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性知识获取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的构建

2017-03-11杨海丽王彩霞刘光然马海娇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

杨海丽 王彩霞 刘光然 马海娇

摘要:在研究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的基础上,得出教师实践社区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结论。参考SECI知识转化模型,表征教师在实践社区中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流程,同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下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该社区包含学习模块与实践模块,在实践模块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便于职业院校教师在社区中练习操作技能,提升有关技术技能知识,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获取;SECI知识转化模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48-0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职业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其教学水平及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当前。职业教育倡导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角色,不仅要具备理论研究的能力,更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职教教师能否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融合后是否可以灵活的传授给学生,这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将实践性知识定义为“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学习、运用理论性知识会受到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同时实践性知识也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可称实践性知识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

新手教师往往不能将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往往手足无措,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若想快速成长,就需要获取、内化大量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获取除了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累,还包括其他方式。目前已有学者对职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相关研究。王维提出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措施主要有理论知识的转化、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反思技能性的实践教学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增设实践性知识交流的渠道平台、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师徒制。郭靖认为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策略可分为院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院校方面可采取提供培训活动机会、引入激励机制、引入考核制度的策略,教师自身方面可采取参加培训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记录关键事件,促进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保持与同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互动的策略。李海苹将职教教师分为新手、熟手及专家三个阶段,在新手阶段主要为“三课”并进式、“师徒一体”式;熟手阶段主要为技能竞赛式、工学结合式及进修培训式;专家阶段主要为同侪协作、项目驱动式。王玉苗提出构建实践性知识体系、增设实践性知识开发、交流的渠道与平台。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促进职教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三种途径。李小玲提出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建构路径主要有: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增加教师实践机会、积极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目的性、增设沟通方式,促进实践性知识的转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增设交流的渠道/平台”“保持同行教师的合作交流”“网络学习互动”等方式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群体通过交流互动不仅能挖掘自身潜在的实践性知识,同时也可促进知识的流动。

二、教师实践社区概述

实践社区是指一群有相同的兴趣、专业和/或职业的,有互相学习的欲望,并愿与社区成员分享各种知识、经历及经验的人。因此,教师实践社区可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与渠道,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方式。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可以形象地表征教师如何在实践社区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如图1所示。该模型共有四个阶段,分别为社会化阶段、外在化阶段、组合化阶段以及内在化阶段。社会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以观察、模仿的方式来获取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此时的实践性知识仍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外在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可以借助教育叙事、反思日志、类比、隐喻等方式将自身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行传播。组合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将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组合、分析,结合自身已有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利用实践社区将知识进行更好的传播交流。内在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后运用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隐性知识。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社区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在现有的职前教师社区的基础上。为新手教师设计了网络实践社区。当新手教师面对重大问题时。该社区通过网络工具可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通过研究发现,该网络实践社区由指导教师进行辅导、提供咨询与论坛讨论,具有资源分享、创造社区感、增加情感支持等优点,但存在在线辅导难以持续的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网络由安大略省教育部和安大略省教师联合会共同集资创办,旨在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互联网并将学习到的信息与技术应用与课堂实践中。研究表明,该教育网络的实践社区能为社区成员增长技术知识。将技能整合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但长时间的研修,使得社区的活跃度越来越低,社区中的网络工具比较固化,不能根据使用情况改变其使用的模式。我国首都師范大学以情境学习为基本框架设计并开发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将教师工作场所与专业学习进行联结,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增长,同时聚焦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也是聚焦教师知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创生新途径。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绒从网络课程、网络教研、支持服务三个视角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虚拟学习社区包括以上三个视角及多边网状交流互动四个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对当前教师实践社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实践社区中教师进行分享交流的知识多数为理论知识及显性化了的实践性知识。如教育资源、教学经验等。但对于职校教师中操作类的技术技能知识,却无法在社区中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和练习。操作类的技能性知识是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切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社区是十分必要的。

三、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的构建

(一)设计理念

该实践社区以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师群体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及提升其实践性知识为目的进行设计,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将O2O学习模式应用于教师的研修学习中。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因此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自身具备操作技能、技巧,在研修过程中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技术技能点的练习。将虚拟技术与现实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践社区的非正式学习与研修培训的正式学习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实践性知识的流动,从而在知识流动过程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在线上与线下的O2O学习模式、虚拟练习与现实实践、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三大理念下,进行理论学习及技能训练。由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教师自由组建的实践共同体、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以及资源库构成了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支撑体系。促进教师的“知-行-思-创”行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运用在活动或真实教学情境,在行动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更新、创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形成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可视化后可在社区内与其他教师共享,进而形成共建共享的实践社区。

