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定位及其展开

2017-03-10张国宏左雪松

理论探讨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新理念

张国宏,左雪松

(1.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杭州 310053;2.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浙江 温州 325300)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定位及其展开

张国宏1,左雪松2

(1.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杭州 310053;2.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浙江 温州 325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这一重大问题做出艰辛探索,逐渐形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并不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三者的简单拼凑和随意相加,而是遵循一定科学摆列与有序安排的逻辑组合体,有着严密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关联,以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逻辑思维着眼于治国理政的功能定位与结构优化,构成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密与层次分明的整体性理论范式,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典范。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治国理政新的时代实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统揽国际国内大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第一次提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又首次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提法,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概念命题可谓呼之欲出。这一命题的整体性出场旨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何种方式来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让何种思想现身历史,成为在场的时代精神,这是出场学问题”[1]。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下简称“三新”)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高度凝练和系统概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既显示了我们党最高领袖高超的政治智慧、卓越的领导能力与深厚的为民情怀,也彰显了治国理政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逻辑思维。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总体逻辑定位

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三新”作为治国理政的新思考、新谋划与新部署,具有其自身的逻辑蕴含,体现在贯穿一条逻辑主线、树立两大逻辑思维、建构三维逻辑结构与厘清四重逻辑命题上。

(一)贯穿一条逻辑主线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从发展脉络看,“三新”理论集成属于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集中回答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治国理政面临的新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从理论前提看,“三新”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和流的关系。一方面,“三新”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树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典范。例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三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时代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在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提升和飞跃。第二,从现实依据看,“三新”正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产生出来的,是从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产生的“中国问题”尤其是时代性课题的解答中产生出来的。第三,从历史底蕴看,“三新”高度注重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理解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根基,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脉络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借鉴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第四,从文化支撑看,“三新”突出强调立足于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吸纳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合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第五,从实践源泉看,“三新”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不断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新理论,是从总结中国新的实践经验中提炼提升出来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实践在续写中开创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第六,从思想主线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三新”的魂和纲,是“三新”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从本质上看,“三新”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成功结合的当代典范。

(二)树立两大逻辑思维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3]理论思维在本质上是逻辑思维,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思维也就从哪里开端。“三新”的“新”从何来?是在新目标指导下解决新问题与在解决新问题进程中实现新目标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治国理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方法途径。这种“倒推”和“顺推”的逻辑关联,体现治国理政理想追求与务实精神的完美组合。第一,目标导向。伟大目标产生强大动力,目标导向是反向倒推的逻辑思维,是从目标倒推时间起点、节点与终点以及实现的方式方法。“三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牵引,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时间表与路线图。第二,问题导向。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邓小平曾预言,“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4]。相对于“未发展起来时期”而言,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总体上正迈入“发展起来时期”。习近平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5]401-402习近平所思考的,总体上是我国进入“发展起来时期”,由大国成为强国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三新”的出场正是由解决国内外问题的需要倒逼产生,是问题中孕育思路,思路中蕴含思想。

(三)构建三维逻辑结构

“三新”命题的提出不是概念话语的标新立异,而是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治国理政主旨、主题与主项的内在集成。第一,理念是先导。理念即理性观念或理想信念,是主体理性化的思维活动与理想化的心理诉求,是治国理政最普遍、最持久的观念或信仰,关乎执政党的根本禀承与政治操守。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也是基于新阶段当代中国国情的问题导向而提出的实践新理念。从“理”的角度看,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道理”与“真理”表述,反映出执政认知的逻辑理路。从“念”的角度看,是执政党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的主观状态,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第二,思想是统领。理念既是理性观念,也是思想观念。治国理政思想是执政主体的理论观点及观念体系,形成概括性、包容性与体系性的命题架构来表达与细化执政理念。在实践新理念基础上的概括、深化和系统化,从而提升为治国理政的新思想。第三,战略是保障。任何理念与思想必须转化一定的战略行动才具有治国理政的现实意义。新理念的引领、新思想的统领又必须转化为新战略方能得以贯彻实施。如果说从理念到思想是由点到面的转变,那么从思想到战略就是由想到做的转向。战略正是理念思想的基本依托与具体落实,是从目标塑造、路线规划、节点安排与举措推出等方面将理念思想落地生根。

