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中的哲学
——弗罗斯特诗歌的辩证思想分析

2017-03-12时贵仁党思宇谭功哲

关键词:弗罗斯特物质诗人

时贵仁, 党思宇, 谭功哲

(1.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110136;2.辽宁传媒学院 基础部,辽宁 沈阳110136)

诗歌中的哲学
——弗罗斯特诗歌的辩证思想分析

时贵仁1, 党思宇1, 谭功哲2

(1.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110136;2.辽宁传媒学院 基础部,辽宁 沈阳110136)

作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的罗伯特·弗罗斯特,是利用辩证法思想来进行诗歌创作的。他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用朴素的语言阐述深邃的哲学思想。弗罗斯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对立的。人与自然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哲学辩证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罗斯特诗歌体现出的哲学内涵。

弗罗斯特;诗歌;哲学;辩证思想

作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的弗罗斯特,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语——我与世界曾有过恋人般的争吵。简单朴素的话语充满了哲学内涵。透过这句经典的话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博大精深,也表达和传递了弗罗斯特的哲学思想,即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FRENCH W.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imited, 1980:583.。如何化解矛盾?面对矛盾时应持有的态度是什么?弗罗斯特本人以非常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矛盾,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个世界的确充满矛盾。比如,中国古人诗句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体现了典型的哲学辩证思想,也揭示了这个世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古人尚可透彻地理解和认识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冷暖,现代人更应该认真学习和了解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旨在探索弗罗斯特诗歌中对立和统一的哲学基础构筑,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使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不仅仅是人类存在的环境,更是人格化的生命,自然与人类的本性道德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纯净与简朴不仅可以作为人性的参照物,还能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帮助人们找回自我。爱默生生动地解释了自然影响人性的过程:“在荒野之中,我发现某种比在大街上或村庄里看到的东西更密切、更具有先天性的东西。在寂静的风景里,尤其是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人们看见了像他的本性一样美好的东西。”*爱默生. 爱默生演讲录[M].孙宜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8.因此,在感知与了解自然的同时,也能接近和理解宇宙及其中蕴含的真理。爱默生认为,现代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碎片化的,特别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使人们忘记了生存的意义,将物质与金钱、权力与欲望看作生命中的全部,这些外在的诱惑切断了人们与内心精神世界的联系,一旦失去这些或生活中满是感官的享受,他们就会陷入迷茫,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是自然主义的核心观点。

超验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处处洋溢着热情和自由,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爱默生曾这样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弗罗斯特的诗歌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其特征之一在于他从辩证的角度审视自然。弗罗斯特的诗歌本质上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整体展示。一方面,人类与自然具有一种生而有之的联系,人类的生存是以自然为基础的,通过自然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源,通过自然理解生命的规律,掌握生存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的欲望又使自然与人类成了对立的敌人。人类通过破坏自然获得满足自身欲望的资源,单纯地将自然作为满足生存本能的材料。但是自然并不是按照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当人类践踏自然规律、滥用自然资源时,其结果必然招致自然的报复。弗罗斯特在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憧憬中,指出人类不应把自然看作无知无欲、没有生命的物质。在他看来,自然是有思想和生命的,自然万物与人类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类社会所总结的人与人交往的规则,也适用于人与自然的接触和交往过程。这也决定了弗罗斯特对自然的态度不是功利的,他不仅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与人类友好共处的朋友,更将之视为启发人类理解真理、获得自身升华的导师。爱默生指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现象的象征物,在自然界背后,浸透着自然界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人类只有认识到自然的存在,直接地、主动地与自然接触,充分感受自然的美与神圣,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启迪,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得到灵魂的洗涤。

弗罗斯特认为,物质与精神是同等重要的,自然界是同时承载物质与精神的载体,人类不能只是从大自然那里获得物质资料,更要积极与大自然交流,从而解放自己的思想,摆脱灵魂的镣铐,与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RICHARDSON R. Ralph Waldo Emerson: selected essays. Lectures, and poems[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0:3.。弗罗斯特既坚持物质、精神的平等地位,又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孤立存在的局限,将物质与精神以大自然为载体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获得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弗罗斯特的生活、诗歌创作和他的全部生命过程都离不开与自然的互动,并且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诗歌语言是民间口语,诗歌的内容取材于民间生活,语言不夸张、不做作,清新、淳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可以说,他的诗歌洋溢着田园诗所特有的静美、澄旷和寂悦,像淡淡的月色、清爽的夜风吹拂读者的心境。

