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过去,我们都丢掉了什么(之二)
——读傅国涌《过去的小学》有感

2017-03-11李吉波

辽宁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校歌图书室校长

◎李吉波

回望过去,我们都丢掉了什么(之二)
——读傅国涌《过去的小学》有感

◎李吉波

一、图书馆的真正价值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民国时期的学校,虽然资金紧张,但大多数的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或图书室,向全体师生开放,并且由学生自己管理。

“学校的图书馆由同学自己管理,每天开放,星期天也开放,一学期内高班同学每人都要轮到三天,在这三天里可真是应接不暇,忙碌非凡,借呀、还呀、找呀、整理呀、校正呀,十万册书,往往要到夜自修钟声响后,才能松一口气。老师大多借《东方杂志》《万有文库》,同学们大多借《小朋友文库》《水浒》《三国》简本等,深的浅的。我什么都爱阅读,尤其是中饭后一段时间总要前去,看看报纸,也看杂志。我校的报刊订得可真多,约有几十种,新知识就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来。”(周大风《我的母校灵山小学》)

“图书室的书都编了号,做了卡片。定了借书的方法,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借书证,一次可以借两本,要按期还书。要爱护图书,不许把书弄脏、弄坏……图书室由学生管理,被指定当管理员的,课间就不能到操场上去玩,要到图书室值班,给借书的同学找书,办借书手续。我挺喜欢当管理员,给同学们服务,自己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跟图书打交道。我知道图书馆,爱上图书馆,就是打这时候开始的。直到长大了,我还有个想法:到图书室做事很快乐。

我和同学们还自己办了个小小图书室,大家把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在一起,也编上号,也做卡片(其实是一张厚纸片)。借书也得填单子,一点都不含糊。还给小小图书室起了个名字‘晨光图书室’。暑假寒假学校的图书室不开放,小小图书室照常借书。放假嘛,大家正好有时间看书。”(范用《我爱穆源》)

书是用来供师生阅读的。看看民国时期的小学图书馆,每天开放,星期天也开放,全天开放,直至“夜自修钟声响后”;“十万册书”,报刊“约有几十种”;图书馆由同学自己管理,“应接不暇”“忙碌非凡”……书,在这里真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校图书馆或图书室,单从藏书量上看,数量似乎非常之多,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均图书册数。但里面到底都是些什么书?有多少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有多少是学生喜欢阅读的图书?有多少是每年新增的图书?现在许多学校的图书室,尤其是许多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其藏书既有建校伊始历年的教师教学参考书,也有上世纪从学生手中搜集的“捐赠图书”,更有为“达标”而“论斤购置”的书店库存,唯独鲜有近些年新发行的优秀图书。至于这些藏书的可读性以及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想而知。

看看我们近些年的学校建设,投资巨大。从外面看,亭台楼阁,优雅大气;从里面看,窗明几净,设施齐全;从管理上看,材料齐全,良好率极高……其实不过是装潢门面,供“上面”和“外人”检查参观罢了。

办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生学习,为了学生发展。如果背离了这个初衷,所有的一切,除了浪费珍贵的资源,浪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一点儿意义也没有。

开放图书馆,图书肯定损耗大一些,甚至会出现丢书、撕书、污损书的现象;每年购置新书和报刊,资金投入肯定也要大一些;图书馆全天开放,工作量可能会大一些,管理上看上去似乎也有点“乱”。但图书有损耗有什么?每年资金投入大一些有什么?管理上有点“乱”又有什么?如果每年损耗几十几百本书,增加几千几万元投入,能够让学生爱上阅读,能够让学生读有所得,这样的损耗和投入都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这可比将所有的书束之高阁,“整齐整洁”要有意义的多。

其实,不惟图书室是这样的,实验室、器材室、各功能教室等等都是这样的。所有的资源都是为了让学生用的,有损耗和投入是正常的,相反,为了所谓的“保护”和“节约”资源而将之“束之高阁”“弃之不用”,那才是最大的浪费。

二、校歌的精髓

校歌犹如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一支好的校歌,不仅承载着办学者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更能激励学生求学上进的心志。

我国自近代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就有创作校歌的传统,从城市小学到乡村小学,大多都有自己的校歌。

教育家王人驹在永嘉永昌小学当校长时,曾撰写了这样一支校歌:

中沙路平坦,上横河浩荡,永昌城堡巍峨,我们的校舍闳壮。我们在这里勤学勤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我们在这里,发荣滋长,作为优秀的公民,共建康乐的乡邦。

这支校歌,直接唱出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

作家汪曾祺也一生都铭记着家乡县立第五小学的校歌:

