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患者为中心的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分析

2017-03-16谷红杰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风住院康复

谷红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护 理·

基于患者为中心的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分析

谷红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目的 观察基于患者为中心的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本院中风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患者为中心的中风护理单元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中风常规护理方式护理。住院时分别调查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应对方式,患者经历30 d住院护理后,于出院当日调查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应对方式以及护理满意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应对方式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性。结果 住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住院护理,患者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住院时评分(P< 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住院时,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住院护理,患者出院时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显著优于住院时评分(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除逃避外,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基于患者为中心的中风护理单元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应对方式,且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展现出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中风护理单元 日常生活能力 应对方式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由脑出血或缺血引起的临床疾病,其发病原因包括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以及血淤等[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加剧了我国目前中风的发病率。中风具有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2-3]。中风的这些严重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并且若患者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中风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导致脑疝或死亡[1]。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护理方式对缓解患者病情至关重要[4]。因此,合理有效地提高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应对方式的护理方式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显得十分必要。近些年研究表明,应用中风护理单元模式能更好地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在本院住院的128

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生活能力以及应对方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住院128例中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评估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卒中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和分类标准[5],经头颅CT和/或MI检查确诊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失语及智力障碍的患者;年龄45~70岁;患者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者[1]。排除标准:住院时间小于1周的病例;研究期间死亡的病例;伴有其他危重疾病,如恶性肿瘤、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严重外伤、大脑皮层损害者;既往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患病史者(参考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R);未完成全部干预和数据收集的病例;自愿退出该研究的病例[1]。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根据医嘱对患者采用常规的日常护理,做好基础护理、并进行心理干预、预防中风并发症的发生,辅助患者及家属开展康复训练[6];观察组护理采用中风单元护理模式,1)成立中风单元护理小组。组长由护长或者1名副主任护师担任,组员:1名心内科医生,1名内分泌医生,2名心内科护士,2名内分泌护士;上述人员均具有从事临床工作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2)培训及考核。邀请具有中风护理领域的专家或高校教授进行中风护理相关知识培训,让小组成员掌握中风护理单元护理的基本要求,并进行考核。3)具体护理措施。中风单元分别分为评估子单元、施护子单元、康复子单元和教育子单元。(1)评估子单元: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等一般资料。(2)施护子单元:根据医嘱对患者采用用药护理,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效果和反应,同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注意饮食护理,严格遵守患者饮食时间表(根据服药对饮食的要求)及饮食方式(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采用合理的营养搭配,加强患者的营养水平。情感护理: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对患者心理进行疏通,每日3次,每次15 min左右,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康复自信心以及勇敢面对疾病的态度,在患者接受一些有疼痛等不舒适的治疗方式时,多与患者交流沟通,聊一些患者比较了解领域话题,向患者请教一些这些领域的问题,此种方式不仅分散患者注意力,还增强了患者自身的成就感。音乐护理:每天上下午分别播放一些舒缓欢快的音乐,每次1 h。(3)康复子单元:引导鼓励患者多做适宜的运动,如座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每天上下午各运动1次,每次30 min;对有运动障碍、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患者采用一些相应的护理方式,如中医针灸、穴位按摩等,每天上下午各运动1次,每次30 min。(4)教育子单元: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对患者开展病理知识讲座,让患者能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预防、康复方法以及急救措施,同时讲述生活中的日常习惯对病情的影响,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每2日开展1次,每次30 min。根据护理过程中患者的问题,对患者进行集中解答,每周开展1次,每次30 min。

1.3 评估方法 本研究分别对两种护理方式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应对方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方法: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价[7]。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观察,一共10个问题,分别是进食、洗澡、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穿衣、如厕、修饰、平底行走、上下楼梯、桌椅转移,每个问题的评分为0~5~10~15分,按照患者的自我完成能力来进行评分,自主能力越强得分越高[3]。应对方式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对方式问卷(CSQ),患者选择“是”选项得1分,选择“否”选项得0分,调查对于问题的应对,可供选择的应对方式有自责、幻想、逃避、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统计各组应对方式的评分[1,3]。护理满意度评估方法:采用封闭式提问 “请您对此次住院后的出院护理服务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满意度越高[8]。分别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时和出院时的生活能力和应对方式进行评估,并且对出院时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经过住院护理,患者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住院时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住院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出院时比较,△P<0.05。下同。

组别 时间 进食 洗澡 大便控制 小便控制 穿衣 如厕 修饰 平底行走 上下楼梯 桌椅转移观察组 住院时 5.11±0.72 1.31±0.13 6.69±0.47 7.17±0.53 5.91±1.15 6.17±1.02 3.15±0.89 6.58±1.13 5.13±1.06 7.02±1.74(n=64) 出院时 8.52±1.51*△3.73±0.24*△9.58±0.42*△9.43±0.61*△8.99±1.37*△9.15±1.28*△5.15±1.04*△11.38±2.94*△8.55±1.34*△13.21±2.83*△对照组 住院时 5.03±0.79 1.37±0.17 6.56±0.55 7.23±0.49 6.03±1.13 6.10±1.12 3.03±0.74 6.33±1.09 5.21±1.13 6.94±1.82(n=64) 出院时 7.36±1.24*2.16±0.17*8.32±0.57*8.21±0.41*7.40±1.27*7.61±1.13*4.13±1.16*8.57±2.66*7.13±1.17*9.14±2.39*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应对方式比较 见表3。经过住院护理,患者出院时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显著优于住院时评分(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除逃避外,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时间 自责 幻想 逃避 求助 合理化 解决问题观察组 住院时(n=64)出院时对照组 住院时0.57±0.17 0.65±0.21 0.32±0.13 0.19±0.11*△0.23±0.14*△0.37±0.14 0.60±0.19 0.66±0.20 0.37±0.17 0.20±0.07 0.56±0.18*△0.19±0.08 0.25±0.11 0.31±0.08 0.61±0.20*△0.71±0.26*△0.23±0.12 0.29±0.11(n=64)出院时0.33±0.12*0.41±0.15*0.35±0.130.32±0.13*0.43±0.17*0.50±0.18*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评分为(89.15±10.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7±8.48)分(P<0.05)。

