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德性思想研究述评

2017-03-09张亚文吕雯瑜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德性荀子

张亚文,吕雯瑜

(吉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荀子德性思想研究述评

张亚文,吕雯瑜

(吉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考察荀子德性思想,无论是对于当代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还是当代德性实践,都具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学界,对荀子德性思想理论基础的研究多是从人性论这一维度给予阐发;对荀子德性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多是从德性的项目、德性的价值、德性的境界以及德性的教化和修养等诸多方面探讨。在当代伦理学视域下对荀子德性思想的探讨,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研究都还不够深入。

荀子;德性思想;述评

德性是中西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话语,尤其是在中国,德性是传统社会的伦理和政治生活的重要规范方式。但当代社会生活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法制化和规则化,德性传统日渐式微,德性作为价值目标和治理方式正逐步走向衰落。因此,如何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寻求德性传统的新路径,建构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伦理体系,成为了当代伦理学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荀子德性思想的探究正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回应。

荀子伦理思想虽然是传统儒家伦理的一个重镇,但荀子与孔孟开创的儒家传统又有着较大差异。也正因为如此,荀子的伦理思想并没有成为儒家的主流传统。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实践上,荀子的思想在儒家内部都存在较大争议,甚至被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然而,正因为荀子与正统儒家的差异,使得其伦理思想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其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的关于德性的主张更加合乎道德发展规律,其对道德规则和外部制度规范力量的强调,对外部制度与德性养成之间关系的阐释,与当代社会的规则化趋势和制度化趋势遥相呼应。因此,对荀子德性思想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荀子德性思想的代表性研究

学者王楷是荀子德性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积善成德:荀子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进路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对荀子的德性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文章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作为依据,对荀子德性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他还在2011年出版发行了《天然与修为——荀子道德哲学的精神》这部研究荀子思想的重要著作。《天然与修为——荀子道德哲学的精神》立足道德哲学的基点从事荀学研究,取径于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的理论进路,尝试对荀子的伦理思想做一种传统儒家修身哲学意义上的解读和阐释。该著作从对荀子的道德论证展开,论述了群居和守一之道、成人之道等具体内容,到“以心治性”的道德基础建立,到“以义为上”的道德德性论,再到“学为圣人”的理智德性论和“君子明乐”的道德情感论,最后提出了荀子的修养论——养心与养德理论。

陈光年对荀子德性思想的研究也有很多文献资料。《国内近30年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综述》是他在2012年学术交流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指出:荀子由天人相分而致心性二分,二者不仅是相分,“性”甚至是心治的对象,其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后天的道德积靡养情化性。无论是化解道德世界的冲突,还是解决德得相通的悖论,荀子始终在道德的实践中探讨与追溯:确证人之为人的善向,更没有回避性中的恶向;确证“性”中无德,更没有回避人之好德的旨趣;确证知性的经验意义,更没有回避知性的价值理念。[1]还提出: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孟儒家的道义论传统,在道德与自然的冲突中不仅重义,还与黑格尔一样坚持义务的至上性,而且由于天、性、心的自然性,也把对幸福和欲利的追求作为其善恶因果律的应有之义,把化解道德世界冲突、德得悖论的困境寓于伪的道德实践中,并在知识的学习中成就道德理想而培养理想人格。对荀子的研究更系统透彻的是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知识与德性——荀子“知性”道德哲学研究》,本书研究荀子的知性伦理思想,以德性论为研究视角,以知识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为研究视阈,其涵概了化性起伪的德性践履、复返其初的教化理路、修身自名的实践方式、群居和一的德治目标,凸显以分为逻辑经脉而通过知性的外向思维实现德性的自我沉淀、自我解蔽、自我迁化。[2]1

二、关于荀子德性思想理论基础的研究

对于荀子德性思想理论基础的探讨,国内学界普遍从其人性论这一维度给予阐发,即认为荀子的德性思想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如学者王楷在《以心治性:荀子道德基础之建立》一文中强调指出,在早期儒家对人性的讨论中,“性”有新旧二义,即:“生之谓性”与“人之所以为人者”。荀子取其“生之谓性”义而言“性恶”,但作为“人之所以为人者”的人之本质并不在于其所谓“性恶”之“性”,而在于后天修养而成的“德性”。于是,荀子德性论道德基础的建立也就归结为德性的养成何以可能的问题。德性出于后天的养成,但人必须具有天赋的获得德性的能力,德性的成就方成为可能。在荀子这里,成就德性的内在根据落实为“心”,即理性及意志主义的力量。从而,德性的养成就落实为“以心治性”、“以道制欲”,亦即寻求感性生命之理性化。[3]

