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河小调的艺术品质及其在汉语境中的历史地位

2017-03-11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五河小调石榴

孙 辰

(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五河小调的艺术品质及其在汉语境中的历史地位

孙 辰

(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五河小调以活泼欢快、幽默风趣的音乐风格以及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流行于广大的淮河地区,是淮河流域汉族民歌文化的典型代表。自明代开始,五河小调开始见诸于各类记载,并得到广泛流传,在历史积淀及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品质而成为汉族小调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其它汉语境下的小调特色。本文着眼于五河小调中的典型案例,试图通过音乐特点的分析总结其艺术品质的精华所在,并进一步阐述其在汉语境中的历史地位。

五河小调;艺术品质;汉语境;历史地位

0 引言

五河民歌是指流传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号子、山歌、小调种类丰富,是此地区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五河民歌在抒情达意的同时诉说着此地区文化、民俗的演化和历史的变迁,在实现地域文化价值的同时亦为中国民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五河民歌以小调为重,“五河县文化体育局编著的《五河民歌选》中,总计收录了六十首民歌,小调占五十四首”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五河地区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为这里小调民歌的滋生积淀了丰厚的养分,也使五河小调曲折细腻不失自由跌宕,流畅婉转又不失泼辣奔放。

1 五河小调的音乐特点

五河小调多咏唱男女间的爱情,如《摘石榴》、《四季探妹》、《五更疼郎》等均以描写男女间的甜蜜爱情生活为内容,在音乐特征上除表现出小调的一般个性外,也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1.1 五河小调的一般特征

较之号子的粗犷豪迈、山歌的悠扬奔放,小调体现出更多的是含蓄内敛。与号子、山歌的产生地点和劳动强度也不相同,小调一般用于劳动之余的休闲、娱乐,因此在旋律、句法上更加工整,歌词更加考究,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特征。做为中国民歌系中的一个支流,五河小调也体现出上述小调的一般特色。

《摘石榴》是五河小调中的代表,也是五河民歌的一张名片。这首歌曲的曲体结构短小精悍,带再现二段体的句式当中体现出小调结构的规整、匀称。第一段三句,前长后短,前两乐句各为四个小节,后一乐句变为二加四的六个小节,第二段转意明显,后句以同样的长度再现首段第三乐句。虽然在句子上有长短之别,但结构整体构架围绕着“四”的长度模式进行依然明确。在旋律上,三度、二度的音程级进,使曲调婉转细腻,如琢如磨,中音区为主的旋律律动空间更增添了曲调的含蓄、内敛和韧性。旋律在如溪水般的涓流中伴随着较为快速的四二拍子节奏,充满弹性,欢快、活泼的气息呼之欲出。歌词在铺陈叙事的同时挥发出歌唱性的爽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歌词与旋律配合的相得益彰彰显了劳动人民朴实而真挚的情感,也体现出青年男女在爱情面前的不拘小节、尽情释放。

《摘石榴》中体现出的音乐特色能够代表五河小调的一般特征,而另一首小调《四季探妹》的音乐特色与《摘石榴》别无二致。《四季探妹》的曲体结构使用一段体四个乐句写成,第三乐句稍短,带有剁句性质,长短句的句式特色与《摘石榴》异曲同工。旋律织体以四分、八分音符节奏辅之以后十六、四分切分的构成模式使旋律在运动当中的动感十足,为简朴的旋律润色不少,四度以内的音程连接也使旋律的运动在曲折中充满小幅度的跳跃,清逸爽朗之风顿显。应该说,五河小调中呈现的中国小调音乐的一般特特质既是其本身在特有地域环境中的养成,也体现出中国民歌音乐在历史、人文关照下萌发出的特有潜质。

1.2 浓郁的地域特色

除具备小调的一般特征外,五河民歌在地域文化的滋润下同时呈现出特立独行的一面。在调式上,五河小调多用徵调式,也有的小调多种调式混合使用,如《四季颂淮北》开始是宫调式,后来转入徵调式,但最后一句结束在羽音上,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新鲜感。使人觉得意犹未尽、意味深长。这种丰富的调式色彩,也使五河小调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在音阶跨度上,除了保持级进运动的常态之外,也能看到五度以上的大跳出现。如在《长谈》、《送郎》等小调中,七度的大跳音程不时涌现出来,间或打破旋律涌动的平稳进行,造成的听觉“意外”为歌曲增加了美感。除此之外,歌曲骨干旋律中常伴有倚音和变化音出现,在《摘石榴》中,前倚音出现在中间或句末,而句末出现的带有下滑性质的倚音和变化音为音乐增添了一丝俏皮的色彩。虽然这种装饰方法在许多中国民歌当中都有呈现,但装饰音出现的位置及其与特性音的结合使用在特有的音阶调式体系与节奏节拍的衬托下营造出的歌曲意境却是五河小调独有的。

