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同质性审视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13张弛张磊

职教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张弛 张磊

摘 要:我国经济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大批量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先行,亟待理念层面的正名,并明确方向性的规划和指引。笔者理性审视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同质性,指出两种类型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情景化教学实施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性同质与关联,进而提出高职应用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的原则、思路以及职业能力培养取向,并指出现场工程师导向的专业课程行动。

关键词: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同质性;人才培养;现场工程师

作者简介:张弛(1981-),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副教授,职业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基本原理;张磊(1981-),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16年度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河北省人力资源提升研究”(编号:HB16GL078),主持人:张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18-06

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升级,这成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促生与发展的源始。当前,我国经济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需求侧拉动与发展模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产业分布格局处于合理化的战略性调整历程中,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技术的潜力发掘和科技的强势发展。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是科学技术与技能等关键性资本的有效载体,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经济要素资本,发挥着重要群体性力量。鉴于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完善与调整,大规模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时代重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外延化发展转向质量内涵建设,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重大,凸显于国家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系列政策中。在理念层面,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亟待进一步明确方向性的规划和指引。通过理性审视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同质性,笔者提出高职应用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与课程行动。

一、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提出背景

在经济转型的宏观发展背景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完善是契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其中,职业教育层次体系的完备性构建并与国际教育标准相一致,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经济的进步需要职业教育及其培养的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处于紧缺状态,这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际综合竞争力,亟需职业教育层次高移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体系具有七层架构,高等教育处于第五层,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应用性的高等教育,即5B层次,应包含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有待突破本科以上层次局限,亟待职业教育升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國要在2020年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国际教育标准,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缺失与“断层”,严重割裂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性链条,成为理论与实践层面推进的掣肘因素。目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给予高职本科政策性和战略性的制度框架,旨在打通职业教育体系的层级通路、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2011年6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出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指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应着重探索包含各教育层次和各教育类别的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等培养层次。”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转型、调结构和改善民生;应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快速发展“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创职业教育模式,“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国家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然而,于实践办学层面而言,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路在何方?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举办高职应用本科工程教育试点[1]。

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理论基础——对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同质性审视

(一)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关系

1.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在基于普通教育进行的以专门的职业为导向目标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与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成长为社会产业所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型,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共性,对于培养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奠基性的教育意义,同时具有自身的固有性质特征,如职业性、社会性、生产性的一体化特征。

2.工程教育。工程教育,是针对工程人才培养目的的学校教育,教育举措主要是以工程项目为驱动性载体、以技术技能等综合性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计划性的专业课程安排为秩序的专业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具备从事工程师职业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技术知识基础,使其具备规划、决策、设计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教育与国家工业发展具有紧密的关联度,主要定位于高等教育层级。工程教育源于生产实践,其专业注重科技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性应用。广义的工程教育主要是由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及其研究生院承担,狭义的工程教育则是指工程类本科院校及其研究生院承担的高等工程教育。

3.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关系。厘定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关系,首先应审视职业与工程的关系,进而探究两种类型教育的同质性关联。

其一,职业与工程及其关系。职业的概念,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界定。从社会范畴而言,职业是劳动者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分工中的相关工作,对社会产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创造并生成经济报酬和精神满足的相关活动。从个体范畴而言,职业是指个体人在社会生活中,以获取合理合法的和精神的回报为目的、通过专门技术技能为社会化产业服务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我国的职业分类为八大类,按照具体专业项目区分为1838项职业,需要工程技术的指导。

工程,是指将原理性知识和理论应用到社会工农产业化生产部门,进而产生的规范性学科类别的总括。原理性知识和理论(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原理)在与生产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并创生出应用性技术经验,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合理改造,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指导性价值,对社会产生服务性价值。

职业与工程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促进。一方面,在职业范畴内而言,职业的存在受到工程发展的影响,工程水平的程度决定着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进而影响着职业范畴的广度;另一方面,在工程范畴内而言,工程的学科发展型态和状态,受制于实践应用层面的职业领域,合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主流的职业,能够有效推进相关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因此,职业与工程的相互促进关系在于:职业是工程的应用域,工程是职业的技术支持和推力。

其二,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关系。鉴于职业与工程的密切关系特性,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亦存在关联度。在知识经济占据主导的现代化工业社会中,工程类本科院校及其研究生院的办学目标与定位是基于工程的概念意蕴——创新、设计与工艺,这决定着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专业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人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交叉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中综合性职业工作的需求对象,而且需求量日益攀升,技术应用领域的解决谋略倾向于生产一线的技能性问题[2]。工程型人才的能力特征发生着技能性倾向,即技术与技能相互复合的工程人才成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同时,技术与技能相互复合的工程人才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和转换。依据知识经验的累积和传递价值基础,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新的社会需求下,产生了创新型关联,而且朝向更为紧密的联系程度发展[3]。

