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主问题 长文短教见高效

2017-03-17金媛媛

卷宗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思维

金媛媛

1 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主阵地,一大批教育者探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将视角聚焦于课堂提问的设计上。那种“满堂灌”的教学现象逐渐被“满堂问”、“问题串”取代,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无效问”“琐碎问”不仅打破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还降低了课堂效率,学生的理解和体悟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自主感受课文内容”,“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与一般课堂提问相比,藝术化提问设计改变了碎片式的提问,而是以一个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更注重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赏析,设计到位的充满艺术的问题,轻便有力地架构起学生活动的思维框架,牵动对全篇课文的品读、理解和讨论,建立立体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杜绝了对文本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

2 案例过程

在备《猫》这篇课文时,我对文本阅读这块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3、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对于它们不同的结局,“我”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4、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写两次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5、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二、精读赏析:重点品读15——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案发现场情况是什么情况?

2、犯罪嫌疑人是谁?: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作者为什么怀疑是那只丑猫?)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有哪很些?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事实真相是什么?

6、案件反思:(1)在知道了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

(3)“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失?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备课的出发点是想让学生带着一系列问题去理解文本,在思考中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在我所带的其中一个班,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上这课时,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很好,感觉既定的教学目标都得到了实现。在第二个班级上课前,我邀请组内听课的老师与我一起对这堂课进行了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觉得最大的问题是:问题比较琐碎,问题的的设置比较浅显,问题之间没有形成逻辑梯度,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整堂课仿佛在赶时间,学生虽然参与面广,参与频率高,但还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模式在走,在“偏离预定轨道”时候,总是有老师硬拉回来,迅速进入下一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还是按照教师设计的现有思维框架在走,没有展现出生成之美。与《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是相违背的。因而,学生的自我解读文本和体会情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在组内老师的指导下,我从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入手,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完善。作为散文,体会作者感情是解读的重点,因此主问题应该以“感情”为核心。作者对待三只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对待同一只猫的前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和一些重点词句的品析,也会自然逐步走进文本、研读文本、感悟文本。经修改后,我对文本阅读这块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说事: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情: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态度是怎样的?前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用文中词句逐一归纳)为什么?

三、明理: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仅仅是猫吗?

经过这样的改变,整节课的主问题就变得很明晰,而由主问题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态度是怎样的?前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就可以引出“为什么第三只猫不受欢迎?”“为什么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得多”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随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之前的预设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变。学生有了自我理解文章、品味情感的过程,并且也可以不受拘束地进行思维地发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来源于学生的意外惊喜,整节课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层层递进,过渡自然顺畅,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3 案例反思

经过《猫》这课堂教学设计的否定与重构,我意识到了明确和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整体把握教材。教师要进行文本细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发现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找到牵动全篇的主线,主问题的设计要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避免片面孤立地处理文本。

2.彰显生本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是进行问题设置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掌握学情,弄清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让主问题成为连接学生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的纽带,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收获和成长。

3.突出逻辑关联。课堂光有热热闹闹的讨论,而无实质性的深度探究不行,教学是一项循序渐进的信息进化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把握问题的梯度,使各个问题能与主问题相匹配,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