从以上分析来看,五河小调既有中国小调的一般特征,又体现出鲜明的“山水养成”的地域特征,它即能反映五河地区的民风民俗,从善如流的发挥着自我的社会功用,又在发展中追求“尽善尽美”,能为五河文化代言而发声,从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品质。

2 五河小调的艺术品质

五河小调的艺术品质在历史年轮的推动中沉淀而成,在适应劳动人民审美诉求的不断更新中得以传承。简约质朴不失自由奔放的性情使其在五河民歌中“独善其身”,鲜活灵动地彰显出自我的艺术品味与价值,情态美、意境美兼具。

2.1 简约质朴 情感炙热

五河小调的曲体结构短小,音乐材料简朴,在抒情叙事上大多借助多段歌词的反复咏唱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歌曲意境的深入。但每首小调句读间的逻辑关系紧密,旋律的铺设稀疏有致,音符律动间和乐句结束出俱不存在长时间的休止,叙事上娓娓道来,使故事铺陈在有限的音乐素材和嫌小的空间中变得游刃有余,音乐材料的反复使用又为情感的肆意抒发积蓄了充分的时间。

如前所述,《摘石榴》的曲体结构由五个短小的乐句构成,八分音符为主的织体律动及间或出现的八分切分节奏、前八后十六节奏在2/4拍子的快速推动下张弛有度的表情达意。第一句四个小节的旋律围绕骨干音sol-mi-do运动,re、la二音的加入弱化了骨干音连接的强度和硬度,使旋律线条硬朗又不失弹性,明朗又充满柔情。句首的sol与句尾的do首尾五度呼应,第二句均在sol音上开始及结束。第三句笔锋一转,fa、si两个音的适时参与丰富了原有五声调式的色彩浓度,第四句则将调式转入商调式,这种调式彩色的不断游移转换使原本简朴的旋律充满韵味,在一定程度上增补了旋律简约带来的抒情的不足,而且音符间先后相沿的紧密衔接与多段歌词连绵起伏的涌现也加深了情感的厚度。

《摘石榴》共有五段歌词构成,歌词在不断重复旋律的同时因叙事的不断深入而拉宽了情景铺设的空间。前两段歌词由女声独唱,用反衬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摘石榴的“不幸遭遇”却又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沾沾自喜”。三四句歌词由男声对唱表达出对女方的爱慕之情,最后一句的合唱表达了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共同向往和期盼。五河小调的另一首作品《四季探妹》的主题句头与《摘石榴》完全相同,织体构成也非常相似。四个乐句的曲体结构却有十二段歌词构成,结合四季时令对情妹妹的爱慕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摘石榴》与《四季探妹》的曲体结构都短小精悍,两首歌曲使用的旋律素材甚至都有相似之处,这足以说明五河小调的简约朴素。但率真泼辣的歌词叙事方式不仅具有了类似于山歌体的自由奔放,也突显出故事主人公性格、形象的鲜活灵动。

2.2 率真泼辣 鲜活灵动

五河小调多表达爱情主题,歌曲的旋律含蓄、内敛却难以压制歌词叙事上的泼辣率直。它没有陕北民歌诗经体般的比兴手法,也没有江南小调的雅致,大多使用民间俗语直言其事。《摘石榴》歌词第一句“姐在南园摘石榴”直截了当的阐明了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第二句歌词“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引出故事中的第二个人物,前两句歌词就为故事情节地铺开提供了完整的人物线索。也即是说,歌曲一开始便将摘石榴的季节、人物、地点交代出来,属于“开篇点题”。此后,随着“讨债鬼”和“小奴家” 之间的不断对话,将歌曲情境推到极致。《四级探妹》也不例外,每句歌词的句头均以月份开始,接着便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我”与“情郎哥哥”感情的不断深化是在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不断轮转中完成了故事情境的渲染。另外,每首歌曲都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展开也说明了“直言其事”这一特征。

从音乐自身特征来看,《摘石榴》和《四级探妹》的音域都是一个八度,在体现小调含蓄婉转基本特征的同时也压缩了音符律动的内在空间,音与音之间的紧凑在快速的节奏衬托下很自然的将歌曲情感的炙热提升到一个高度,当然音高因素在里面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摘石榴》的最高音是g2,《四级探妹》的最高音是d2,这两个音虽然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它始终与sol音相生相伴,而且大都出现在歌曲的开始句和结束句,这种特征不仅增加了歌曲色彩的明亮度,同时也为火热气氛的渲染以及歌曲意境的抬升 起到了重要作用。歌曲内在的紧张度、明亮的曲调以及快速流动的曲风伴随着歌词的率真泼辣,将五河小调鲜活灵动的艺术品质崭露无遗。

