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网络舆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017-03-11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舆论思政政治

张 健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探析网络舆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张 健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化手段的兴起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特别是网络舆论的兴起,促进了教学资源更新和教学方式创新。在这种情形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应该抓住时代契机,以网络舆论为载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校园文化、媒介素养等多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这对于最大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有重要意义,契合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宗旨。文章将重点来探析网络舆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网络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

网络舆论是时代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它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以为大学生思政学习提供丰富新颖的资源和素材,并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渠道;另一方面,负面的网络舆论也有可能瓦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他们将来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高校而言,网络舆论对于思政教学的影响利大于弊。

1 网络舆论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网络舆论是指借助于网络手段而存在的一种特殊舆论形式,其本质是公众对于某些事件形成的一种较为一致化的看法或意见。网络舆论具有舆论的一般属性,它伴随着网络载体而存在,是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舆论的广泛传播,使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力。网络舆论具有广泛性、迅速性、自由性和多元性,网络媒体本身的特质让它可以在网络时代迅速传播,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舆论具有更为广泛的自由空间〔1〕。从内容上来看,网络无处不在的信息让网络舆论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有效促进了各类信息之间的交互和碰撞。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网络舆论可以作为思政教学过程的重要切入点,它不仅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政知识,同时它还能够运用网络化思维来实现教育渠道和平台的创新,更加有效地作用于教学实践,真正实现思政课堂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因此,必须要深入研究网络舆论的内涵及特征,使之更好地辅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2 网络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2.1 海量的信息为大学生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网络舆论拥有着海量的信息,它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案例、教学意见、教学指导等〔2〕。而且很多网络舆论内容,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状况、社会热点事件等新闻信息发表的个人看法和意见,能反映出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因此它们能够帮助思政工作者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思想经验,调整或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2 多元的渠道促进了高校思政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网络舆论一般都是依靠网站、手机、各种交流软件等传播,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也可以借助这些信息化传播工具来迎合学生们的信息获取习惯,从而通过多元的信息渠道来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如有的高校将拍摄的关于思政教育的微电影传到网上和一些交流软件工具里,以供大学生们下载、观看,这种方式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思政教育者还可借助这些多元的信息渠道将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主流观点反馈给学生们,以帮助他们纠正自我思想上的偏差,从而通过自我内省实现思政的自我教育。当然,网络舆论也为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多元的信息渠道来反馈其教学效果,如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思政教育网站、校园网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以匿名沟通的方式来获取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看法或意见,这种调查方法比传统的调查问卷更具实用性和真实性,能客观掌握和评估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3〕。

2.3 开放、自由的平台充分保证了学生学习主体性

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群体的同质性都能充分反映出所有网络群体的主体意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舆论的传播、分享和评论的过程中,大学生们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和一切言论的权威性,他们与所有的参与者在身份上实现了某种平等,从而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因而他们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喜好来合理地发泄不满情绪,这就让大学生们真实地暴露了自我,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给体现了出来〔4〕。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把握这些具体信息,并对它们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来有效调整思政教育工作内容或者方式,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治疗,以实现大学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

3 网络舆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探析

3.1 线上线下共融,深化高校思政网络教学实践

高校应该积极借助于网络舆论的优势,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努力实现线上线下共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学实践。1)积极构建线上网络教学互动平台,打造集教育网站、微信、微博、APP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线上教育系统,师生可以利用这些渠道来获取思想政治学习资源。2)不断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从网络上第一时间内获取新闻资讯、视频图片、网络舆论等,形成特色化的教学素材库,用于辅佐课堂教学主题,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效率。3)积极实现线上线下共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依然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互动依然是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适当地将网络教学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做到线上资源和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学过程不再仅仅拘泥于形式上的先进性,而是真正落实到教学课堂创新中去。

3.2 实现教师培养,构建高素质高效率教学队伍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想从根本上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必须要实现教师培养,构建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学队伍。第一,从思想上引领教师认识到网络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养成运用多媒体进行思政教学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起网络舆论来督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第二,高校应该重点来对思想政治教学队伍进行集中化培训,引导他们学会使用新媒体手段来实现信息的获取,并提升他们的信息整合能力,自觉地将网络舆论转变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第三,组建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来实现学校网站、BBS、贴吧等方面的运营与管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学服务。

3.3 媒介素养教育,全面提升师生网络应对能力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化教学实践中,要想让教学起到相应的效果,就必须要全面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强化网络应对能力。1)在教学课堂上,多从网络舆论中获取正向的教学信息,促进人才培养〔5〕。同时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会他们信息鉴别的能力,从而来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2)高校应该积极举行关于媒介素养的讲座或培训,邀请专业的专家和学者来高校进行师生交流互动,引导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地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写进学生培养目标中,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考核中去,以此来促进网络应对能力的提升。

3.4 校园文化建设,依托网络塑造健康教学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相对较为开放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日常思政课堂教学,同时也涵盖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调教学的全程性和多维性。因此,善于依托于网络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重要意义。1)充分借助于高校现有的网络平台开展多种思政教学活动,比如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载体来进行道德主题教育、爱国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2)广泛地依托于校园社团、学生会等组织来践行网络价值教育,通过真实案例、社会新闻等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意识,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后续的思政学习〔6〕。

3.5 实现舆论管理,建立网络信息长效反馈机制

网络舆论具有多面性,在传播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异化现象,导致原有信息的失真,这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必须要实现舆论管理,建立网络信息长效反馈机制。1)增强校园新闻和信息的透明度,特别是对于校园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校方可以通过网站、官微等方式来进行澄清,从而避免网络舆论的肆意传播而带来的信息失真。2)建立网络信息长效反馈机制,对于校园中出现的负面信息,相关的监督人员应该肩负起责任,学会自觉地来进行这些信息的排查和管理,尽快地化解网络舆论的存在对于大学生产生的冲击。

4 结语

网络化的逐渐推进,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的应对网络舆论的发展,并将之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去,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巧妙地依托于网络舆论,深化高校思政网络教学实践、构建高素质高效率教学队伍、全面提升师生网络应对能力、依托网络塑造健康教学氛围、建立网络信息长效反馈机制,从而来有效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创新。

〔1〕张丰.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

〔2〕张杏.高校网络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北大学,2014.

〔3〕黄军利.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73-76.

〔4〕谢涛.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王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05:64-67.

〔6〕骆郁廷,魏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74-81.

〔7〕郑华.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8〕陈瑞丹.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1008-3723(2017)03-067-02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3.029

2017-03-19

张健(1982-),男,安徽全椒县人,广东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猜你喜欢

舆论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