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禅宗理念与禅诗辨析

2017-03-09吴洪激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黄州禅宗苏东坡

吴洪激

( 黄冈市东城文化研究会,湖北 黄冈 438000)

苏东坡禅宗理念与禅诗辨析

吴洪激

( 黄冈市东城文化研究会,湖北 黄冈 438000)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也是一位精通禅宗思想的学者。他创作的大量禅诗,造诣极高。虽然一生四度贬官,命途多舛,但他却能直面现实,笑对人生,这与他的禅宗修养和参透禅机不无关系。本文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梳理了他的一些诗、词、文、赋,探索其禅宗理念的形成,并作出意义辨析。

禅宗理念;禅诗;美学意蕴;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大家苏东坡自小博学多才,喜读禅宗经典。我们知道,佛教是从天竺(今印度)传过来的外来教派,经过长期与中国儒教融合之后,至唐代经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开创,至六祖慧能才独创了中国禅宗。苏东坡出生的宋代,正是中国禅宗盛行的时候。他从小接受禅宗思想的教育,是很自然的事。苏辙的《书白乐天集后二首》说,苏东坡“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和尚(名真可,号紫柏,江苏吴江人)甚至认为,苏东坡的文字处处有开悟之机,只要参透了诗中玄机,就能得到“沸然消雪”的开悟。他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春,时年22岁 ,与弟苏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他的策论文章,也是他被皇上擢用的成名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提倡“广恩”“慎刑”,就体现了中国禅宗宽忍和圆融的思想理念。他在朝廷为官后,无论是奏折、书信或诗文,都有禅宗思想跃动。

现在,我们来看看他在风华正茂之年,写下了一首很著名的禅诗《一树春风》:“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1]意思是说,在禅的世界里,物与我是一体的,外在的大千世界,其实就是内心世界。物与我之间本无分别。比如树上的枝条,有的向阳,有的向阴,虽有不同的生机,却都可以在一棵树上共同生长。

苏东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这首极具禅理的禅诗呢?这里有一桩公案。

一天,苏东坡与秦少游在一起吃饭,突然看到一个乞丐从面前走过,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说,那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却不同意苏东坡的说法,他认为那人身上的虱子是从棉絮里长出来的。二人相持不下,决定去找佛印禅师评判,谁输了谁请一桌宴席。

佛印,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北宋著名诗僧,宋神宗赐号佛印。苏东坡和秦少游都很好胜,心下没底,就分别找佛印禅师,要佛印禅师帮帮自己,佛印也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到佛印当着二人的面评判时,却一本正经地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生长出来的,所以,你们二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

苏东坡是个聪明人,立即从佛印的话中领悟到,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不能相融。可在佛印禅师的眼里,物我是合一的,没有什么分别。于是写出这首禅诗。

苏东坡的禅诗造诣极深。虽然一生四度贬官,命途多舛,但他却能勇敢直面,笑对人生。这与他的禅宗修养和参透禅机不无关系。他自称是禅宗五戒和尚转世。他在《南华寺》的诗中说:“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南华寺》是苏东坡拜谒了六祖慧能卓锡的曹溪南华寺时写的。五戒和尚是何人?传说,五戒和尚是一位独眼僧人,因一念之差,与一位名叫红莲的女子有染,触犯戒律,自觉羞愧,便坐化投胎,成了苏东坡。因而苏东坡总是喜穿僧衣。宋哲宗时,他在僧衣上套朝服朝见哲宗。哲宗曾问内侍陈衍:“苏东坡朝服下穿的是什么衣服?”陈衍回答:“是僧衣。”引起哲宗大笑不止。这些传说,当然无从考稽。但苏东坡一生却崇敬寺庙,与许多大德高僧交谊甚厚。在杭州任上,他就结识了梵天寺的守诠、水陆寺的清顺,孤山寺的惠勤、惠思、灵隐寺的佛印等僧人,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苏东坡第一次贬谪,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时年36岁,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京,由大理平事(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大法官)被贬为杭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分管案件),写了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七绝》,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他借望湖楼上所见,黑云压境,急风暴雨,倾盆而至,刹那间又云散天开,艳阳高照的奇特景象,联系自身的处境,抒写了自然风雨自生自灭的任性意境,蕴含着物我合一的幽深禅思。在中唐和北宋的杭州官府,先后有两位著名的官员,一个是白居易,一个就是苏东坡。他们都作出了不少政绩,在百姓中留下了好口碑。从灵隐寺的一副对联,就可说明白、苏二人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对联为: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案;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苏东坡第二次被贬至黄州,是宋元丰二年(1097),因“乌台诗案”受御史李定和何正成等人构陷,由湖州太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八品,朝廷用来安置贬官,地位极低,薪俸极少)。当年的黄州,是大别山腹地尚未开化的荒凉僻壤。大山封闭,长江阻隔,道路不能畅通,车马不能驰骋,经济发展落后,成为朝廷流放官员的处所。黄州百姓垒土为室,焚茅劈荒,繁衍生息,时代至此似乎停止了疲惫的脚步。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虽任的是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实际是一个朝廷钦犯。这个时期,中国禅的中心已由北方传播到长江流域,黄梅四祖和五祖的东山法门,佛界影响甚大。苏东坡有幸地深入到禅宗的血脉,更深入地理解了禅。此期间,他结识了黄州安国寺僧首继莲和庐山东林寺的大和尚常总,进一步受到禅宗思想理念的熏陶。