该实践社区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应用HTML5、JavaScript、Aiax、虚拟现实等技术,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研修教师登录实践社区后进行理论学习、案例观摩等一般操作可直接调用Ajax引擎搜索服务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操作;虚拟实践需在HTML5与3D引擎的支持下进行页面的布局并绘制虚拟场景,以便研修教师进入虚拟情境进行技能练习时可以根据自身专业选择相应场景。

(二)实践社区构成要素

该社区共包含研修教师、专家教师、助学者及技术环境四个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1.研修教师

该社区的主体要素,其余要素均为研修教师服务。在技术环境的支持和专家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研修教师学习社区中的知识与技术后,可独立或与其他研修教师协作共同完成社区中的活动任务,在专家教师与助学者的引导下进行反思。通过“学习一实践一反思”的过程获取实践性知识。

2.专家教师

该社区的主导要素,为研修教师设计活动任务,在宏观上引导教师在社区的学习、实践,并根据研修教师在社区中的研修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研修教师的反思。

3.助学者

该社区的重要要素,分为普通助学者和精准助学者。普通助学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跟进研修教师的研修进度并为研修教师提供及时的研修反馈。精准助学者除具备普通助学者的特点外,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能有效地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研修教师的问题。

4.技术环境

该社区的基础要素,该要素为研修教师线上的学习、交流、协作、技能练习等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功能设计

该职教教师实践社区共分为两大模块:学习模块和实践模块,如图5所示。

学习模块分为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培训。线上学习主要进行的是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和相关资源的下载。理论学习包括学科知识、自我认识、教学法知识等,适合刚α职的新手教师进行课堂的自我诊断与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技术学习指的是学习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相关技术。实践性知识的特点之一是缄默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因如此,学习有关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将自身的知识进行可视化不仅有利于教师梳理其知识结构、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对于教师之间传递知识都将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笔者将实践性知识可视化分为文字可视化、图形可视化、视像可视化三种方式。其中文字可视化主要有反思日志、教育叙事等文字表达的方式;图形可视化主要有思维导图、鱼骨图、概念图、知识地图等图形化的表达方式:视像可视化主要是微课、DST(Digital Story telling)、知识动画等视频类的表达方式。该实践社区中的资源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技术知识讲解的文档、视像资料,可视化工具的安装包、可视化工具使用的教学案例视频等。线下学习主要是与教育相关部门合作。进行教师培训与教师研修,内容为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

实践模块中。主要进行的是实践操作。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之间的显著区别。

在“案例观摩”部分,教师可以观看课例视频,学习其他教师在实训课中是如何进行操作技能的讲授;浏览教师在参加竞赛或指导竞赛时的视频,学习教师在竞赛中如何指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路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观摩实践性知识可视化流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可学习到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流程,同时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知识可视化结果也可获取相应的实践性知识。研修教师进行案例观摩时学习其他教师在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表现出的教育机智,在专家教师及助学者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生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将其运用在实际教育情境时生成一个创新案例,可供其他研修教师进行观摩。形成良性循环,如图6所示。

“活动专区”子模块是研修教师将内化于心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虚拟实践、活动任务等形式实际运用并外显出来,分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在线上活动中,教师可自行组建线上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协作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并进行协作交流。虚拟实践是根据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特点量身定制的功能,研修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虚拟场景,进行动作技能的操作练习。在线下活动中,教师也可组建线下实践共同体,参加或指导比赛,在此期间研修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体悟等方式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协作交流对已吸收的知识进行深化总结。

在“成果展示”子模块中,教师可以上传自己取得的相关荣誉证明或利用可视化技术对比自身参与平台学习前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变化,以激发自身和其他教师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获取实践性知识的各种途径都应被教师合理地充分利用。经研究分析,实践社区可以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对职业院校教师而言。操作类的技能性知识也是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应通过梳理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获取的方法与途径,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实践社区。该社区应将虚拟与现实两种环境相结合,为职业教师提供练习技能的方法,同时也为技术技能性的实践性知识提供获取与分享的途径。该社区的学习活动方式均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融入已有的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以期教师通过参与该社区的学习活动,能够获取并提升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付安莉)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
在虚拟现实中体验上课 Experiencing a class in VR
移动VR正照进现实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培训新势力从人工智能到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LG 360 VR眼镜
Facebook组建虚拟现实社交团队
View Master虚拟现实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