(四)厘清四重逻辑命题

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6]“三新”整体性出场着眼于时间上的长远考虑、空间上的全局谋划与结构上的整体布局。当前,学界存在把“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同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或是将其等同于“五大发展理念+新常态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显然,这是一种逻辑认识误区,“三新”是理性简约,不是理论简单。第一,不能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简单等同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7],将二者一并提及。“系列重要讲话”有继承与创新双重内涵,是“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而“三新”顾名思义是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二者是“纲举”与“目张”的逻辑关系。从中宣部重编的2016年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可以看出,治国理政内容丰富深刻,呈现多维度发展的特点,“三新”作为系列讲话的理论框架,统摄讲话的精神实质,有助于改变以往学习讲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第二,不能把治国理政新理念简单等同于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主体是全社会,是围绕“发展”主题而深化,以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而治国理政的主体是执政党,是围绕“执政”主题而展开,不仅涉及发展理念,还应包括执政的价值理念与责任理念。第三,不能把治国理政新思想简单等同于新常态思想。新常态专指经济新常态,针对其概念盲目扩大甚至泛化泛滥现象,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8]。”当前治国理政不仅涉及经济新常态,还面临政治新生态、文化新样态与社会新动态的挑战。治国理政新思想应是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所呈现的一系列创新理论为支撑的新思想。第四,不能把治国理政新战略简单等同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范畴上讲,“全面”是最完备最广泛的概念;从逻辑上看,全面之前有“四个”这样的确数,全面变得不再周延,多少个“全面”都不全面。其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全面战略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与主攻方向。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逻辑定位

治国理政理念是执政党对“为了谁治国理政,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与状态治国理政”这一主旨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涉及根本立场、基本态度与发展取向的综合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牢固树立和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勇于担当的责任理念与五大发展的科学理念。

(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9]为谁治国理政是执政党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人民当家做主的国体决定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至上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立足点、出发点与落脚点,把民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执政的基本尺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忘为民初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信念与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既有为民的顶层设计,又有惠民的落地生根,把为民理念转化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行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着眼于人民福祉,浸染中国梦价值追求的政治底色,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灵魂,彰显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真挚情怀,这种为民理念既立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又秉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宗旨与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5]367“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信念,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确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确保不失其根、不忘其本。

(二)敢于担当的责任理念

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邓小平说过:“执了政,党的责任就加重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就加重了,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加重了。”[10]2014年2月,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5]101习近平将担当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豪气强调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为全党树立了担当标杆,系列讲话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真实写照。第一,担当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习近平强调治国理政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记者见面会上就郑重提出了对民族、人民与党的三大责任。第二,担当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牵引,担当也就失去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15第三,担当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当下改革效应从普惠受益转向利益博弈,冲破思想障碍与利益藩篱既需要政治智慧也需要政治勇气,需要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习近平指出,“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5]101。

(三)五大发展的科学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指针,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如果说为民与担当体现治国理政理念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演绎,那么五大发展理念来源于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归纳。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新归纳与新概括,是发展观念与发展体系的新升级。第一,理论归纳。五大发展理念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极为丰富的思想浓缩为五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创新是灵魂,协调是格局,绿色是旗帜,开放是活力,共享是依归。第二,目标归纳。五大发展理念通过五轮驱动全方位塑造中国梦在当下阶段的整体性目标,即全面小康的中国是创新的中国、协调的中国、绿色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与共享的中国,治国理政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与推进共享。第三,方法归纳。五大发展理念最初被提及的概念是“完善发展理念”,是发轫于科学发展观体系之中,是科学发展观的升级版,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核心价值、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凝练提升为五组内涵明确的具体理念,既崇尚理性发展的思路,又把抽象发展观点具体化。例如,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统筹兼顾的关键是协调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绿色,以人为本的彰显是共享。第四,问题归纳。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1]五大发展理念孕育于治国理政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之中,创新着力解决动力问题,协调着力解决均衡问题,绿色着力解决和谐问题,开放着力解决联动问题,共享着力解决公平问题。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逻辑定位