继莲和尚于北宋元丰年间卓锡安国寺,任僧首七年,得到皇帝赐给的袈裟和法号。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受到僧俗四众的敬仰。继莲大和尚对禅宗很有研究,造诣很深。苏东坡与继莲交往十分密切,被继莲和尚的高深禅学和人格魅力深深感动。继莲大和尚的佛学义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东坡的文学和书法创作,也消弭了他被官场排挤打击的失落感。因而,他在许多诗词作品中,以禅论诗,以禅喻理,把诗风和禅风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质朴清新、透彻洒脱、韵味无穷的新风,充满了永恒的神奇。

什么是禅?禅又称禅那,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体验,一种开发智慧之路,也是一种追求解脱之路。禅那,简单翻译是两个字:静虑。静下心来,消除杂虑。它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方法,先把心安下来,把一切放下。心安了,放下了,就能开发智慧,就能别无它虑,就能摆脱妄念。实际上就是正心。何谓正心,就是公正无私之心。语出《礼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以禅的最大本事就是四个字:安心、放下。黄梅五祖寺花桥头上,就有“放下着”三个大字,以开示朝山进香的香客和行人。

因而,苏东坡的禅诗不但越写越多,且甚有厚度。如他初至黄州,夜宿禅智寺,便写下了《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诗,故作一绝》云:“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1]诗中用“渐暗”“山雨”“竹鸣”等意象,抒写山寺夜色清幽,显示宇宙自然的非凡定力,体现了佛性真如的思想。何谓真如?真如是佛教述语,意为不变的最高真理。苏东坡用以表达他在贬谪生活中,仍旧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翌年,黄州大雪。苏东坡夜宿乾明寺,又写了一首七律,咏黄州大雪的《雪后到乾明寺遂宿》,云:“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1]诗中描写的是雪后一片银色世界与乾明寺彻夜通明的灯火,通过一静一动景色,抒发作者在极度困厄之中的闲适心情,体现了禅宗静虑忘我的禅修思想。他在《赤壁赋》中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这也是禅宗无尽藏思想的使然。何谓无尽藏?无尽藏的意思是:佛广大无边,无穷无尽。唐法藏所著《华严探玄记》:“出生业用无穷,故曰无尽藏。”藏,就是宝藏的藏。如法藏、经藏等,是一种哲学思想,其意是说,虽然你身上没有任何东西,但是你本身就藏了许多东西,看是实体,却是虚空。这种缘起,决定了一切事物都可以随缘穿越,毫无障碍。所以不要被暂时的现象迷惑,不要以为一切都不可以改变。

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寓居黄州的第三年三月七日,他去沙湖相田归来,途中遇大雨,避雨工具又没带,同行的人都甚觉狼狈,唯独他却一边吟咏,一边徐行,写下了《定风波·三月七日》一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随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诗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小事,道出了他在大自然微妙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即: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又何足挂齿!禅宗思想强调心灵净化,一切放下。苏东坡诗中表现的,不正是这种自我解脱么?

元丰八年,苏东坡还写了一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云:“东坡先生一无钱,十年家火烧凡铅。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门家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雷人风颜。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稽山不是无贺老(贺老,即贺之章),我自兴尽回酒船。恨君不识颜平原(颜平原,即颜真卿,因在河北平原任过太守,故称颜平原),恨我不识无鲁山。钢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1]诗中的吴德仁,又名吴瑛,蕲春人,曾任虞部员外郎、郴州知州,中年辞官不做,归隐蕲春。是最早被“二十四史”立传的人物。其父吴遵路乃宋仁宗名臣。不少资料中误认为他是润州(今镇江)人。诗中的“濮阳公子”就是指的吴瑛。诗中的“龙丘居士”,指的是当年隐居黄州歧亭的名士陈慥,字季常。他的父亲陈公弼,曾任凤翔知府,苏东坡为凤翔签判,是陈公的下属,那时就认识陈季常。因为都是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性格又相近,很谈得来。陈季常虽满腹学问,但不愿出仕。他家在洛阳,十分富有。他丢掉万贯家不守,却选择麻城的一个乡村岐亭隐居。苏东坡被贬谪寓居黄州,与陈季常多有交往,知道陈的妻子柳氏十分凶悍,陈很惧内。故引用狮子吼的故事,只不过是戏谑而已。其实全诗都是寓禅于事,寓禅于理。谈空说有,本禅宗清心释累的法训。主张谈空不能离开有,说有不能离开空。《维摩经》云:“我及涅槃,此皆二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苏东坡第三次贬谪惠州,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惠州,更是一块不毛之地,比起黄州更加凄凉。他在过慈湖(今日的黄石地界)时即景写下了《慈湖夹阻风五首》。其五云:“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1]作者直言,既然人生处处是巉岩,人又有什么理由在巉岩面前惊慌失措呢?人生、宇宙、自然本都是溶为一体的,就应该见惯不怪,处变不惊。这年十月二日,他到达惠州,行李刚刚放下,就写了一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1]他诗中的“吏民惊怪坐何事”是暗示自己本来无罪被贬逐,惠州父老相迎心里也是有数的。随之用了“苏武还漠北”“管宁老辽东”两个典故。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武帝时为郎将,出使凶奴,凶奴逼其投降,将他放到北海(今之贝加尔湖)牧羊,苏武持节19年,未想到还能获释回汉。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安丘一带)人。汉末战乱,至辽东避乱。他只谈经典,讲授诗经,不问世事,受到人们的尊敬,到魏文帝时才返回中原。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召见,管宁都未应命。苏东坡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像苏武一样,已作好了长期流放的思想准备,像管宁那样,也无意作官了,就随遇而安,以惠州为家,终老一生吧。显露出一种平和心态和佛家随缘而安的禅意。