目前国外学界对此问题的研讨,学者们也是普遍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其德性思想的基础。如美国学者David B.Wong在文章《荀子的道德动机观》中认为:荀子认为人性中没有可以被称作美的东西,他将人性定义为天生的,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但荀子一直持有人性可塑的观点,认为德性是后天获取的。

三、关于荀子德性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荀子德性的项目、德性的价值、德性的境界以及德性的教化和修养等诸多方面。

(一)关于德性的项目,学者王楷在《天然与修为——荀子道德哲学的精神》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在孔子之后,儒家的德目表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仁、义、礼、智、圣等德目又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荀子并没有在“仁、义、礼、智、圣”之外另开一系。并以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二分的方法论为参照,认为在荀子的理论中,仁、义、礼、乐等德性近乎所谓道德德性,智、圣、学等德性近乎所谓理智德性,这显然是作为两种不同类的德性。

(二)关于德性的价值,相关研究涉及德性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方面。张静在《荀子的“论德使能”思想探析》一文中认为: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论德使能”思想,明析了入仕者“德能”素质的基本内涵,提出了考察选用入仕者的“取人之道”和德能与职位相称的“用人之法”,并将德性和才能兼备的人才之作用提高到关系社稷安危存亡的高度。张春林在《由人性到成人——荀子人性论思想再解析》一文中提出:荀子并没有直指人性为恶,而是认为顺着人性发展下去容易导致恶的后果,其所说的人的本性实质上是质朴的,人性可能走向为善,也可能走向为恶。认为荀子的“成人”实质上就是引导人性向善、成就德性与理智相结合的人格。

(三)关于德性的境界,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君子”和“圣人”两种境界。陈光连在《德性论视域下的荀子君子人格境界探析》中认为,荀子在论述其修身学说的实践过程中,讲得最多的是士、君子、圣人这个系列,但他专门论述道德修养时,基本上是以君子这个层次为德性追求的境界。君子理想人格要内发于仁义之心,外合于礼义之情,是动机与效果、目的和手段、内圣和外王的和谐统一,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理想人格境界。楼燕芳在《荀子圣人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荀子否定了圣人天命观,认为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自己向善努力积累的结果,“全”和“粹”是圣人理想人格的重要特征。

(四)关于德性的教化和修养,孙伟在《德性的塑造如何可能?——基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视角》中认为,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和伦理的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的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的教化方式。荀子是从礼、乐、法的角度培养和塑造人的内在德性,从而为从事道德实践活动奠定基础。他虽然主张用外在的规则和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性情,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们德性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服从外在规范或规则。陈谷嘉、邓文初的《荀子“积善成德”的修养论》从人格的实现和品德的培养这一角度出发,较为详尽地论述了荀子阐发的关于德性修养的途径:一是“见善修然,以自存也”,即修身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也是与自觉性密切联系的;二是“疆学而求”,即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的形成,与道德个体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指出荀子不是把人的品德与人格看成是先天的,而是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是经历了一个“积善成德”的修养过程。

目前国外对此问题的探讨还比较欠缺,少量文献有涉及到荀子德性的境界、德性的教化和修养等方面。第一,关于德性的境界,美国学者Jonathan W.Schofer在《荀子思想中的美德》一文中指出,荀子描述代表道德发展的明显水平的人,包括按照自私天生欲望生活的人,有教养的人,高雅的人——君子,还有圣人。并指出君子有很多的德性,而圣人已经充分获得了德性。第二,关于德性的教化和修养,美国汉学家Bryan W.Van Norden在文章《孟子和荀子:人性主体的两种见解》中强调,荀子属于儒家学派,认为循序渐进的自我教养是有德的唯一途径。和孟子相比,荀子认为人天生的感情不可依赖于个人的情感作为修养的主要模式,因此他在这一点上和孟子不一样。另外,荀子认为培养道德不仅仅需要一个方面的简单行为,在人的道德完美之前,应当花大部分时间克制自己的欲望,应当沉浸于礼的环境中。美国学者Antonio S.Cua在文章《就荀子论早期儒家历史诉求在伦理学的应用》中认为:对荀子来说,教化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仁”、“义”等标准的优秀善良的知识和“礼”的规则对人类天性里有问题的情感和欲望等动机体系进行转变。人们为了行动而学习,为了根据这些知识行动而了解对的行为与善的行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美德、知识和实践认识的过程。