如果说新理念是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那么新思想就是治国理政的命题展开和思想统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系统地阐发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主题、发展目标、实践范畴、多维形态、总体布局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与胜利的旗帜,也是治国理政的思想主线和根本指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主题,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思想主张与理论主题。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就旗帜鲜明地“亮旗”,强调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在新进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幕式上,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22针对近年来国内外舆论对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以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曲解,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5]22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5]23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可以囊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主题下,都是以这一大主题为统领的。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做出重大决策和建议,也正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大主题出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发展目标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命题聚焦于制度现代化与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制度现代化。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治国理政是制度体系的机制安排与内在运作,是制度化的行动范式,制度现代化为治国理政建构起优质的支撑架构,是提升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凸显制度的深远价值。习近平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5]104-105第二,治理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既是衡量执政党治国理政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政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无论制度多么完好,最终都要体现在治理能力上,必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效能。没有好的制度,国家难以实现善治;如果没有治理能力建设,再好的制度、再好的国家治理体系,都只是一纸空文。治国理政是一项综合系统工作,治理现代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制度现代化的绩效,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治国理政的合力。

(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组实践范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国防内政外交与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基本范畴。第一,改革发展稳定。一是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是优化发展,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应以包容持续高效的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三是强化稳定。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第二,国防内政外交。一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继续主张“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与“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三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第三,治党治国治军。一是抓住全面从严治党这根主线,以作风建设为切入建构“全、严、治”三位一体管党治党的大格局;二是树立主事尊法、做事信法、遇事找法、决事用法、办事依法与行事守法的法治思维方式,破解“党大还是法大”的伪命题与“权大还是法大”的真命题;三是积极贯彻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的军事战略方针,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培养一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革命军人,建构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战略格局。

(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形态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铿锵有力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2]“四个自信”联袂出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宣言与政治底气,同时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出场的多维形态面貌。一方面“四个自信”联袂出场表明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风貌以及采取什么保障来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基本实践形态的当代到场,表明道路需要实践来开拓、理论需要实践来丰富、制度需要实践来完善、文化需要实践来标识,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与精神支柱等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共同铸就了治国理政高举的伟大旗帜。另一方面,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三个自信”到“七一”讲话提出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谱系。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撑与心理基石,构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基因,也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文化自信的提出与塑造,表明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与文化认同的厚度上,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文魅力,标志治国理政有了更明确的文化建构与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只有进一步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治国理政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

(五)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治国理政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全面丰富和拓展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内涵。第一,经济建设新思想。习近平把适应、把握与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的大逻辑,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全面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政治建设新思想。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视为中国民主政治两大基本形式,民主制度安排既有选举民主的普遍样式与共性特征,又有协商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第三,文化建设新思想。习近平连续主持中央政治局第12次13次集体学习,集中讨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命题。他强调,体现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是文化软实力,事关民族精气神,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与建设重点是核心价值观,最深厚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四,社会建设新思想。一是“法治加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二是“管理转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三是“民生连着民心”,他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努力改善民生并凝聚起民心与共识。第五,生态建设新思想。习近平生态思想是以美丽中国的生态梦为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论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场为基石、以民族传统的生态观为基因、以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生态链为基点,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战略的逻辑定位

