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期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反思

2017-03-0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报融合培训

王 宇

(包头师范学院 《阴山学刊》编辑部,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融媒体时期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反思

王 宇

(包头师范学院 《阴山学刊》编辑部,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培训现状不容乐观,继续教育的开展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内容设置可以从微内容的加工与创造、融媒体制作技能、融媒体沟通技巧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融媒体;学报编辑;继续教育

一、继续教育现状的正视与反思

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有关出版行业融媒体发展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

按理说,在繁重的工作中抽出专门时间进行学习,对编辑而言是很难得的。然而,继续教育面授现状却是培训机构每日用签到保证听课人数;台上专家讲,台下编辑忙着审校清样、相互交流经验或约稿,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上,其效果也并不明显,根据崔金贵副教授的调查显示:在没有学分的强制要求下,有25.08%的编辑愿意使用平台进行学习;78%的编辑认为现有平台课程设置不务实,浪费时间,对编辑的针对性不强。[1]反观培训方,不少培训机构或组织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只要课时完成了,内容讲到了,就算达到目的。因而目前的继续教育大多是走过场,流于形式,仅成为编辑晋升职称的敲门砖。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其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对未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或无正当理由未完成继续教育规定时间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不予进行出版职业资格的登记、注册或续展登记、注册。”[2]本是为满足在岗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需要而设的高层次追加教育,逐渐演化为考核专业技术人员能否任职甚至晋升的硬性条件。这改变了继续教育的最初宗旨,即由主体自身需求变为外在强制规定。很难设想,如果继续教育失去政策的支持,还会有多少编辑去参加学习?再继续教育又将如何继续下去?国家或省级培训机构如何将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并取得《规定》所要求的效果?本文试图以融媒体时代高校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为切入点,对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

二、开展继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出版融合提出两年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继续教育虽然主(承)办单位不同,地点迥异,但培训内容惊人的一致,诸如出版物编校质量差错判定、出版物政治性问题防范、出版物编辑过程中的深度及深度加工、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版权保护问题、出版物中常见标点符号错误辨析、出版物中量和单位及数字用法的正确使用、插图与表格深度加工、语言文字规范和汉语拼音规范。涉及出版融合的仅占专题的15%左右,内容无外乎:出版融合互联网+战略(2016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与融合为视角,谈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2017年)。无论是图书编辑,还是期刊编辑(又分为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不管是媒体技术掌握较好但缺乏编辑系统知识的新入职编辑,还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却面临知识老化和新媒体技术欠缺的老编辑;更有甚者各新闻传播学、汉语言文字学教师,统统被纳入了一期培训的对象。

在《规定》第四条“继续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中,“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是被置于首位来谈的,它提出:“把握出版业发展趋势和出版专业技术从业基本要求,以需求为导向,遵循出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施教。”[2]对照目前的继续教育课程,其在内容的设置上缺乏层次性、针对性。这样的培训意义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因此,为避免凑学时,让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出版管理机构应协调各学会、协会明确培训对象,分别开展不同层次编辑的培训,安排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内容,贴近不同出版类别、不同岗位编辑的学习需求。这种按照编辑从事出版类别具体岗位量身定制的课程是理想的学习内容,如针对图书编辑可以讲如何利用媒体融合进行市场营销,针对高校学报则可讲编辑如何利用媒体融合吸引读者。再如面对刚入职的编辑,重在补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编排、校对传统的编辑六艺技能;面对从业多年、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编辑,重在更新知识的“老化”和“陈旧”问题,学习网站搭建技术、新媒体加工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用户体验相关技术等;而对于主编、社长,主要任务则是学习融媒体出版方针、政策,研讨当前高校学报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决策。

2.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目前有关融媒体出版的继续教育,授课内容更多地停留在介绍国外出版行业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强调新媒体的重要性及意义方面,重理论宣传轻技能培训,内容缺乏指导性,很难解决编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而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是提高编辑再教育质量的前提,如果内容不能贴近编辑的实际工作,让人感觉学与不学区别不大,很难调动编辑人员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继续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规定》将“注重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作为继续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来看,实用性应为编辑再教育的根本属性。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学习,还是二者融合的学习,都必须强调与编辑实践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所以,编辑继续教育要突出实用性。

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培训方开课前要先作调查,根据不同层次编辑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统筹安排,讲究实效;受培训的每个编辑也要根据工作和自身成长、更新知识的需要,因刊制宜、因人制宜,有选择性地参加各类出版专业继续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训方式、途径的灵活性

采用多种形式拓宽继续教育渠道,既采取《规定》中认可的在职或脱产进修、参加学术活动、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等多种“走出去”的方式丰富学科专业知识;也可鼓励编辑部以“请进来的”的方式,以学报所在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邀请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讲授相关知识。这种基于对学报编辑的现状与需求进行系统评估,以编辑所在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达到学报和编辑个人共同发展的校内在职培训是很值得推广的;而编辑部内部自学亦可成为继续教育开展的方式之一,既可以是编辑业务研讨会、编校技能竞赛,也可以是科研课题攻关、自我反思,学习内容不仅涉及国家出版政策、规范、标准等,而且关涉到个人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后编辑部可以视频或书面形式将学习内容上传至省级出版管理部门培训中心,经审核认定计算相应学时;另外,国家和省级出版管理部门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培训班的内容通过网络向全国、全省出版系统开放,利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或PC等发布课程,让编辑人员通过各种新媒体设备参与培训活动。