3 讨 论

中风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致死原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严重的危害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给社会造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9]。研究发现采用合理、规范且系统的治疗护理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致残率。针对中风患者的治疗护理目标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开导、教育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认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能力。目前中风单元常被用来作为中风护理方式,中风单元护理方式在给患者开展系统规范的管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适宜的恢复训练[7];卒中单元护理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个体化的治疗、护理及康复方案,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及患者长期治疗的医疗费用[7,10]。中风护理单元分为4个子单元,即评估子单元、施护子单元、康复子单元及教育子单元[1]。

3.1 评估子单元 是中风护理单元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为后续护理奠定基础 在此单元中,本院护士通过医生的医嘱、咨询患者以及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分析判断中风患者的症状以及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患者该采用的护理方式[11]。在评估过程中为了为患者后续的辨证施护做准备,常常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程度;为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院护士还通过专科方式明确患者的吞咽能力、认知能力、自理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肌力程度,为后续的康复护理提供基础;此外,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本院护士通过专业的方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情感状况以及与家人亲友的关系[12]。通过全面的患者评估,为后续全面高质量的患者护理方式奠定基础。

3.2 施护子单元 应用多元化的护理方式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应对方式。在本单元,本院护士采用的护理方式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音乐疗法。用药护理就是护士通过遵循医生的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饮食护理是指护士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确定合适饮食营养搭配及形式,使患者处在更好的营养条件下;音乐疗法是指给予患者适宜的音乐,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神经细胞的兴奋性[13]。此外,护士还会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对患者心理进行疏通,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康复自信心以及勇敢面对疾病的态度,减少自责自卑的心理负担。

3.3 康复子单元应用 结合中医和运动疗法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功能障碍。康复子单元目的是采用一些康复护理训练,进而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14]。在本单元,本院护士主要是引导鼓励患者多做适宜的运动,针对有运动障碍、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患者采用一些相应的护理方式,如中医针灸、穴位按摩等。运动能有效地减少关节和肌肉紧张,改善患者肢体痉挛,消除患者的肢体肿胀疼痛,进而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15]。采用针灸和穴位按摩等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神经损害,提高患者的行动、穿衣、如厕等应对方式,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5]。

3.4 教育子单元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及自理能力。本院护士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对患者开展病理知识讲座,让患者能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预防、康复方法以及急救措施。根据护理过程中患者的问题,对患者进行集中解答,同时讲述生活中的日常习惯对病情的影响,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从而改变患者对于中风的行为以及态度[1,16-17]。

综上所述,本院护理人员采用基于患者为中心的中风护理单元能显著的提高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应对方式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效地改善了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中风患者治疗经济负担,展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东梅,李燕,陈迎,等.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13(4):305-307.

[2] 吴怡卿,李帼媚,何玉洁,等.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5,9(18):243-244.

[3] 张瑞瑞.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6,2(3):219.

[4] 韦红.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2):13-15.

[5]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37.

[6] 高晓梅.中医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J].四川中医,2014,35(10):175-177.

[7] 姚洁,尚少梅.BI、FIM及ICF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2,27(2):134-136.

[8] 钱春荣,朱京慈,陈颖峥.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和出院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8):841-844.

[9] 张晓妹.老年脑卒中的护理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0):1372-1373.

[10]杨勇,余时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运用及效果评价[J].激光杂志,2014,49(6):94-95.

[11]秦磊.“中风单元”模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2]Rosete J,Neil W,Button J,et al.Abstract NS9:a successful fall prevention program in a mixed nursing unit does not translate to decreased fall rates for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15,46(Suppl 1):ANS9-ANS9.

[13]Jastrzebski C,Hernandez E,Nadis S,et al.Nursing-based dysrhythmia detection on a dedicated stroke unit using a unitbased cardiac telemetry monitoring system[J].Th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5.

[14]陆青,韦含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医药,2014,34(1):96-98.

[15]石学慧,吴清明,刘未艾,等.针刺在中西医结合中风单元中对偏瘫康复的促进作用[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3):13-15.

[16]王泽颖,赵曼丽.中医卒中单元下的健康教育对气虚型中风病人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3-204.

[17]王泽颖,赵曼丽.高热量饮食健康教育对气虚型中风病人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18-20.

R248.1

B

1004-745X(2017)02-0374-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2.063

2016-04-18)

猜你喜欢

中风住院康复
妈妈住院了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