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初任教师的发展困境及出路探讨

2017-03-0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初任民办高校培训

张 娟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南昌 330100)

民办高校初任教师的发展困境及出路探讨

张 娟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南昌 330100)

初任教师作为民办高校的新生力量,为民办高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民办高校初任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面临各种发展困境,有效解决他们的发展困境是摆在民办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高校、社会和教师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民办高校初任教师发展困境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初任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进而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民办高校;初任教师;发展困境 ;对策

初任教师,即beginning teacher,通常指完成所有职前培训课程,受到某个学校的聘用并处于任教前三年的教师[1]。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部分民办高校对教师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加之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率相对较高,使得民办高校每年都要从社会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以补充师资的不足。民办高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从公办高校退休的老教师,从其他学校或单位跳槽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一大部分是从普通高校招聘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应届高校毕业生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初任教师的主体,为实现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人力资源。他们在民办高校最初几年的成长,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初任教师在任职初期的发展对其以后的专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他们能否继续为民办高校服务以及服务的质量。帮助初任教师走出发展困境,使他们由新手型教师逐渐成长为熟练型教师,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一、民办高校初任教师的发展困境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初任教师作为民办高校教师的一员,应当履行自己在民办高校的使命,即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自身的价值。然而,民办高校初任教师面临各种发展困境,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的先天性缺陷,生源质量的薄弱以及教学压力大使得初任教师在教学上一直在摸索中前进;科研上缺少领路人,科研时间无保障以及科研条件和氛围的缺乏导致初任教师在科研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民办高校社会服务目标的模糊以及教师对社会服务的误解使得社会服务在初任教师眼中属于模糊的存在。

(一)教学——摸索中前进

初任教师大多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大部分在求学期间没有受过相关的师范训练,加之民办高校没有建立较为完备的初任教师导师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初任教师的教学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凭自己的悟性和反思摸索前进。

1.大部分初任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于专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非教育专业,因而师范专业所开设的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及专业实践环节(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习等)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就形成了先天性缺失,从而使得高校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往往感悟肤浅,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力不从心,教育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教育思想理念陈旧保守[2]。民办高校初任教师在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变过程中,由于没有过渡期,直接从学生转变为教师,一毕业就走上讲台,承担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模仿自己做学生时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无法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民办高校生源质量相对薄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初任教师的教学热情

在我国,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历史较短,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把民办高校作为进入不了公办高校的补充选择,这就导致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上民办高校的大多是考分较低而没有其他选择的考生。他们相对薄弱的文化知识基础使得他们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能听得懂,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要求课堂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娱乐性,不然课堂就很难留住这些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打造有吸引力的课堂,使学生愿意上课,乐意听课是摆在民办高校初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3.民办高校初任教师教学压力大

企业一般对新进员工安排相对容易的工作,并且有相关的工作交接和详细的工作说明,等新员工慢慢熟悉工作流程后再增加新的工作内容。公办高校对初任教师引进之后,一般不急于安排具体的教学任务,一些高校采取最初半年或一年不安排教学,让初任教师做相关优秀专业教师的助教,不断地听课观摩,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经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合格获得学校颁发的教职资格后再上岗。民办高校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引进的初任教师都是直接上岗,并且安排的课程往往是其他教师挑剩下的比较难的课程,有的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要上两至三门新课,这就使得初任教师在备课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有些课程并不是他们的专业,他们需要现学现卖,导致他们往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课堂需求,形成低效课堂。在学生心目中,还会造成这些老师没有具体的专业可言的印象,视这些老师为“万金油”老师,非常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科研——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校教师与其他阶段教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还需拥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发表一定的学术性论文,很多高校会把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作为评定教师职称的一个关键[3]。基于这样的指挥棒,很多民办高校的初任教师一开始在思想上就比较重视科研,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使得他们在科研上举步维艰。

1.科研上缺少领路人

民办高校初任教师在读研期间一般都跟着导师做过相关的课题研究,导师在他们的科研之路上扮演“指导者”和“领路人”的角色,在导师的课题组,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导师交给他们的科研任务,独立撰写学术论文。毕业进入职场后,由于没有了导师的指导,加之民办高校大多是应用型、教学型高校,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对初任教师进行科研规划和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使得他们在科研道路上渐行渐远。