与弗罗斯特贴近自然的诗歌相比,人们太过于关注物质的作用,那些炫目的、由金钱构筑的堂皇迷惑了人们的双眼,勾起了人们的贪婪,使他们像扑火的飞蛾一样最终被欲望的烈火焚灭。他们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忘记了人的自由不是物质的满足所能带来的,幸福更不是物质的附属品。只有精神的安宁才能给人幸福感,这种现实生活与弗罗斯特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的强烈反差,也是弗罗斯特诗歌备受欢迎的原因。弗罗斯特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和对平凡生活中的“静”的刻画,引导读者在精神上与诗歌的意境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心灵的平和,安抚了人们心头的躁动。

田园诗《牧场》(ThePasture)*弗罗斯特.弗罗斯特诗选[M]. 江枫,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是弗罗斯特诗歌的代表作。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体验农家生活,了解农村景象。诗中质朴的语言、简单的结构仿佛是他心中的自言自语,永远在述说,永远有人聆听,那么有内涵又具形象感,耐人寻味。

…………

我要出去打扫牧场的水泉,

我去只把落叶搂一搂干净,

(也许,还要等到泉水澄清)

不会去太久的——你也来吧。

…………

我要出去牵那一头小牛犊,

它在它妈妈身边是那么小,

妈妈舔它时它立都立不牢。

不会去太久的——你也来吧。

…………

诗人的描述似乎十分简单,然而,仔细琢磨还是能够感受到诗歌的丰富内涵的。首先,诗歌中的“我”是一位新英格兰的农民,诗歌中展现的是早春时节新英格兰牧场上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在早春时光中,出去清理冬季过后遗留在池塘清泉旁边的残枝枯叶,这一情景象征着大自然生死循环的规律。诗人把牧场上生活情趣和节奏的变化与季节更替的节奏融为一体。第二诗节中出现的那只踉踉跄跄的小牛犊,在早春清晨的气氛中,似乎构成了一幅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画面,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无限丰富的遐想。

诗歌中的人物和环境如同自然界的一个小单元,诗人在清理生活空间周边的小单元,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更加整洁美丽,从而间接改造了自然界;而小牛与母亲就像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按照其特有的方式存在、生息和繁衍,以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它们也是构成自然界循环链条中的成员,它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然界的运行和运转发挥着作用。因此,不只是人类,自然界中万物对于自然都有其存在的功能,和睦相处、平等相待才是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真谛。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

“大自然”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现实生活。任何的文学家和哲学家都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现实中汲取营养。脱离现实的文学不会对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弗罗斯特有关自然的诗歌中,诗人并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而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观照现实,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编织,达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弗罗斯特对人类社会的批判,主要以人对自然的破坏作为可以“原之”的经验,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框架,以辩证法中“物极必反”的观点,对人类从功利主义出发所构建的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批判,探索实现自我回归、返璞归真的方法。

在弗罗斯特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描写中,心灵代表人的精神生活,促使人们思考,指导人们的行为;身体代表现实生活,人们依靠身体进行社会实践*PARRINGTON V. 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1987:79.。只有获得精神的解放,回归自我,才能更好地释放身体的机能,避免在社会实践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思考。那么怎样才能回归自我,以自己的立场进行社会实践呢?超验主义认为,阻碍人自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风气或固定成规对人思想和行为的限制,人们总是依据他人的评价和眼光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逐渐在社会众多的束缚中丧失了自我。特别是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之中,很多人都投入到追名逐利的滚滚洪流之中。在物欲的洪流中高尚的道德被淹没,真知灼见被卷走,金钱成为物质和精神境界中唯一流通的物品,这是文化的灾难,也是人性的灾难。而在教育中过分地强调墨守成规,则会打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新的积极性,使国家与个人的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

弗罗斯特的诗歌是在现实的纷乱中找寻自我的勇敢尝试。他的诗歌似乎远离尘世的喧嚣,徜徉于大自然的清风徐来之中,但诗人并不是要求人们将自己与世隔绝。他反对人们在面对社会时选择消极避世的态度,因为脱离社会必然会造成孤独与抑郁。而弗罗斯特一直致力于通过回归自然、回归自我解决现代人身份迷失的孤独境地。因此,诗人所倡导的是个人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内心的修养,学会在大自然的静谧中找寻真正的自我,洗涤心灵的铅华。同时,对田园与大自然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至上观念的反对。所以,弗罗斯特的诗歌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让读者去找寻自己内心的净土,回归本真,重新认识自我,摆脱社会现实对自我的枷锁,释放自我的灵魂,使物质与精神在自我身上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YANNELLA D. Ralph Waldo Emerson[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1982:109.。

