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研究

2017-03-11冯旭芳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高职院校

冯旭芳

摘要:高职专业集群建设以区域支柱产业的产业链为依托,通过嵌入产业链而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进而促进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协调创新发展。绍兴地区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而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无法较好地适应和服务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组建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在专业集群的形成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市场的主导机制,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专业集群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绍兴地区;产业集群: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27-05

2015年10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以产业、行业分类为主要依据,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这种调整的目的之一是推动高职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绍兴地区块状经济结构明显,产业集群特色显著,绍兴地区高职院校如何动态调整原有专业结构布局,如何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小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大产业”发展的需要,寻找到集群思想下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自身逻辑。成为绍兴地区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绍兴地区产业集群现状

绍兴文化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块状经济明显。无论是县域范围内甚至超县域的“大块状”,还是以乡镇(村)为区域的“小块状”,都表现出相当高的集聚化趋势。目前,绍兴地区共有产业集群41个,代表性的产业集群有绍兴的轻纺、印染产业集群,诸暨的袜业、珍珠、服装产业集群,上虞的机电、化工、伞业产业集群,嵊州的领带、电声、炊具产业集群,新昌的制药、轴承產业集群和越城区的家私产业集群等。除此之外,绍兴还是建筑产业大市,全市建安产值连续数年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的数据显示,绍兴规模以上工业中,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3 157.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2.5%;纺织产业、机械产业、化工产业、轻工食品产业等四大传统产业总产值5512.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6.8%。从绍兴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十二五”期间绍兴市第一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5.3%下降至2015年的4.5%。第二产业从2010年的56.9%下降至2015年的50.3%,第三产业从2015年的37.8%攀升到2015年的45.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50.3:45.2,产业结构仍处于传统的“二三一”模式,与发达国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仍有一定的差距。在“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下。2015年,绍兴市依托原有产业集群优势。在产业链的调整和延伸环节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集中力量提升一批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绍兴市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在《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绍兴市明确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重构产业新体系”,“十三五”期间,将主攻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文化旅游、高端纺织、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造、现代住建等八大产业,着力打造八大千亿级中高端产业集群,并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二、绍兴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现状及专业集群组建

(一)绍兴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现状

2016年,绍兴地区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所,分别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其高职院校的数量仅次于省会城市杭州和副省会城市宁波。绍兴地区高职院校共有专业71个,专业点数91个,涵盖《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19个专业大类中的11个,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大类1个、专业点数4个,第二产业的专业大类5个、专业点数53个,第三产业的专业大类5个、专业点数34个。三大产业相关专业2015年招生规模结构比为2:54:44。(见表1)。当前,对照绍兴市产业结构布局。绍兴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绍兴市产业集群特色明显,共有产业集群41个,特别是绍兴的纺织产业、黄酒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建筑产业、现代服务产业,产业规模宏大且发展势头良好。然而,绍兴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却没有很好对接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纺织产业仅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相关对接专业。且专业规模较小。无论人才培养数量还是质量均无法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绍兴是4A级著名旅游城市,然而,绍兴地区的高职院校却未开设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相关专业,旅游产业人才供给严重欠缺。

2.校际专业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成本高企、教学资源投入多、实训设备更新快、设备维护要求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各专业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缺乏必要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各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均拘泥于本校、本专业内,尚未形成学校与学校、专业与专业之间教学、课程、师资和实训场地设备的交流共享机制。如绍兴市开设专业点数最多的电子信息大类,各高职院校均有数目不等的专业点数且部分专业重复设置、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竞争,校际间、专业间缺乏沟通、交流和共享机制。即使区域地理位置接近,校企合作单位相同,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也未充分利用专业合作优势做好做强基地建设。这说明,绍兴地区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没有充分利用地区产业集群优势,也没能很好地服务地区产业集群发展。