3 五河小调在汉语境中的历史地位

中国民歌浩如烟海,灿若星汉。种类、色彩、品格因民歌产生的地域背景而呈现出差异。一般而言,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和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两种文化环境下孕育出的民歌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在大文化圈中因局部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文特征突出的小文化圈中的民歌特质也不尽相同。譬如同样是西北民歌,但黄土风格与草原风格民歌存在差异,不同民族环境孕育的民歌也存在较大差别。中国少数民族居住的环境一般呈现出地广人稀的总体风貌,这在西北、西南民歌色彩区体现的尤为明显。而从现有的少数民族民歌的存在生态来看,山歌的数量、质量明显得要高过号子和小调,这与不同体裁民歌滋生的地域环境有关,也说明了不同民歌体裁对环境提出的要求不同。例如西北地区蒙古族的长调,陕北信天游,青海、甘肃、宁夏的花儿,都属于山歌体,西南地区壮族的壮歌、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也属于山歌。少数民族民歌中的显性民歌体裁即说明了山歌在这些不同地域的生存状态。而在中国汉族的主要居住地域,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并生的情形比较多,尤其是小调的产生场域较之少数民族居住环境而言更有优势,这也是小调在汉语语境中能够获得快速生长的先决条件。

在中国汉语境下,最为突出的小调是江南小调。“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杂曲歌辞·杨柳枝》一语道破江南水乡小调的风行状态。江南地区温润的气候、交错遍布的河流为小调民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历史上文人与歌伎对小调的风行传播推波助澜,鲜花调、孟姜女调、杨柳青调、梳妆台调等各种小调曲牌数量众多,取来即唱。无论这些小调的色彩明亮抑或阴柔,但从中体现出的温暖的人文关怀无疑是其最大的感召力量,从而体现出它在中国小调家族中不可或缺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江南小调之外,东北小调里的《月牙五更》、《瞧情郎》、《摇篮曲》不仅地域特色鲜明,更因为它的流播广度也成为全国小调中的重要品种。

与上述小调相比,五河小调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似乎都略逊一筹,但它所处的特有的地域环境使其有别于其它地区小调而具有了自己的鲜明特质,五河小调也因此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河小调品质的形成于它滋生的环境密不可分。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自古以来水路畅通,南北文化交流频仍,其语言、文化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大环境而言,五河文化既受到北方黄河文化的影响,也有来自南方长江文化的润泽,在两种文化的共同作用力下,五河文化所体现出的“夹生”状态自然就比较明显。五河小调在地理、文化环境感染下滋生出的亦南亦北、兼收并蓄且将其融合一体的风格也就自然的流露出来,它体现的是文化的高度敞开性而非边缘性。从而,我们从五河小调中便看到了它既有类似南方小调含蓄、婉转,温和、柔韧的旋律线条,也能看到他具有类似北方山歌般自由奔放和泼辣豪爽的风格特征。或许带有中间色彩的中国民歌不止五河小调,但能将南北文化和谐的融为一体,并在狭窄的生存空间中一度成为整个淮河流域汉语境中民歌的典型代表和广大人民休闲娱乐、喜闻乐见的主要方式,能够以小见大的展现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以及民风、民俗,足以说明五河小调的历史沉淀性,以及生命力的顽强性、艺术特色的凝练性。它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歌宝库,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乃至人类学、文化学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意义已然超越了它的民歌功用,其价值可见一斑。

4 结语

五河小调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是淮河流域文化的代表和缩影。它在南北文化交融的特有场域中产生,并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作为地域音乐文化的代表沉淀下来。它不仅是当地劳动人民载物抒情、展现地区文化风貌的平台,也是中国多元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见证。虽然当前的传统音乐文化遭遇了发展瓶颈,但五河小调固有的艺术特色和包容性必将随着传统文化的重构再次绽放魅力。

〔1〕张永芳.论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2〕李传兴.五河民歌的分类与风格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3〕王敬.从过渡交融性看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02).

〔4〕陈继银.五河民歌的民俗文化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

1008-3723(2017)04-032-03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4.032

2017-06-10

蚌埠学院校级课题:皖北地区民歌的区域化特征—以五河民歌与凤阳民歌为例(BBXYHHYH2014B04)

孙辰(1988-),女,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助教,硕士,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J607

:A

猜你喜欢

五河小调石榴
石榴红了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四 季 相 思
祝贺五河创建诗词之乡动员大会
思 夫
石榴
五河小调
五河民歌特色研究
北京市通州区被明确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五河交汇处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