虽然弗罗斯特的诗歌大多数都是以田园、农场、牧场等农民生活为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弗罗斯特对工业与文明进步持否定的态度,完全摒弃物质的作用。弗罗斯特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物质的作用,他承认物质世界的进步是文明发展的结果,现代人痛苦的根源不是文明发展的结果,而是人们片面地理解文明的内涵,单纯地将文明作为攫取物质利益的手段所造成的。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与当时的社会主流表征与话语格格不入,实际上他的内心深处十分清楚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深刻了解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大机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工业化给底层劳苦大众带来的剥削与痛苦生活。他不是刻意回避社会,而是在审视自己的内心之后,更加确定自己想要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因此他是孤独的。弗罗斯特用诗歌的形式描写了深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孤立之感。从美国现代工业主义进入高速发展的20世纪,弗罗斯特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高潮。他不喜欢现代美国的工业文明,不喜欢现代美国工业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先进的机器、飞速前进的步伐以及道德与价值观的急剧沦丧。他的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就是一个孤独自我的意象,其主要特征常常表现为诗人与周围的生活环境不相适应,人生没有目标并且看不到生命的意义。

弗罗斯特通过田园诗歌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物质社会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隔绝,也在于他看到了人内心精神世界与外在物质世界的对立和排斥,特别是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单纯推崇机器与技术、单纯崇尚物质生活的满足之间的矛盾。诗人通过自然与工业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隔绝,力图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下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并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特别是对于人类建立在牺牲精神修养与破坏自然基础上的物质成就。诗人充满了愤慨却又感到无可奈何,这种无所适从使诗人不得不选择将内心世界隐藏于诗歌中,力图通过洋溢着自然之美的诗歌远离机器的轰鸣。因此,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回避了表现美国的都市生活,没有选择大都市及其生活环境作为故事背景,而是选择描写朴实无华的新英格兰农村小镇的生活*TRIKHA M. Robert Frost: an anthology of recent criticism[M]. Delhi: Ace Publications, 1990:255.。这是弗罗斯特与其他诗人不同的地方。他似乎忘记了他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虽然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繁荣,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各种各样电器产品应有尽有,但是他却无心享受这些,因为他看透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大机器给劳苦大众带来的剥削,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而贫苦大众却朝不保夕,他厌恶工业化给大都市带来的生活,他想远离那些尔虞我诈、脑满肠肥的所谓的上流社会,进而选择了或者刻意选择了充满浪漫气息又充满生命力的新英格兰乡村生活。

“我该做什么?”诗歌是通过艾略特家中的佣人口述的形式讲述了一对都市下层夫妻之间的生活状况。

“我现在该做什么?我该做什么?”

……“我们明天该做什么?”

……“我们究竟该做什么?”

…………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早已被剥夺了最后的尊严和希望,在生存线上的拼命挣扎已经使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失去了作为主体应有的意识。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在哪儿,希望在哪儿。不仅仅是底层人群,那些高高在上的资本家也同样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何在,物欲的满足无法填满他们的头脑,满仓的金银无法买来灵魂的救赎,这是唯物质至上的社会的通病,而“医治”的方法就是明确“症状”然后“对症下药”。弗罗斯特始终没有忘记知识分子“治疗社会”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他称自己为现实主义者,他认为现实主义者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证明马铃薯的真实性就不去掉马铃薯上的泥土;另一种是把马铃薯洗干净展示给人们。弗罗斯特更喜欢后一种。在他看来,艺术的作用在于净化生活,诗歌也是如此。弗罗斯特把诗歌创作看作是净化生活,美化生活,鼓舞意志,给社会营造正能量。人们都认为他是田园诗人,但他与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人又不相同,不同于同时代中那些逃避现实、沉溺于追求自我陶醉的现代派诗人。弗罗斯特是现实的、贴近生活的,一个人的存在不能脱离社会,诗歌也不能脱离社会。他对自己生活的年代感到懊恼,对工业文明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摧残,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始终保持着批评的态度。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弗罗斯特的诗歌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还通过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情感缺失,从另一个角度强调唯物质利益、抛弃内在精神修养的恶果。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状态。其实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完美演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最好的人与人之间的状态。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也一定会尊重他人的利益与观点,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因为热爱自然的人首先是懂得尊重的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尊重他人的存在,对自然的法则怀有敬畏之心,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道德经》中讲过:“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之争。”尊重自然的人是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去疯狂掠夺资源的;尊重自然的人懂得“不争”,这种“不争”不是畏缩逃避,而是一种内心宁静、精神怡然的表现。懂得克制自己对金钱与物质享受欲望的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也会懂得理解和忍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的关系正是弗罗斯特所推崇和认可的,也是我们追求和谐社会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诗人描写了在物质至上的社会中,人们不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也不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为了最大化地得到剩余价值,资本家会对工人尽可能地压榨和剥削,却很少考虑工人的感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物质关系,最终使每个人都成了受害者。