四、当代伦理学视域中荀子德性思想的境遇

国内学界在当代伦理学视域下对荀子德性思想的探讨还比较欠缺,少量文献间接涉及到了这一方面,王楷在《荀子:早期儒学中的一个理性主义德性伦理学典范》一文中,通过引入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和参照,对荀子道德哲学进行了考察,从而为儒家和德性伦理学这两种思想传统的对话与会通做了一种个案意义上的探索。姜元杰在其硕士论文《论荀子礼学架构下的规范伦理思想》的第三章中认为,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建立的礼学体系表现出了浓厚的规范伦理色彩,但其规范伦理的目标与孔孟德性伦理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完善与社会的有序进行。荀子十分强调遵守礼义规范对于成就内在德性的意义。在最后一章中,作者阐述了荀子在礼学体系架构下的规范伦理思想对解决现代社会伦理困境及当代规范伦理学建构的启示。

国外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也十分欠缺,间接涉及到这一方面的关于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献表明:国外学界普遍认为荀子的伦理思想具有当代德性伦理学的特征。如James Harold在《荀子的德性伦理有异化问题吗》一文中基于荀子的著述和当代德性伦理学的理论,判定其伦理思想就是德性伦理学。Eric Leon Hutton在他的博士论文《荀子的德性与理性》中指出,荀子强调人具有可塑的善性,比如“仁”,以及道德模范,比如“圣人”,他的思想与当代西方哲学运动中的“德性伦理”有极其相似之处。认为荀子的思想支持德性伦理,他强调的“德”与“礼”结合的方法为当代德性理论家提供了帮助:比如思考社会协调和道德教育的问题,以及正确的做法不是简化为一套标准,也不是减少人们对具体实践指导的需要。

五、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从对荀子思想的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国内外关于荀子德性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多,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出发进行研究,催生出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让人们加深了对荀子德性思想的了解,并对其有了初步的系统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荀子的德性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德性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德性的养成途径、德性的境界以及其德性思想的类型解读等方面。但当前对荀子德性思想的研究多是将其放在儒家传统的框架之内,考察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从当代伦理学理论的视域来考察其德性思想的特征与意义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当代学者大多以德性伦理的视角将荀子德性思想界说为德性伦理学,这显然是对荀子德性思想的片面解读。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掀起了德性论的研究高潮。从古希腊到整个中世纪,德性论是西方伦理的主流传统,学者们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德性中找到了伦理学资源。但是,对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德性理论,却很少有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据中国古代《礼记·中庸》载:“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其意为君子要养成良好的德性,进而研究学问,学习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德性是要同时进行的。在当代社会,德性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是衡量一个人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因素的不同,人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的德性养成皆会受到影响,而德性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今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因为要做出与传统道德准则相悖的选择而陷入道德迷途,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取舍当中遭遇道德难题,更有甚者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成为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荀子的德性思想是我国古代先秦百家思想中的精华,不仅影响了先秦之后我国古代的各大朝代,乃至近代、现代、当代,荀子的德性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性修养的境界等等都起到了或多或少的导向作用。对荀子德性思想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道德修养实践意义。首先,在当今伦理学界,规则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这两种基本理论类型的对立互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而荀子就德性与规则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因此,对其德性思想进行研究,可以为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合理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其次,通过对荀子德性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最后,荀子德性思想中蕴含的独特德性智慧能为超越当代道德生活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一定的启示。

[1]陈光连.国内近30年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7,(9):15-18.

[2]陈光连.荀子“知性”道德哲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8.

[3]王楷.以心治性:荀子道德基础之建立[J].国学学刊,2011,(3):106-114.

责任编辑:胡栩鸿

Review on Xunzi’s Thought of Virtue

ZHANG Ya-wen, LV Wen-yu

(Institution of Philosophy,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

The study of Xunzi’s thought of virt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theory construction of normative ethics and practice of virt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worldwide,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Xunzi’s thought of virtue usually start from human nature theory. Most of the content research on Xunzi’s thought of virtue starts from virtue items, values, extent, enlightenment and cultivation. Be it domestic or abroad, the research of Xunzi’s thought of virt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ethics is not enough.

Xunzi; virtue; review

2017-04-25

张亚文(1992-),男,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B222.6

:A

:1674-344X(2017)6-0041-04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德性荀子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