(二)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实体相比较而言,共同普遍存在的、稳定的状态及属性,但是并非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逻辑上的质的规定性的一致[4]。也正是存在逻辑一致性或逻辑同质性,不同的实体才能够相互借鉴相异者的发展经验并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分别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二者的同质性分析基础是所培养的人才在社会生产链条中的位置逐渐弥合——集中于科技成果向实践应用领域的物质形态的技术与服务形态的技能的转化[5]。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秩序中,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都强调实践技术技能的重要意义,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在具体职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同质性在于实践性。

1.人才培養模式的实践性归属。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实践性归属的同质性。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与工程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本质及人才培养主体等方面具有同质性。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形成联合教育形态的育人主体,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的一种先进模式。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采用的“产”、“学”、“研”三种科技知识运行形态的一体化融合[6],“学”是技术技能知识的授受、“产”是在生产中技术技能的应用实践,“研”是技术技能的研发创新与转化[7]。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本质同质性在于,其目的是利于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其过程是对接现实情境中技术的系统化应用需求。

首先,产业经济格局决定了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性。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都是与社会产业发展密切关联的教育类型,二者的育人模式选择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实践应用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其次,合作式的发展路径是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合作化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并保障人才培养对接实践需求。同时对于企业和产业界而言,技术支持带来的利益成为共赢之策。

2.情境化教学实施的实践性指向。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在情境化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实践性指向的同质性。情境化教学是参照真是生产实践场景创设模拟的教学设施和氛围,供学生体验并经历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通过这种情境仿真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都重视情境化教学,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与工程教育的任务驱动教学都属于情境化教学,具有实践化的同质性。

职业教育的情境化教学过程重在设立“物理场”和“心理场”相互融合的场域,将此作为教与学的情境。在教学设施仿真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全程化、系统化的“物理场”中,技术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技能经验,与此同时,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外界的物理场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场产生共鸣、响应和激励,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并外化为行动,使情境化教与学的过程更加趋于实践性指向[8]。

工程教育的情境化教学过程重在设立“学习场”作为教与学的情境,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工程实践训练性场域中,运用理论与技术技能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技术问题的解决,使完整的知识经验转化为与工程师身份相符合的实践性技术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预设性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9],并且启发创造性科研的理性思考。

因此,情境化教学实施是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指向,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联结的重要纽带。

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性构建。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在“双师型”师资建设方面具有实践性构建的同质性。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中均得到重视,并积极创新着师资队伍的实践性构建。“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构建,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实践应用型教师短缺之急需而产生的政策词汇,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更好服务于实践性教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10]。“双”是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性技术技能两个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构中,实践性始终是职业教育目的指引。同时,实践性目的指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构也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关键价值取向——教育的实践性与工程的实践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统一,教育的实践性是指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取向,工程的实践性是指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能力取向[11]。

三、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现场工程师

(一)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原则

1.遵循国家职业教育的规划目标。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遵循国家对于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目标。《教育法》明确了教育的规划目标: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须产学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的规划目标是培养推动社会进步的、兼备文化素养与实践性职业能力的各级各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这是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划目标所遵循的原则。

2.遵循人才全面发展的应然目标。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目标。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帮助学生逐渐成长为具备完满人格的社会人,培养人的职业能力是基础层级目标,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应然目标是培育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诸多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素养[12],能够为现代化建设不断贡献潜在力量,并在个体的精神层面得到进步和满足。

3.遵循社会需求导向的职业目标。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遵循社会需求导向的职业目标。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类型决定了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类型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在于将客观事实、规律、经验等科学原理和技术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进而产生创生出扩散性技能。目前我国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极为短缺,基于此种社会职业需求导向,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运而生[13]。

4.秉承职业教育特色的原则。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秉承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将工程设计的核心思维转化为工程实践中物质形态,以一线技能的形式服务于相关的工程职业领域,具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等特色和传统,这也成为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现代化社会中存在和立足的根本。

(二)“二位一体”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规划思路

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对接产业一线与生产现场需求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技能科研型人才,即“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类型,体现了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二位一体”的培养规划思路:两项基本站位和融合性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体化。两项基本站位是指,技术应用取向站位是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技能科研取向站位是高职教育的特性要求;一体化融合的人才类型是指,在工程一线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技术技能问题的能力的工程师。

其一,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应立足于工程教育的基本培养,重视培育学生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应用能力。在重视学生的理论基本功培养的同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其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应站位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特色,关注学生技能科研能力的发展,使人才培养面向工程施工和企业生产现场,重视生产流程中设计、工艺和设备调试等实践性环节中的技术技能改良和科研创新。