苏东坡第四次贬谪儋州,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刚刚在惠州站稳脚跟,就接到了再贬儋州的命令。儋州之地,辟处海隅,更是荒蛮。此时的苏东坡经历了四次贬谪的苦痛反而超脱了。途中,他作了《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人得句:“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风急雨,戏作此数句》,云:“四川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们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回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读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明童。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1]身处途穷境绝的苏东坡,此时心境十分沉重、凄凉。但他一想到禅宗随性适意、安闲无为的法训、心胸豁然开朗,感到虽身处穷途,还是“喜我归有期”的。这正是禅宗所说的万事万物本无分别,不应计较身在何处的平等观、平常心。他扫除了内心的苦痛与忧虑,发出了“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的直面现实、乐观旷达的浩叹。

宋元符三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朝政更新,一些贬逐的朝臣开始赦免北返,苏东坡也在此列,这时他已六十有五了。六月二十日,他走到海南澄迈县老城通潮阁时,再度寓憩,写下《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1]其中的名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就是苏东坡最后离开海南时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唱。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苏东坡在途经虔州(今江西赣州)时,写了《次韵江晦叔二首》。其二云:“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雨已倾盆落,诗乃翻水成。二江争送客,木抄看桥横。”[1]作者听到钟鼓之声,似乎从如梦亦如幻的贬谪生活中惊醒过来,领悟到人间之事如过眼浮云,只有一轮明月,孤独地照常高悬在天空。表达自己早已超然物外、明心见性了。

是年五月,苏东坡途经长江中游的金山寺时,又见到了昔日的好友李公麟(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桐城人,曾任泗州参军,善画)为他画的一幅写真画像。他犯案后,金山寺僧冒着危险保存了下来。苏东坡感触良深,写下了一首充满禅意的《自题金山画像》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这首诗前两句典出《庄子》,第一句出自《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容此时的心境,第二句出自《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述说自己因一贬再贬,已心如死灰,万念俱寂,再没有尘俗的羁绊了。现在到了暮年,诸事不免都看淡,还有什么妄想呢?苏东坡从政四十年,做过三部(吏部、兵部、礼部)尚书,皇帝秘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和八个州(山东密州、江苏徐州、浙江湖州、山东登州、浙江杭州、安徽颖州、江苏扬州、河北定州)的太守,大起大落,春风得意有之,陷入低谷有之。其中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下狱,差点被杀头,幸好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才得幸免。是非成败如过眼云烟,即便旷达如苏东坡,也常常发出“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人世几度秋凉”的感叹。

第三句是一个设问句,“问汝平生功业”如何?渴望建功立业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心愿。他们都希望人生价值在“立功”“立德”“立言”之中实现不朽,不负平生志气。这在苏东坡诸多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苏东坡总结平生时不禁要思考思考自己这一生成功之处在哪里。出人意料的是末句,以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三地自答。表明自己遭受的这三次贬谪是他生活中最丰富、最生动、最有成就的时光。禅宗六祖慧能有一句名言:人人都有佛性,见性即可成佛。诗中的这种明净、空灵之气,不正是禅宗一切放下,便可成佛的思想体现吗?

是年六月,苏轼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然而一路的颠簸,使得苏东坡身体极为虚弱,他在返常州的途中不幸染病[1]。抵达常州后,病情加重,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一代文豪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于常州。

苏东坡在他一贬再贬、身处逆境穷途时,他终于找到了“一切放下”和“随缘自适”的禅宗思想和理念,并把它溶入生活,溶入诗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禅诗名作,充满了禅宗色彩和美学意趣,在中华诗词史上铸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清·陆以湉,著;张暖,点校.冷庐医话[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9~20.

[责任编辑:郭杏芳]

2017-06-25

吴洪激,男,湖北黄梅人,作家,禅宗研究专家,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中国禅宗,东坡文化。

I207.22

:A

:1672-1047(2017)04-0006-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4.02

猜你喜欢

黄州禅宗苏东坡
多情最是黄州月
禅宗软件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苏东坡突围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东坡《献蚝帖》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学无止境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