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地区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研究

2017-03-10张翼

青年时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媒介素养

张翼

摘 要:本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考察在校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并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包括媒介接触、媒介认知、媒介批判、利用媒介资源等各面的能力进行描述与分析。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接触;公民意识

一、序言

(一)关于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研究兴起于20世紀3、40年代,对其的理解经过了预防、面对、受众意义制造等阶段而逐步完善。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有不同说法,概括而言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二)关于微博

2010年,以“草根、便捷、个性和全新交互体验”为标志的微博在我国蓬勃发展,被业界称为“微博元年”,随后微博成为我国近一半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而在青年大学生中,微博的使用率较高,因此将微博研究的作为切入点,管窥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计发放问卷200份,除去无微博和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1%。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为:性别构成为男性37.6%,女性62.4%;年级构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博士生分别占25.5%、33.3%、23.4%、7%、7.8%、2.8%;专业构成理工科、文科(非新闻传媒类)、新闻传媒类分别占62.4%、32.6%、5%;生源地构成农村、城市分别占55.3%、44.7%。

二、问卷分析

(一)微博的媒介接触行为

这一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接触时间和卷入程度。在“平时登陆微博的频率”方面,“约每天一次”选项最多,占26.2%;其次是“每周2~5次”和“每月3~4次”,均分别占24.1%;“每天2~5次”占19.1%;“每天5次以上”选项最少,占6.4%。在“你能接受不接触微博的期限”方面,“一个月以上两个月以下”选项最多,占46%;其次是“一周”,占39.7%;“一天”占10.6%;“两个月以上”和“一天也不行”选项较少,分别占2.1%和1.6%。

在使用微博的动机上,问卷从微博关注对象和动机自述进行考察。在“微博使用中,你最关注哪些人的更新”(不定项)中,“认识的朋友”选项最多,占33.4%;其次是“社会知名人士”,占30.6%;最少的是“政府官员”,占5.2%;“官方组织”、“资讯分享微博主”、“商业机构”居于中间。在“你使用微博主要是为了”(不定项)中,选项最多的是“了解感兴趣的咨询以放松娱乐”,占36%;其次是“了解热点新闻”,占30.6%;“关注名人动态”与“与好友保持联系”分别占18.7%、14.7%。在“你的微博更新内容大多为”中,选项最多的是“发表感想、观点、态度”,占26.5%;其次是“转载咨询”及“只浏览,不更新”,均分别占23.7%;“诉说身边琐事”占20.5%。“与他人聊天、交流”和“其他”选项较少,分别占2.3%和3.3%。

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对微博使用度较高;主要将微博作为了解熟人信息、社会动态、获取资讯以娱乐的工具,发挥是其环境监测和娱乐功能;在使用方式上,更多是观感表达和咨询转发。

(二)微博的媒介认知与批判

这一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对于微博功能、微博信息、微博传播道德等方面的了解,以及认知与批判能力,主要包含信息真实度、不良信息影响等。在“你是否了解官方微博的信息采编制作过程”中,选项最多的是“不太了解”,占66.7%;其次是“完全不了解”,占20.5%;“非常了解”和“了解基本环节”选项较少,分别占1.4%、11.4%。

在“你认为微博对你有哪方面的帮助”(不定项)中,选项最多的是“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占39%;其次是“扩宽知识面”,占35.8%;“促进人际交流”占14.4%。比较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方式、动机和对微博功能的认识,可发现:第一,在关注社会动态上两者基本一致,说明大学生确实能从微博的使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监控环境变化;第二,虽然大多数学生最关注的是朋友的微博状态更新,但在使用目的和微博功能中都将其排在末尾,体现出使用和认知的分裂。这种对微博人际交往功能的忽略,可能与大学生对潜意识中对自我的期望有关。

在“微博中的不良信息对你的影响程度”中,选项最多的是“从来不接触、没有影响”,占59.7%;其次是“有接触、但没有影响”,占25.5%;“有接触、但影响不大”占14.8%;“影响很大”选项为零。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的自述中,微博中的不良信息对自身影响不大。但这并不说明实际情况中也如此,这很可能从侧面印证了“第三人效果”。而“从来不接触、没有影响”这一绝对化选项的居高,可能反映了大学生在微博的使用中缺乏自我反思,以及对于不良信息的有意识规避。

在“冲突事件中,你觉得微博信息的好恶态度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你的判断”中,选项最多的是“通过传统媒体渠道收集信息并求证,影响不大”,占44.6%;其次是“通过他人而非微博了解信息,影响不大”,占16.3%。数据反映,大多数学生选择其他途径了解,微博信息态度影响不大。但态度变化的测量较困难,学生自述态度变化的可信度有限。但此题可反映出两方面问题:一是在大学生心中,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然高于微博信息,二是可看出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传统媒体”、“他人信息”与“微博信息”之间的关联。

“你在接受微博信息时,会有意识地辨析其真实性”中,选项最多的是“会,但不会深究”,占82.9%;其次是“基本都会怀疑并求证”与“很少会,认为基本上都是真实客观的”,分别占12.7%、4.3%。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微博信息真实度有清醒的认识,但并不一定会主动求证。这可能因信息的重要性、接近性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考察对微博信息的批判认知:在“你对微博中‘人肉搜索的态度”方面,选项最多的是“中立,虽然方式不好,但能主持公道”,占55.3%;其次是“反对,侵犯隐私的群众暴力”,占34%;“支持,声张正义的一种方式”和“其他”分别占7.2%、3.5%。可见大学生对于微博乃至网络媒介中潜藏的暴力有一定的意识和警惕,但相比程序正义,大多数人更看重最后的结果,而对人肉搜需支持的程度可能随“人肉”对象、原因的不同而不同。

