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017-03-13黄义华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法治保障生态文明

黄义华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发表多项论述,推进了生态理论以及生态建设实践的发展。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加强环境治理的法治保障,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习总书记讲话;生态文明;法治保障;制度机制

新时期,提倡“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居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即为空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包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一、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轨迹

在治国理政的进程中,党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求生存的巨大发展压力面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1973年,中国第一次全国环保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环保意识的觉醒。飞速发展的新世纪,环境问题的真正凸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的来推进。

(一)生态与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新高度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习总书记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做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述,从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论述了生态文明问题。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治气净水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他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民生福祉观,有利于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生态治理能力纳入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去,鞭策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环保责任,呵护民生福祉,避免中国数十年艰辛发展累积的“居民幸福感”因环境问题而流失。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基于对我国资源环境现状、资源利用现状及成因的准确把握,习总书记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他强调,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尤其要确立这个观点。他深刻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积极推广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建设“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美好愿景。

这有力地批判了“有发展就必然有污染,无污染就必然导致无发展”的狭隘发展观。事实上,忽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无异于“竭泽而渔”,脱离了经济发展来谋求所谓环境保护则可谓“缘木求鱼”。事实证明,本质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应该有智慧和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

3.首次使用“生态产品”这一概念,强调生态环境要素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价值

关于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使用“生态产品”这一概念,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这一表述进一步增强和拓宽了人们的生态理念,让我们意识到“生态产品”的不仅仅是名山大川,不仅仅是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赋予物,它还可以是一整套完善的“生态产品”衡量指标, “生态产品”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的各个环节。这有利于我国民众形成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

(二)“五位一体”、“美丽中国”:治国理政的战略新观念

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十八大报告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順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作为单章内容首次写入第十次人权白皮书。人权白皮书中出现了生态人权保障的概念,这凸显出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又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0多次谈生态文明,十八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三)“四化”变“五化”:振兴大业的统筹新格局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化”的概念,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外,又加入了“绿色化”,并且将其定性为“政治任务”,实现了“四化”变“五化”。

此次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四)制度和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新保障

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具体地说,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建立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概念,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探索进入到制度实践的新阶段。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在于法律保障,强调“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环境保护法》在25年来首次大修,新环保法首次将生态保护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庄重地写入法律条文。

(五)全面小康与环境质量:改善环境的实践新觉悟

在2015年的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建设问题。2015年3月5日,他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空气质量优良,不能只靠借东风啊!事在人为。3月6日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习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他号召大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他还强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3月7日,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正确处理好“两座山”的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

中国共产党的近期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的美好家园,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

(六)树立起负责任的环境大国形象

近些年来,中国被一些西方国家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认为中国将会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然而,发展无原罪,任何问题被上升到“威胁论”的高度,是被添加政治佐料之后的结果。

事实上,中国政府历来勇于承担自己应尽的国际责任。党的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已经在很多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重视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树立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培育生态文明观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在整个社会中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观念,节约资源、能源,反对铺张浪费;珍爱自然、形成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价值观。

1.一定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意识。地球提供着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源很多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思想。要把自然、人和社会所构成的整个世界视为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在整体主义的理论框架中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使自然获得应有的伦理关照,关怀护卫我们全人类共有的家园。

2.树立环境危机意识。目前中国的生态形势相当严峻。首先,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空气质量劣三级的城市在增加,雾霾多发频发已经成为常态。其次,我国地表水污染严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饮用水资源短缺。七大水系中,除珠江、长江以外,其他都遭到污染,甚至严重污染;湖泊中,巢湖为五类水质,太湖、滇池为劣五类水质。地下水污染的情况更为严重;再次,各类危及生存人类环境的自然灾害频发,其中京津地区沙尘暴肆虐,严重影响整个地区的生活环境;复次,森林资源日渐减少,森林覆盖面积不断缩小。据统计,全球森林覆盖率约为30.3%,而中国仅为20.4%。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基本的价值遵循和行为指南。

3.树立节约资源、节俭消费的理念。我们要树立“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理念。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強节能降耗,发展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健康发展。要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二)用制度和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1.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概念,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作为补充,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决策、评价、管理、补偿等制度、都不够完善,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度是文化的重要核心,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需要科学、严密的制度文化来培育。因此,要针对不断发展的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度不会自行运转,要靠人来执行、来保护。对已有制度如果疏于监督、疏于检查、疏于追责、疏于处罚,制度就变成吓唬麻雀的“稻草人”,成为空中楼阁。只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没有例外,不搞“下不为例”,也不搞“法不责众”,才能形成威慑。

3.制度和法治联动。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还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制度和法治意识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最严”的提出切中时弊,就是要在制度上和机制上另辟蹊径,尽早、尽快建立并完善起来,坚决遏制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三)要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

1.多策并举。一要全程渗透;制度、教育、宣传、监督环环相扣;将生态文明纳入核心价值观、将明与生态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将生态文明渗入共同理想、将生态文明融入民族与时代精神、将生态文明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二要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系统治污、合力治污。加快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加强与公检法部门联动,强化刑事责任追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源解析、底数调查等基础工作,切实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多地联动。无论要实现十八大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还是陆海统筹的生态保护系统的建立,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天保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污染源头治理等中央一系列统筹安排,都需要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形成统一意识,全国一盘棋、多地联动,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3.全员行动。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因而,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多主体联动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激励、社会动员的生态环保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社会团体的作用,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協同共治,才能真正建设生态文明。

总之,我们要坚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11-19.

[3]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求是理论网[EB/OL]http://www.qstheory.cn/zxdk/2013/201317/201308/t20130827_264723.htm.2013-08-27.

[4]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 学习划定严守红线 大力治理污染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05/25/content_1244970.htm.2013-05-25.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共抚州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法治保障生态文明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法治保障研究
法治保障民营经济有效参与混合所有制发展研究
论法治保障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论MOOC教师角色定位与重塑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