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从宗气论治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2017-03-16李永春郭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2期
关键词:宗气稳定型血瘀

李永春郭 丽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针刺从宗气论治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李永春1郭 丽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目的 观察针刺通补宗气法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针刺疗法,治疗组采用针刺通补宗气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及硝酸甘油减停率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对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及硝酸甘油减停率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针刺通补宗气法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有着良好的疗效,为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宗气 气虚血瘀 针刺

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分型包括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的心绞痛均以心肌缺血后的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中病情往往较重,不能够被硝酸酯类药物所缓解,转化为严重心脏疾病的概率较高,而稳定型心绞痛是相对较轻的一种类型,病情相对稳定,可以被口服硝酸甘油所缓解,是临床患者发生心绞痛的主要类型。本类型心绞痛如不能给予适当的治疗极易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者更严重的心脏疾病。笔者自2013年以来,采用针刺的治疗方法,通补宗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2007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胸痹”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候(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或(及)胸闷,气短。次症:神倦乏力,心悸,唇色紫或暗,自汗。舌象:舌淡或暗。脉象:脉弱而涩。必须同时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象、脉象,即可诊断。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每周发作心绞痛2次以上的Ⅰ、Ⅱ、Ⅲ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者。3)年龄在18~75岁之间。4)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经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甲亢、颈椎病、胆心病、胃及食管返流等所致胸痛者。3)合并重度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及不能耐受针刺者。

1.2 临床资料 64例病例均来自2013年11月至2016年2月山东省中医院的门诊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以针刺通补宗气法为治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组3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42~73岁,平均(58.61±11.35)岁;病程1~10年,平均(5.36±2.35)年。对照组3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45~73岁,平均(60.41±10.35)岁;病程1.5~9年,平均(5.02± 2.33)年。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针刺疗法,只是取穴不同。治疗组以针刺通补宗气法为治法,取穴共两组:1)肺俞、心俞、脾俞、肾俞;2)中府、膻中、中脘、太渊、内关、足三里。以上穴位除膻中外,均双侧取穴。每次两组穴位均针刺。患者先俯卧针刺1)组穴,然后仰卧针刺2)组穴,每组穴位均留针20 min。其中肺俞、心俞向下斜刺0.5-0.8寸,中府向外斜刺0.5~0.8寸,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即可。以上穴位得气后施用平补平泻法。对照组取穴: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心绞痛”的针灸处方[4],穴位如下:内关、阴郄、膻中、血海、太冲。除膻中外,均双侧取穴。以上穴位行常规针刺即可。得气后施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 心绞痛疼痛情况以及临床症状评级,心电图指标检测。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疗效标准制定。1)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二级以上。有效:症状减轻一级。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2)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加深(达25%以上者);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1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及自身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n)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n)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和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3。两组经治疗后均可使症状积分降低(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更好的疗效(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可使心绞痛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不能有效降低心绞痛症状积分(P>0.05)。

表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和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和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分,±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间 中医症状积分 心绞痛症状积分治疗组 治疗前 14.03±3.92 13.69±3.92(n=32) 治疗后 7.24±2.31*△8.25±2.38*△对照组 治疗前 15.12±4.13 13.18±4.23(n=32) 治疗后 10.28±2.72*11.83±3.12

2.4 两组硝酸甘油减停率比较 见表4。治疗组硝酸甘油减停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硝酸甘油减停率比较(n)

3 讨 论

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古今医家对此论述颇多。综合历代文献,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者气血阴阳皆有,标实者又有气滞、痰阻、血瘀、寒凝等诸因。因而本病非常复杂,依辨证论治分型,诸家各有不同,有将本病分为3型[5]、5型[6]、6型[7]、8型[3]者不等,临证之时令人无所适从。笔者认为,首先要对本病有一个简明而系统的认识。自2013年以来,笔者以宗气为主线论治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宗气积于胸中,又名大气。宗气与心的关系《内经》中早有明训,《灵枢·邪客》指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说明宗气可以贯通心脉推动血气运行。后世医家中对宗气卓有研究者当属民国张锡纯,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提出“心机之跳动,亦为大气所司也……心与肺皆在胸中大气包举之中,其布护宣通之原动力实又赖于大气”。由上观之,宗气是维持心搏,宣通血脉的源动力。宗气应当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对于宗气的生成与运行,当今皆认为宗气是由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相合,会聚于胸中而成[8-9]。而张锡纯却认为“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精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10]。笔者认为当尊张氏之说,宗气源于先天肾气,培植于后天脾胃之气,合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以上焦心肺为其运行道路和发挥功能之地。病理状态下,或为脾肾之本原虚,或为心肺胸中之道路滞,皆可引起宗气的异常而出现心脏疾患。治疗上调理宗气也应当从心肺脾肾四脏入手。

从通调宗气入手,拟定相应处方。以膻中、心俞、内关调心,中府、肺俞理肺。其中膻中、心俞与中府、肺俞前后相应,直接疏通胸中道路,内关、太渊则循经远取以益心肺之气。心肺同调乃本处方的特色。盖心肺同居上焦,一主血一主气,二者在生理上相互协助,病理上相互影响。《内经》中指出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11],因而宗气贯通心肺加强了心主血脉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关系,反之调理肺气有助于心脉之宣通,宗气之畅行。另本处方以中脘、足三里、脾俞补脾胃以培宗气之源,以肾俞补肾而育宗气之根。另外,心电图的改变是心绞痛症状改善的重要依据之一[12-16]。从研究结果分析,本法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及中医证候,对心电图及硝酸甘油减停率方面都有着更好的疗效。

总之本处方以宗气为轴,心肺脾肾四脏并调,共同达到补宗气之不足,畅宗气之运行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发挥宗气贯心脉行血气的作用,为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2-75.

[4]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11.

[5] 王连顺.马连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45-146.

[6] 张丽萍.辨证治疗冠心病100例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07,22(5):81-82.

[7] 吴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J].中国中医急症,1994,3(1):47-48.

[8]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8.

[9]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7.

[1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8-40.

[11]山东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18.

[12]曹建萍,高峰,罗侃,等.针药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动态心电图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6):363-365.

[13]吴长岩,贾乐红,吕志军.温针灸对冠心病心绞痛发作频率及静息心电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6):32-34.

[14]王志娟.针刺穴位并隔姜灸对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心电图ST-T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3):223-224.

[15]邢淑珍.针刺内关和厥阴俞对冠心病心绞痛动态心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16]李承家,杨冠男,公维军.灵台、神道穴留针对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T即时效应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27-29.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by Acupuncture

LI Yongchun,GUO L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Jinan 250014,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Methods: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air injec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Results: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symptoms of angina pectoris,electrocardiogram,TCM syndrome and the rate of nitroglycerin reduction(P<0.05). Conclusion:The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d Supplementing Qi has a good curative effect on stable angina pectoris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coronary heart disease;stable angina pectoris;Zong Qi;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Acupuncture

R541.4

B

1004-745X(2017)02-030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2.038

2016-07-09)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ZDZK-019);2013山东中医药大学名科工程建设项目

猜你喜欢

宗气稳定型血瘀
徐宗佩教授运用宗气理论指导冠心病心绞痛诊疗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话说血瘀证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血瘀证源流考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