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的困境与对策

2017-03-09苏雪硙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公共性政治思想

苏雪硙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的困境与对策

苏雪硙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公共性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过程中存在着公共性理念式微、教育要素封闭化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境。在此境遇下,我们需要自觉地培养和引领公共价值、搭建和完善公共空间、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价值目标,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视野和公共关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困境与对策;大学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经典传诵,体现出年轻人对社会责任以及公共精神的追求。公共性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它不仅存在于政治生活,也存在于道德、知识活动,“公众舆论、专制或开明的公共领域等范畴最常用的意思和公众、公共性以及公开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公共性的品质。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是通过教育使人们具有以公共情感、公共理性以及致力于公共事务的奋斗、牺牲精神所构成的公共精神为核心的公共性品质[2]。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参与度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文明的稳定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参与社会,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意识和公共关怀的年轻人,是现代化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挑战和时代课题。

一、公共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公共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贴合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公共性的价值取向。

(一)全面发展需要公共性

大学生面临着向社会人的过渡,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阶段,也是培养公共精神和树立公共责任感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客观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激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独立自主的意识,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其人格的培养是要具有公共品质并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的。马克思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联合交往形式之下,“个人与社会交往互动产生的力量不再是作为异己的力量和个人相对,个人与社会获得了真正的统一,从而使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迅速发展。”[3]由于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评判也各有差异。在“共同体”中,人们之间彼此交往、相互包容、人与社会统一于公共性之中,人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个体逐渐习得公共生活的规则和道德规范,也慢慢养成了公共领域所需要的参与、宽容、奉献等人格品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育目标指向公共性

公共性的宣扬和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起着引领的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自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来,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是各个阶段的最终指向。“可靠接班人”是要具有国家意识和志愿精神的,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服务的,它实际上蕴含了公共性的意思。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该自觉认同并传播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很难想象,一个漠视共同利益,缺乏公共责任心的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到“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普遍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合乎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4]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公共性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公共善的社会公民。

(三)社会发展呼唤公共性

全球化的潮流使得“地球村”成为了可能,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积极探索和相互了解,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更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公共性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很多领域的价值追求。现代化不仅促成了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转变。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利己”和“利他”之间的矛盾以及提高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现代化进程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挑战。同时,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使得多样的价值选择和文化观念构成了客观的社会存在,唯一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很难立足。在这样开放和民主的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对大学生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无疑会引起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才能激发大学生对公共生活的兴趣,提升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公共关怀的视角承担起更多的公共性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的当代大学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的困境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性方面的着力并不理想,存在着公共性理念式微、教育因素封闭化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一)公共性理念式微

社会转型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盛行严重异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支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我们重视对大学生个体日常生活的引导而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生活的指导。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对社会公共事件和热点问题做出阐释,高校参与社会的力度和能力也都不尽人意。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不足,缺乏换位思考,对待公共事件更是表现出麻木不仁、无所适从,甚至“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图书馆不文明占座、网络空间随意发言等现象都是大学生缺乏公共精神的表现。经济效益和形式主义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工具理性牵制了价值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师大多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育,实践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丧失本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也不是为了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而是抱着获奖、加分等功利性的目的。可见,这种游离于社会公共关怀的价值引导和实践活动很难对大学生起到公共性的教育效果。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对共同利益的漠不关心和对公共问题的视而不见,逐渐失去对公共生活的兴趣。

(二)教育要素封闭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存在着自我封闭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自身的封闭化。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满足饮食、购物、社交等基本的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己封闭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之中,他们“纷纷退到内在领域,退缩到思想和情感的个体之中”[5],逐步形成了萎缩性的人格,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公共生活的参与。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封闭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者和公共价值的传播者,他们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自觉地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做出专业的回应和阐释。然而在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的距离较远,很少在社会空间发声,也缺乏对公共事件解释的能力。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封闭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植于社会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中,才会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教育过程也是可以随时发生的。而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用一道用无形的或者有形的围墙将社会生活拦在大学生的个体生活之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疏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窄化和方式的教条化。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

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开放的社会空间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有力保障。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公共性支持的“缺场”,不能真正地嵌入社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提供人力、设立实践基地等。但是,目前的很多实践基地不稳定,流动性和变动性大。有些实践单位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接纳大学生,甚至把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难在相应的岗位上得到实际的锻炼。在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缺乏待遇上的认可和职务上的认同,尤其在一些以理工科为强项的院校,管理层即使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一旦涉及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就对此避而不谈、找各种理由压缩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建设经费,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科发展的空间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资源开发和整合意识,不会自觉地挖掘身边已有的资源,并进行合理搭配以形成合力,导致社会资源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从而降低了资源使用的效率。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的对策

在倡导公共性的时代,我们应当自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一)培养和引领公共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大学生要自觉地培养公共性的价值观。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大学生是依赖于社会的个体,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意识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大学生要站在公共生活的角度,保持对公共生活的热情,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学生自治;保持对社会舆论的理性,主动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和热点话题;保持对公共规则的尊重,自觉树立公共秩序意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克服脱离社会和关心社会生活不足的缺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首先是一个公民,在履行自己好的公民责任的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做到公共话语讨论的主导者、公共事件的阐释者和公共价值的引导者。在教学方式上,抽象的理论灌输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在强化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其他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经验,着重以公共品质为中心的价值引导,变强硬的显性灌输为“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通过情景模拟、社团自治等活动让大学生习得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搭建和完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孕育的土壤,只有将大学生置于广阔的校园公共空间之中,并规范校园公共空间的管理,才能激发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提升他们的交往水平。首先,扩大大学生生活公共空间的范围。图书馆、操场、寝室、体育馆等都是高校公共空间的基本的形态。高校一方面要拓展公共空间的范围,增设例如英语角、艺术长廊等具有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公共空间的可使用性,达到学生想利用基本没有阻碍的状态。其次,加强大学生的参与度和交流沟通。公共空间不能只从物质载体层次加以理解,它更是人们自由交谈形成意志的公共领域。高校要注重“主题性”公共空间的构建,多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沙龙、辩论赛等具有主题性质的文化活动,使高校师生围绕一个共同议题聚集在某一场合进行思维碰撞,在沟通交流中把对方变成一个“你”而不是“他”,在对方的意见中找到真理。最后,加强公共空间的引导和管理。当大学生之间互动频繁的时候,矛盾和冲突也会随之产生,学校必然需要一个超越个体的力量来缓解矛盾,协调成员内部的关系。这种力量包括一套公共空间活动的规则、师生共同认可的大学精神等。

(三)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要充分挖掘一切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和利用的物质、文化和信息资源,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一是要挖掘利用人际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人在交往中能够学会去倾听、去关心、去爱,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更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开展例如社团活动,文娱活动、学术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满足大学生交往的需求,让大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健全和完善人格。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公共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6]。二是挖掘和利用互联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方式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面对“舆论不一致”,要合理疏导大学生的非规范舆论,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三是挖掘和利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目标的一致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媒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成功企业家到高校讲座,或者组织参观、见习等活动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主人翁精神。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南京:学林出版社,1999:2.

[2]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转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90.

[3]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5][美]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责任编辑:蔡新职]

2017-07-03

苏雪硙,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播。

G410

:A

:1672-1047(2017)04-0076-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4.22

猜你喜欢

公共性政治思想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