极推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加强管制和处理一部分不法、不实、不当的信息,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大力提倡网络道德文明建设,鼓励文明发言和理性发言,严惩一部分不法分子的造谣行为,劝止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大学应充分开发校园网络资源,为学生建立绿色网络资源通道。目前,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网络资源,但是大学生极少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丰富网页内容,提高网络速度,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网络绿色通道。

大学还可以开展网络安全运用相关主题活动,如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举办相关学术讲座、展开相关主题教育班会等等,积极倡导良好的上网习惯和网络道德文明建设,在实际生活上关怀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为学业和生活服务,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五、结语

网络交际和运用成为新时代的人际交往主要方式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在正视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警醒着它锋利的一面,特别是价值观与世界观尚不安全成熟的当代大学生们,更要保护好自己,正确处理网络运用与现实学习生活的关系,让网络成为自己绚烂生活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徐楚楚.它与我们的生活--大学生电脑消费与使用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2]王瑶.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现象的思考及解决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博(1992-),女,湖北黄冈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胡广源,男,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学生,专业网络工程。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大学生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