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男无女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这里既有对学校自然环境的赞美,也有学校男女同校的办学思想,还有“一堂济济”的教育氛围,更有“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的期许。难怪汪曾祺一生都对五小怀有很深的感情,六十六岁回故乡小住,仍不忘去看看自己的母校,并把这支校歌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徙》。

当然,校歌因校而异,并不都是“气势恢宏”。新闻记者、耶鲁大学教授赵浩生幼时就读的河南开封第四小学的校歌就比较简单可爱:

是人都当上学,上学就是学做人。小朋友啊,你看这校宇空敞,园景美丽,唱歌跳舞何等有趣。我先生,我同学,努力,努力,愿我河南省立四小,人人快乐,永享荣誉。(赵浩生《从息县到开封上小学》)

歌是最凝练的思想,也是最通俗的教育。除校歌外,那时的小学,很多活动也都有歌。

早上锻炼有《早操歌》:

清早起,精神好,我们大家学体操。立正,前看齐,一二三四手叉腰;这样向前伸头摇摇,一二三四,四三二一;那样脚跳跳,一二三四五六七;两手去前屈,一二三四,四三二一;左足向左一步踏提左足,右足向右一步踏提右足;吸吸,呼呼,踏足踏。操得我们精神起,研究功课更有趣,快快乐乐乐无极。(赵浩生《从息县到开封上小学》)

放学有《夕歌》: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落日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的功课明白未?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一路上切莫徘徊。落日向西垂,同学们,明天再会!(范用《我爱穆源》有补充)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文化的浸润,是一种环境的熏陶,是一种积年累月的潜移默化。一支好的校歌,既是一所学校的个性宣言,也是维系全体师生的一条精神纽带,更是所有师生共同的精神财富。而将思想教育和常规要求编成歌谣,做中唱,唱中做,不仅轻松有趣,更是卓有成效。可惜,现在的学校早已听不到这样的歌声了。

三、校刊的编辑

出版家范用在穆源小学上五年级时,曾和同学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办过一份叫做《牧园》的墙报,“不仅本年级的同学看,还吸引别的年级的同学也来看”,并且,镇江的十几个小学还联合办了个铅印的小刊物。

在我们那个时候,镇江的十几个小学还联合办了个铅印的小刊物,课本那样大小,专门选登作文。看到自己的作文用铅字印出来,你可以想象,那高兴劲儿有多大!

我长大了编书编杂志,大概就是从编墙报开始有了兴趣。(范用《我爱穆源》)

作文本上能得到老师画上的几个红圈圈,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或评语,是件非常令人值得高兴的事。如果能被选作范文在课堂上进行诵读或讲评,那就更能令人兴奋好长一段时间了。至于“看到自己的作文用铅字印出来”,那高兴劲儿确实无法用语言表达。

人的成长离不开肯定和鼓励,它能激发一个人不断奋进的内动力。作为一个刚刚学习写作的学生,其习作水平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但教育的价值,不是评价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和品尝成功的平台。

民国时期的经济十分落后,学校的经费更是相当的紧张,如此条件下,老师还能指导学生办墙报,学校之间还能联合办起一份铅印的小刊物,实在是难能可贵。

看看我们现在的学校,又有几所学校拥有自己的校刊、校报?有的学校,难得拥有几个热血的“文艺教师”,想创建一份自己的校刊或校报,最终,不是以经费无出处无疾而终,便是因为向学生“乱收费”而“夭折”。老师们都甚为愤慨,难道学校的经费真的就那么紧张,连筹办一份校刊或校报的钱都没有吗?当下,所有大型的基建、设施都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不用学校出一分钱,所有的教师福利和各种考核奖励都已经禁止发放,政府每年下拨的生均千元的办公经费到底都花到哪里去了?

办学应该花钱,尤其应该在教师和学生身上舍得花钱。在教师身上花钱,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了,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就上来了。在学生身上花钱,学生得到鼓励和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了,我们的办学目的就达到了。学校的建设很重要,学校的环境很重要,学校的形象也很重要,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更重要。我们办学始终不要忘了,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应该在哪儿节约,应该在哪儿舍得花钱。

四、学生的课外阅读

金克木,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学者,他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他在《小学校长和国文教员》一文中回忆自己的小学国文老师: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长或短,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60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章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课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我们都听说过,可真正能够读懂并贯彻到底的实在是不多。上面考的“咬文嚼字”,

多读书不仅是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事,而是所有老师都应该做到的事。夏尊先生曾对人说,李叔同先生教图画、音乐课,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还重,这是因为李先生有丰富的知识做背景。他教图画、音乐,可他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好。

学院式的职前教育很重要,但教师的自我学习更重要。回望民国时期的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所谓继续教育,但仍时刻不忘自我学习,而且不仅仅限于所教学科,而是面向各个方向,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也正是这种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使他们拥有了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学养,拥有了既可以教小学,也可以教中学、大学的底气和能力。

多读书,真的很重要!