(二)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组建

针对绍兴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集群发展能力不足和校际专业间的资源共享机制欠缺的问题,需要引导高职院校突破分散、孤立办专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一定的专业簇群发展模式,实现专业集群发展。专业集群概念源自产业集群思想。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并能涵盖某一服务领域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集合。”因此。在专业集群组建过程中需要明确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核心专业的确定:二是群内若干相关专业的选择。在核心专业的确定上,一般选取高职院校中发展成熟、基础良好的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品牌专业作为核心专业。核心专业应拥有雄厚的“双师”结构素质师资队伍、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和教学成果积累,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和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在群内若干相关专业的选择上,可围绕产业集群产业链来构建专业集群专业链。专业集群内的专业原本是分散的、独自为营的,各专业之间呈现一定的独立性和无组织性。专业与专业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聚集与链状衔接关系。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由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高新技术创新的强烈愿望,需要区域高职院校无论在人才培养规格和技术创新研发上都给予产业集群对接和支持。沿着产业集群产业链走向。就形成了为集群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具有特定衔接关系的专业链,形成了专业间的集群模式。这种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选择若干群内相关专业的逻辑起点。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产业的产业链包括汽车研发与设计、汽车制造、汽车销售与服务等,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人才支撑与技术创新对接汽车产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开设的各专业之间可以因循着产业链。组建具有紧密承接关系和衔接性的专业链(见图1),进而确定核心专业、辐射群内相关专业组建专业集群,实现职业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根据以上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组建原则和方式。结合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我们可以尝试组建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集群。(见表2)

三、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策略

高职专业集群不会自发形成,而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相互作用的结果。就目前而言,专业集群形成的相关利益共同体包括政府、市场与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形成和建设既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也需要市场的主导机制,更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只有在政府、市場与高职院校的共同作用下,适应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才能形成和有效运行。

(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

与产业集群的集聚性效应不同,专业集群不会主动集聚。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进行宏观统筹、调控、规划与管理。具体而言。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高职专业集群建设:一是及时做好和发布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信息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信息。如绍兴市政府在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更具竞争优势,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并且在《规划纲要》中确定了各产业的空间布局与结构。二是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企业发展的引导机制,加强对专业设置、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等工作的统筹,支持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注重形成与地区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专业集群。三是建立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有效组织载体,搭建创新发展平台,促进有效合作。四是推动成立服务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建设管理机构,由该机构汇聚、协调、沟通各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资源,促进资源分散且缺乏竞争力的专业间实现统筹化、集约式发展,使专业与专业间存在明显的聚集与链状衔接关系,实现专业集群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和有效组织。

(二)充分遵循市场主导机制

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模式的形成,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更要遵循市场的主导机制。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集群模式的形成一定是市场主导的结果,这是因为:一是产业集群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触动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格局。给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以服务产业集群建设为导向的变革要求,因此,没有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就不会形成专业集群专业链的嵌入和对接。二是在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组建过程中,独立为营的高职院校必须有足够的驱动力参与到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参与到服务产业集群的各产业链发展过程中。这种驱动力不仅有高职教育内在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还来自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为高职院校办学提供资金支持、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资助、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科研机构的建设等。三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也需要一定的驱动力量。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生存的,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无条件地支持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必须紧密嵌入产业集群产业链,为产业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技术服务。因此,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链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力量。

(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作用

有了政府的引导、市场的主导,并不能保证高职专业集群的有效建设。专业集群的有效建设归根到底要充分尊重和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作用。在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办学的主体作用: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转变独自为营办专业的做法,打破校际间、专业间的清晰界限和合作壁垒,以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为目的,加强专业间和校际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高职专业集群。如新兴信息产业是绍兴市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绍兴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绍兴市4所高职院校都设有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可以打破校际间的壁垒,形成以优势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为相关专业的专业集群。其次,高职院校可以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教育集团为主要形式建立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联盟。职业教育集团是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可加强专业与专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集群式、集约化发展。根据绍兴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特点,围绕绍兴市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结合绍兴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际,可重点支持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现代住建、现代服务业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建设高职专业集群,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再次,在高职院校科研方面,改变传统的理论导向的研究,结合产业集群企业的实际技术研发和创新需求,进行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四)建立专业集群建设运行机制

高职专业集群建设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从高职专业集群的运行看,需要制度保障、组织载体和治理模式的支持。首先,明确制度保障。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既需要宏观政策制度的保障,如校企合作制度、专业诊断和评估制度等,也需要微观管理制度的保障,如人才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科技研发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着产业集群建设的具体运作,是对接产业集群的合作规则。其次,构建组织载体。不同的专业之间、不同的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依托一定的组织载体。相关专业集群中的牵头高校可与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共同构建合作平台、研究机构、实训基地、研发团队等方面的组织载体,以此为依托为集群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科研技术服务。如建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内的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和绍兴市工业设计城就是专业集群建设很好的组织载体。再次。建立治理模式。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和专业设置的变动,高职专业集群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保证调整的科学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治理模式,如成立专业集群设置与评估委员会、组织校企年度高峰论坛、成立专业集群建设研究中心等,目的在于通过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商,加强专业集群建设的研究工作,保障专业集群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产业链高职院校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