三、融媒体时期继续教育内容设置的重点

1.微内容的加工与创造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报进入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融合的转型发展期。这一转型不仅要求编辑要有广博的学术专业知识、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扎实的编辑业务水平,而且注重编辑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以媒介融合为手段,实现其自身价值。而在目前传统纸质学报转化为网络期刊数据库的过程中,纸质学报的“封面、目录已与正文割裂而基本消失”,剩下的就是被置于各个专题库中的一篇篇论文,传统纸质学报中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各专栏间的呼应对话统统不见了。”[3]这种形式呆板、版面单调、功能单一的电子文献,并不能满足新媒体受众对阅读内容的需求,即有用性、互动性、吸引力,使读者花最小的时间与精力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看来,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出版,都需要围绕内容展开工作。技术再先进、媒体再新,如果内容不能保证质量,学报融媒体出版将失去意义。

而用新媒体如网站、微博、微信等来推介和展示学报内容,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内容进行平移、重组配置、整合,它是整个出版形态的改变,不仅期刊文章的篇幅会改变(有可能是期刊论文本身,也有可能是论文内容的摘录);而且表现形式也由文字、图表,转变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就需要对期刊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和再创造。因此相应地,在选题、组稿、标题、风格、文字、编排设计、校对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编辑能开发出融媒体受众普遍关心又不失学术水准的内容,提供准确的信息推送服务,丰富内容呈现形式,顺应受众碎片化阅读的新习惯,从而提高呈现效果。这对习惯于传统出版物内容编排的编辑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考验,所以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微内容”的加工与创造应列为学习对象的重中之重。

2.融媒体制作技能

学报要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亟需的是技术人才,没有过硬的技术人才,学报新媒体融合就是一句空话。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学报都具有研究专业背景的编辑,缺乏具有数字化出版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由于媒体融合所涉及的具体技术十分庞杂,包括媒体加工技术、网站搭建技术、搜索引擎优化技术、XML技术、数据库技术、枷锁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用户体验技术等,这些不是具有传统知识结构的编辑能够完成的,因此在技术层面,编辑人员难以应对从传统出版到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4]

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全国几百家高校学报对具有出版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数字新媒体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并不现实。因此,对现有专职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但如今的继续教育内容更多地停留在融媒体观念的转变、国外融媒体成功案例的介绍以及融媒体对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学习上,而非融媒体技术的掌握与具体操作、技能的培训方面,忽略了《规定》中对编辑人员技能方面的培训要求。

因此,这就需要培训机构将与媒体融合有关的各项技术列入讲授内容之中,向编辑深入介绍如何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二维码等新媒体技术组织学报内容的生产、发布、管理、维护与互动。

3.融媒体沟通技巧

过去,编辑主要靠书信、电话、邮件、样刊寄送等传统渠道与作者、读者进行沟通,缺乏与他们的互动,对他们的喜好、关注点、评价、期望等接收情况也不够重视,从而丧失了把读者、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内容开发的机会,造成了纸媒学报关注度低、影响力不高的结果。

较之纸媒时代,新媒体时代人与人的交互方式更加多维化,如通过QQ、微信、微博进行交流,能够将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传统单项交流变为交互式的、深层次的交流。其结果一方面便于编辑和学报能迅速了解作者、读者的需求,推出读者和作者普遍关心的学术话题;同时也便于读者和作者进一步了解刊物和编辑的工作特色,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修改稿件内容以适应学报的需求。另一方面,促进编辑沟通技巧的完善,融媒体的运用要求编辑学会熟练运用各种网络沟通工具,甚至学会用“微时代”的话语语境与作者、读者进行良好地沟通交流,当然,话题可以包括超越学术研讨的学术生活、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

所以,了解与掌握融媒体交互方式成为不少学报编辑渴望了解的内容,“学报编辑借助网络技术何时与读者和作者沟通才是精准与及时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向读者、作者征询意见、建议?”[5]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编辑们在没有相关指导下逐步展开了与作者、读者互动的新媒体方式方法的探索。

总之,在融媒体时代,针对高校学报编辑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明确培训对象,广泛征求培训选题,对学报编辑的现状与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合理组织、规划并实施,真正发挥出继续教育使在岗编辑“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需要”的根本目标。

[1]崔金贵.试论编辑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及质量评估[J].编辑之友,2015,(2):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新出政发[2010]10号)[2010-12-06]http://www.gapp.gov.cn/contents/1663/103254.html.

[3]朱剑.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10.

[4]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机遇·挑战·对策[J].编辑学报2015,(5):413.

[5]杨绪强.媒体融合背景下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传播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5(6):86.

Reflection on Continued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in the Fused Media Era

WANG Yu

(Yinshan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Baotou Teachers College,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30,China)

In the fused media era,the situation of training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is not promising. Continued education should be targeted, practical and flexible. Content should be plann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micro content and creation, fused media production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fused media; journal editor; continued education

G238

A

1674-344X(2017)7-0129-04

2017-05-16

王 宇(1977-),女,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编辑学。

责任编辑:彭雷生

猜你喜欢

学报融合培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融合》
致敬学报40年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