五、校长的“故事”

刘竺笙,民国时期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校长。刘校长算不上什么名人,只是民国时期许多致力于教育救国的众多小学校长中的普通一员。著名话剧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焦菊隐先生在《终身受益的小学教育》中回忆:

全校的人事,除了教员以外,只有一位校长和几位工友(当时称为“堂役”)。这种人事的简化和机构的经济化,不但是后来国民党学校不能比的,就是在下面教的“费尽心思”,都在围着所谓的“教材”较劲,其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分数”而不是学生。“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这位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教员可谓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

其实,民国时期的国文教员大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自己选编教材,尤其是选编一些时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但问题的关键是,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除了要去除功利心,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最关键的是要多读书。不能博览群书,又何来的编选教材?而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师却恰恰成了一群“教书”却“不读书”的人,这样的一群人又怎么去指导学生阅读?当时也是很突出的。校长刘竺笙一心想把学校办好,教育出好学生来,好使国家走上日本式的富强地位。不管他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有多么幼稚、可笑,但他确是为了他的理想,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个学校上了。他有家庭,但他长年累月都住在学校。很奇怪,这个学校没有办公室!校长的宿舍(一共里外两间屋子)就同时是办公室。一切文件的拟稿和抄写,都是校长亲自动手;会计收支,也是校长亲自登记出纳;购置和修理,由校长做出决定;委托工友去办,校长监工。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度和教法,他心中都有清清楚楚的一本帐;每一位教员的水平、个性、教法,他都清楚;每一堂课,他都轮流到各班去“查堂”,听教员讲课,观察学生学习情况。放学以后,他会找个别教员去谈,指出他的教学缺点,或讨论一些问题。

每堂课前,一打预备铃,学生和教员就要站队,这时,校长早已经在“风雨操场”等候了。有时我们必须等上5分钟。这时,校长就检查学生的衣服和手脸是否整洁。如果学生穿得不够暖或太多,他也对学生讲,回家后要请家人给换替……校长对教员和学生都是十分和蔼的。上课时,他神色很严肃,一到下课,他就混在欢蹦乱跑、又打又闹、吵成一片的小学生中间,和这个说说,和那个笑笑。学生们都喜欢他,和他很亲近。因此,每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家庭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全校几百个学生,他没有一个叫不出名字的,也没有一个说不出家长的姓名和职业的。一到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就站在学校铁栅栏门口,等着列队的学生出来,最小的班次在前,立定在他面前,他一定一个一个地叫着学生的名字,把学生交到来接的家长手里。大班的学生,他也一定看着个个都过了街道,他才进去。一年四季,每星期六天,天天如此……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将这句话换种说法,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个好校长。这样的好校长,并不是活在媒体里,不一定拥有多少的光环,也不一定著作等身。但他一定活在师生们的生活里,活在师生们的记忆里。就像刘竺笙校长一样,若干年后师生们还能念念不忘地讲述校长的“故事”。

说句实在话,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高大上”,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改革”和“特色”,更不需要那么多的“荣誉”和“牌子”。教育更多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细小“琐事”。学校不需要“气派辉煌”,校长也不需要“高高在上”,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个想做教育,能做教育,真心做教育,能做真教育的人。

教育的过程其实很平淡。就像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那么多浪漫,也不需要博人眼球。教育的神圣,就在于坚守,在于能将一件看起来既简单又烦琐的事情做好。语文就是写好字,爱读爱写,会读会写;体育就是爱运动会运动,身体倍棒;美术就是爱写爱画,能画出心中想画……教育的方法很简单,也不需要那么多创新和改革的噱头,除了引导,更多的是陪伴和鼓励。在巴学园里,“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最差的衣服”是一种教育,“散步”“野炊”“试胆量”“温泉旅行”“旱田老师”也是一种教育。

回望过去的小学教育,不是无聊,也不是怀旧,更不是宣泄对当下教育的不满,而是为了从传统教育中汲取营养,对当下教育进行改进,明确未来教育的方向。读读《过去的小学》,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真的能够让我们找回已经丢失好久的教育的“灵魂”。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杨宁)

猜你喜欢

校歌图书室校长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大学最动听“校歌”,你pick哪首?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图书角和图书室的设计欣赏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