其三,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应确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规划思路,即人才培养规格应兼具技术理论的基础性与职业准备的实践性,一体化融合两种能力特征。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旨将学生培养为在工程一线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技术技能问题的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基于传統的人才类型区划理论,将人才分为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思路是将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三类复合为“现场工程师”一体化类型,以职业能力为指引开展人才培养实践[14]。

(三)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取向

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预期规格是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目的所在。在生产现场的情境中,现场工程师需要解决诸多动态化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技术技能问题,甚至伦理冲突性(value conflict)的非技术问题[15]。在具备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经验的基础上,现场工程师面对现场实施层面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应变取向的创新,并且基于工艺流程和设备现状改进和提升整体工作质量[16]。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取向主要是以技术知识为能力基础、以现场应用为能力导向、以职业技能为能力特色、以创新实践为能力关注、以职业伦理与能力升华。

其一,以技术知识为能力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建构基础,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亦是如此,依据专业化的技术知识发展综合性职业能力,在基础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之后,才有可能生长出相关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技术知识是现场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基础。

其二,以现场应用为能力导向。现场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导向主线是工程现场和工作一线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帮助学生将技术构想阶段的创生设计思维落实于生产过程中技术工艺系统与技术支持系统的设计、组织和维护,寻找、发现、解析和解决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复杂问题,使学生成长为具有技术技能的现场应用能力的现场工程师,为基层技能操作人员以及相关客户提供相关指导和咨询。

其三,以职业技能为能力特色。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应以职业技能为能力特色,这是秉承职业教育的传统与优势。职业技能是现场工程师在工程实践领域中技术理论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着力证明与优势,只有具备基层生产工具的操控能力、熟悉生产设备系统的运行规律,才有可能进行高层的技术应用及技术设计的创新与研发。

其四,以实践创新为能力关注。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关注技术技能的实践创新。社会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科技结构也产生关联性变化。在科技成果和技术应用领域,需要现场工程师作为技术引进与转化的沟通桥梁,将先进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中生产技术和设备操控技能,这个过程是需要实践创新能力去敏锐发现问题并勇于尝试创新技术技能。因此,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应取之意。

其五,以职业文化为能力升华。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中应涵有文化取向的升华能力,这是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应具有的人文素养。现场工程师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文化底蕴,如人格特征、精神态度、职业操守以及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现场工程师在文化方面的职业能力,是在社会中立足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思想升华。

(四)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课程行动的三维度

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为现场工程师,专业课程应根据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取向,并基于社会职业领域的需求、技术知识领域的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基本的行动维度[17]。

其一,社会职业领域的需求。经济发展对于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目的导向性,社会职业领域的需求是专业课程行动的基本维度之一。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专业课程应从四个方面着力体现社会职业领域的需求:一是专业课程目标的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特性,二是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三是专业课程实施着力仿真工程一线的生产实际场域,四是专业课程设计关注技术技能的科研创新。

其二,技术知识领域的需求。专业技术的学科基本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和实践依据,技术知识领域的需求成为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专业课程行动的基本维度之二。首先,技术知识的逻辑系统授受。基于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取向,专业课程授受的技术知识应遵循完备的专业技术知识系统,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知识系统的构建体制,将现场工程师岗位任职所需的理论系统和知识观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线索,教给学生,是学生接受多门专业课程之后能够形成完整的技术知识脉络。其次,技术知识的技术技能整合。根据工作过程知识的建构逻辑,合理整合各项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除相关技术知识所在专业或学科的围篱,实现技术知识的宽基础积累[18]。

其三,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专业课程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需求,强调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效,这是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专业课程行动的基本维度之三。指向现场工程师的专业课程着重于两个方面的专业课程行动:一方面是学生的适应性能力提升。随着企业生产一线的动态特性日趋明显,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与之关联的动态性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训练学生在技术技能实践中的现场适应能力,形成与时俱进的迁移性技术技能和方法能力[19]。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全面人格能力的培养。综合型的人格力量和职业素养体现于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等方面,尤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以及职业伦理对于专业课程而言,是必取之意[20]。

参考文献:

[1]唐林伟.技术哲学视域下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2):34-38,45.

[2]张光斗.试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8-13.

[3]赵婷婷,冯磊.我国工程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基于工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2):64-73.

[4]徐长福.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80-87.

[5]唐锡海,王忠昌.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4(7):15-20.

[6]张弛,张磊.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27-32.

[7]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8]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1,8.

[9]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與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5-8.

[10]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1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12]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6-31.

[13]李震峰,袁广林.类型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112-116.

[14]涂向辉.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15-20.

[15]Schon DA.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87:6.

[16]徐今雅,朱旭东.“专业教育”辨析——兼论专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J].复旦教育论坛,2007(6):29-34.

[17]孙爱东.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3+4”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5(6):41-45.

[18]周丽琴.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J].职教论坛,2016(24):40-43.

[19]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20]李良军,等.新工业革命对分布式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70-75.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DIO模式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