如果说新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思想统领和根本指针,那么新战略就是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和实践保障。习近平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3]治国理政战略是指执政党在对执政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从全局出发制定较长时间内动员民众所要达到的发展蓝图及实现途径,主要涉及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与战略举措的系统谋划。

(一)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战略目标是治国理政方略的首要环节与决策向导,是激发民众为之奋斗的目标指引,集中体现政治领袖高瞻远瞩与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习近平治国理政对涉及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顶层谋划,逐渐确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战略目标。目前,学界较多的是就中国梦谈中国梦,囿于对其主要内涵、实现途径、多层结构、出场意义进行多维阐释,较少把治国理政目标与民族复兴目标统一起来探讨中国梦的深远意义与战略指向。其战略目标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出核心要义。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首次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5]2第二阶段,提出“中国梦”范畴。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指出:“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36第三阶段,揭示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25分钟的讲话有9次提及“中国梦”,并阐述了“中国梦”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5]39-40。

(二)战略步骤——“两个一百年”目标分步实施

战略步骤是为达到战略目标而采取有计划的行动次序。中国梦战略目标分为两步走,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一步为后一步创造条件与奠定基础。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以往在涉及治国理政的学术话语中,一些学者对于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没有严格区分,存在将二者混同的现象,主要在于官方文件时常将二者一并提起,而且后者中又存在“目标”字眼,从而有些学者就将其视为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其实不然,从战略学讲,二者一并提及是突出目标与步骤的承接,总目标是多层次阶段性的目标体系,作为阶段性目标是总目标的步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战略目标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同时,中国梦战略目标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子目标所组成的目标群,每一子目标也是按时间逻辑来规划其战略步骤。例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分“三步走”建设创新型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习近平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步实施的战略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以及胡锦涛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延伸与拓展。

(三)战略重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事关全局性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板块或薄弱环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与总路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四大战略重点。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治国理政的一般布局,不能“矮化”其战略地位。作为“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是站在实现中国梦战略目标高度的综观总揽与驾驭全局,是治国理政的总框架与总纲领。如果用“建房”来比喻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柱”,而不是“砌墙”。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治国理政的全部战略,不能“泛化”其战略取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全面”战略整体中的“四个”重点战略,通过四个重点战略“方面”策动治国理政整体战略的“全面”,既突出总体战略谋划,又强调牵住战略的“牛鼻子”。

(四)战略举措——一系列战略措施

战略举措也称战略手段,是战略目标实施的重要抓手与行动保障。习近平治国理政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谋划具有全局性的战略举措。第一,经济发展战略举措。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习近平提出对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对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重大发展战略。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优先战略并摆在全局核心位置。“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承接古今、连接中外的战略构想,既体现包容互鉴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构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衔接,着力打造全球命运共同体。第二,政治发展战略举措。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习近平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通过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与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新《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第三,文化发展战略举措。习近平强调民族复兴要实现从经济强国到文化强国的华丽转身,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牢牢掌握其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第四,社会发展战略举措。习近平强调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针对当前网络社会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新空间,网络生存已成为信息社会的新特点,习近平积极谋划网络强国战略部署,强调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亲自担任中央网信领导小组组长,并提出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网络强国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第36次集体学习时,用“六个加快”为推动网络强国建设指明方向。第五,生态发展战略举措。2015年4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综上所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整体性出场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新设计与通篇谋划,是立意深远、内涵深邃与逻辑严密的理论组合体,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与新局面。

[1] 任平.走向差异之途的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J].社会科学战线,2011,(5):7-1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4] 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2.

[7]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6-10-28(1).

[8]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2).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10]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

[1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

[1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13]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

[14]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2).

〔责任编辑:刘建明〕

D610

:A

:1000-8594(2017)04-0011-07

2017-02-28

201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专项课题“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特质研究”(16MYZX13YB)阶段性成果

张国宏(1968—),男,安徽舒城人,人文学院院长,社科部主任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左雪松(1981—),男,安徽安庆人,副主任,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新理念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新理念下再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