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弗罗斯特详细记录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道出了金钱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它破坏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关系而以物质取代,造成了人情的冷漠甚至是社会风气的整体沦丧*何庆机:自我与信念: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6.。在他的诗歌《雇工之死》(theDeathoftheHiredMan)中,诗人描写了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饲料草场主,雇了一个工人,这名工人在他家干了一辈子。当雇工死后,农场主觉得失去了一个得利的助手,同时也为自己的自私感到后悔,责备自己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只能将之好好安葬,求得心里安慰。

诗歌将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直白地呈现出来,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是冰冷无情的,是纯粹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有能力的受重用,而丧失能力者无人怜悯。

…………

就凭他那一把年纪,那一点力气?

能算个什么帮手!从来指望不上,

常在最急着用人的日子里甩手就走。

他想的是他应该多少挣几个现钱。

如此看来,资本主义的本性都是贪婪的。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在《资本论》中提到,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不仅压榨每一个工人的经济利益,还剥夺了他们的归宿感和存在感。塞拉斯是一位孤独的老人,没有自己的家,常年靠当雇工生活,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被掠夺了生产资料的人在这冷酷的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因此,在他晚年无力之时,不得不回到老雇主那里,这个他心里感到安心的“家”。

被剥削者最终也无法逃离剥削者,资本主义的链条将每一名工人锁在了利益的刑具上。诗人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这种凄凉和悲惨。

…………

不一会的工夫,沃伦回来了,

悄悄地坐在她身旁,握住她的手,

“沃伦?”她问。

“死了,”是他的全部回答。

赛沃伦低估了赛拉斯的心里,应该说赛拉斯不是赖着不走,他是要拼着自己的力气帮助沃伦打理好牧场,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由于身体状况不佳,死在沃伦的牧场。

在赛拉斯去世的刹那间,似乎整个世界宁静,空气不再流动,时间停止下来,死一般的寂静,沃伦的心处在茫然之中,他欲说却无语,欲哭却无泪。扪心自问,我这是怎么了?怎么会这样?一切就这样过去,是我不好,还是他不对?一切的一切似乎好像是上帝在谴责自己。当你拥有某种东西的时候,你不在乎;但是当你失去它的时候,会感到万分惋惜。沃伦所漠视的正是人的存在价值,也正是现实社会关于人的存在的核心。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源于对人的价值的忽视。企业如果漠视员工的利益,贬抑员工的价值,就不会拥有忠诚和富有干劲和创新能力的员工;领导如果不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仅仅关注自身的利益,他的团队也不会坚固和长久。纯粹的金钱和利益考量,这一弥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功利和拜金主义思想摧毁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可能,也将宽容和怜悯的美德抹杀得干干净净。

四、结束语

从伟大诗人那里能够学到伟大的思想。弗罗斯特透过它朴实恬静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如何正确看待物质与精神,从他的诗歌里我们读懂了如何正确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理解问题、看待人生,人生会变得更加高尚。弗罗斯特把平常人们所说的话语变成了诗歌。其他诗人笔下的寻常故事素材,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都变得那样朴实无华、真挚生动,而且富有特殊的内涵。弗罗斯特用新英格兰的自然语言描绘了新英格兰农村的真实生活。他不是在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他是在用心去解读生活的哲理,去描述生活的真谛。今天重温伟大诗人的诗作与思想,的确感到一个人只有回归生活、回归自己,用哲学思想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对人生的理解站在一个简单朴实的角度上,思想才能摆脱世俗的牢笼。如果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能辩证地思维,一分为二,那么,世间的一切对立的矛盾都可化解为宜。

〔责任编辑:都 媛〕

The philosophy of poetry——dialectics reflected in Frost’s poetry

Shi Guiren1, Dang Siyu1, Tan Gongzhe2

(1.CollegeofForeignStudies,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110136,China;2.CollegeofFoundationStudies,LiaoningCommunicationUniversity,Shenyang110136,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merican poets in the 20th century Robert Frost created poetry through dialectical thoughts. He used a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to recognize the world and he used seemly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th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Frost believed that everything existing in the world i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So do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 On the one hand,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re mutually connected and co-existed. On the other hand, human beings are opposite to nature. The mutual functio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philosophical dialectics.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human and human, human and society in an appropriate way is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reflected in Frost’s poetry.

Frost; poetry; philosophy; dialectics

10.16216/j.cnki.lsxbwk.201703071

2017-01-25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超验主义视域下的罗伯特·弗罗斯特诗学思想研究”(L16BWW009)

时贵仁(1962- ),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22

A

1000-1751(2017)03-0071-06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物质诗人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