在考察大学生对于微博信息与传统信息的认识时,设置了以下两个题目:在“下列对于微博的描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不定项),选项最多的是“微博比传统媒体有更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占29.7%;其次是“流言谣言在微博上的传播难以辨别和控制”,占21.8%;“微博的出现造成了草根传播与公民記者的兴起,对传统新闻业造成了冲击”,占17.6%;“微博只是一种新型传播技术,并不能真正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和“微博会带来舆论暴力”分别占11.5%、10.6%;“传统媒体比微博更具客观性”选项最少,占8.5%。在“较之传统媒体信息,你对微博信息的看法”中,选项最多的是“虽然会浏览,但还是觉得不如传统媒体”,占37.6%;其次是“看过算数,不当回事”和 “跟传统媒体信息差别不大”,分别占28.4%、25.5%;“优于传统媒体”选项最少,占5%。综合之前一题,可看出:第一,大部分大学生虽然并不认为传统媒体比微博更具客观性,但仍然相信传统媒体具有更高的公信力。这可能源于长期以来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固定印象,也有可能与微博个人化的传播特征有关。第二,大多数学生肯定微博宽松的言论环境和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但对于微博中的信息真实度与舆论理性持保留态度。大部分学生并不认为传统媒体比微博信息更客观,这可能跟大学生意识到媒体背后的意识形态支配有关。

(三)微博的运用能力及公民意识的培养

这一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对于微博的使用技巧、利用微博信息资源的能力和微博使用中公民意识的增长程度。在“你的微博使用技能如何”中,选项最多的是“只会使用微博的基本功能”,占72.3%;其次是“能有意识运用微博发布并搜集可从中获益的信息”和“会使用微博的拓展功能,分别占14.2%、13.5%;”“参与策划微博中的媒介事件”选项为零。大多数大学生常用的是微博发布、转发、评论功能,在有意识的信息资源利用能力上还有待提升。

信息收集、接受的主动性是判断运用信息资源能力的重要考量标准。在“微博使用中,你是否会主动选择感兴趣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方面,选项最多的是“会留意相关信息”,占54.6%;其次是“会主动查询”,占28.4%;“不清楚如何获取相关信息”和“不会关注”分别占9.2%、8%。说明很多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时都是被动接受信息,但会在被动接受的信息中进行选择性关注。

在“你能否快速、有效地在微博中获取目标信息”方面,选项最多的是“有时可以,偶尔分心”,占59.6%;其次是“可以,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占22.7%; “不可以,常常忘了自己要干什么”和“不知道”分别占13.5%和4.2%。寻找信息时的专注度也是运用微博乃至网络媒介的一个指标。由数据可看出,大学生大部分在收集信息时存在着被干扰的情况,与研究预设大致相符。

在微博使用中是否有自我保护意识方面,问卷从自述与描述进行考察:在“微博使用中是否有意识保护自己的肖像权和隐私权”,选项最多的是“会”,占56.7%;“有时会”和“不会”分别占28.4%、14.9%;在“是否经常在微博中透露关键信息”中,选项最多的是“偶尔”,占50.4%;“经常”和“从未”分别占6.4%、43.3%。

从以上两题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在微博使用中有隐私、肖像保护的意识,但在实际使用中呈现出的在意程度低于该意识。

在公民意识的提升方面,问卷设计了两个实例、三个问题进行考察:“在‘药家鑫、‘郭美美等事件中,作为微博用户你都做了什么”中,选项最多的是“纯粹旁观,没有更新微博”;其次是“转发事件相关进展但保留看法”;“编发个人意见的微博”和“投入事件调查,发表自己的结果和看法”分别占11.3%、5.7%;“不知道”占12%;“在‘80后女孩问政青岛植树事件中,作为微博用户你都做了什么”中,选项最多的是“纯粹旁观,没有更新微博”;其次是“转达事件相关进展但保留看法”,占24.5%;“编发个人意见微博”和“投入事件调查,发表自己的结果和看法”分别占16.3%、4%。“‘80后女孩问政青岛植树事件对你有无影响”中,选项最多的是“影响不大,虽然公民意识可嘉,但方法麻烦不愿尝试”,占42.9%;其次是“无影响,看过就过”和“没想过”,占26.5%、22.4%;“有,以后准备尝试这种质询方式”,占8.2%。

从以上三题可见,对一些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件,大学生大多数持围观态度,很少有个人意见,主动进行事件调查的更少。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只停留在看和想,行动很少。

三、总结

从微博的媒介接触行为上,大学生经常使用微博,但卷入程度不深。微博的使用主要是作为环境监测、休闲娱乐的工具,注重自我表达与资讯传播;对微博的媒介认知和批判能力上,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微博信息的客观性、真实度以及舆论暴力有一定的意识,也保持着一定的警惕,能够初步认识到信息背后的建构因素;另一方面,对于微博这一媒介平台的性质、对微博传播与人际传播、传统媒体传播间的关系都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只能够在简单、浅层事件中分开媒介与现实,对微博乃至网络媒介的影响力还认识不够。另外,在问卷中,大学生多次体现出微博使用自述与微博使用行为的分裂,这既可能与大学生这一高知群体对自身潜在期望有关,也体现出大学生缺乏对自身使用微博行为的反思;在微博的运用能力及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大多数学生运用微博的技巧停留在基本阶段,在运用微博收集信息资源的技能和意识上,往往是在被动的浏览中进行选择性关注,对于微博所能带来的资讯收益意识不多,会轻微收到网络中驳杂信息的干扰。大部分学生有初步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但很少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媒介素养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对话·素材·练习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