2.科研时间无保障

民办高校初任教师一般都是接手新课,有的甚至一个学期要上两到三门新课,并且周课时量在12节以上,课程任务重,课时量多,这就导致初任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做好教学工作,做好教学,受到学生、学校的认可是立足教师岗位的关键。加上民办高校都是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这样的背景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教学上,在科研上基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暇顾及。

3.缺乏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科研氛围是民办高校初任教师进行科研的外在条件,如果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科研氛围中,又受过相关的科研训练,并且组织能够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定会激发其科研兴趣,在科研上有所成就。如果一个初任教师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组织无法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加之自身缺乏主动学习,主动钻研的精神,久而久之,原本求学期间积累的科研经验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逝。

(三)社会服务——模糊的存在

作为高校职能之一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从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利用自己的智力与能力优势,直接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动[4]。目前,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在社会服务方面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层面,在实际操作中平台、人员、资金等等的限制导致社会服务的形式主义泛滥。

1.民办高校社会服务的目标模糊

民办高校大多是面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较为灵活,其培养目标更能反映社会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多是复制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在教学、科研上对教师有硬性指标,社会服务方面更多的是口头重视,实际上在目标、制度、实施等方面都没有可操作的范本。师资薄弱一直是民办高校的发展之痛,民办高校已有的师资能够满足现有的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还要派教师去企业锻炼、实践或者与企业合作等社会服务活动,以目前的师资力量,显得不切实际。即使是教师服务企业,大多是短期的,或者是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社会服务。

2.初任教师对社会服务的误解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问题不应成为其关注的焦点,只将自己看成是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为社区公众提供服务并非他们的本质工作,而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过程,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5]。教师对社会服务的误解使得教师专注在理想的“象牙塔”环境中,不愿意在社会服务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认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加之社会服务的好坏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工资绩效,因此,大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解决民办高校初任教师发展困境的对策

为了提高民办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改变目前民办高校对教师“重引进、轻留住” ,“重使用、轻培养”的普遍现象,树立全新的教师发展理念。民办高校通过打造初任教师的培训平台,为初任教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社会通过创造有利于初任教师发展的舆论环境,为初任教师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初任教师通过自身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其发展提供主体保障。高校、社会和初任教师三方的共同努力,达到促进初任教师和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民办高校的重视——初任教师发展的组织保障

培训在教师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一个人在求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技能都不能足以支撑他一生的职业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立足之地,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教师职后培训有利于让教师明确发展方向,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其在深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认识到做一个“学习型教师”的重要性。

首先,应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重要作用。岗前培训的课程设置从形式上看能够弥补非教育专业毕业的初任教师教育知识的不足,实质上初任教师并不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他们参加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师资格证相关科目的考试,功利性较强。岗前培训的主办方对固定的课程设置上,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民办高校初任教师的实际需求,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的到课率,作业的上交率,讨论的参与率等,对培训效果的重视不够。这种流于形式的岗前培训,对初任教师在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的过程中帮助甚微。因此,要杜绝岗前培训的形式主义,真正让初任教师从岗前培训中受益。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岗前培训要深入调查民办高校初任教师的实际需求,帮助民办高校初任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组织课堂教学,分享实践教学知识,立足民办高校实际的科研训练和社会服务等,使民办高校初任教师在岗前培训中学有所获,并能够运用到民办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去,减少摸索期,少走弯路,成为高效课堂、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践者。

其次,建立初任教师导师制,全面提升初任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在初任教师的培养中,导师制起着关键作用,优秀的导师能够帮助初任教师在入职阶段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尽可能地为每一个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确定一名具有较高技术职务、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责任心以及一定指导青年教师能力的指导教师,让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传、帮、带下尽快成长。[6]。初任教师导师制最好跨越教师任职的前三年,因为这个最初的三年对初任教师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直接决定他们能否在教职上取得成功。实践证明,凡是重视初任教师导师制建设的高校,初任教师的角色转变相对成功,在导师的指导和与导师的合作中取得的成长较快,避免了很多弯路,能够快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再次,优化职后培训体系。 高校应积极鼓励初任教师参加系统的入职培训、各种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为初任教师与外部环境提供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机会,让他们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和其他同事、同行进行情感交流[7]。完善的职后培训体系的构建对于初任教师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初任教师能够通过系统培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塑造令学生满意,同事、学校和社会认可的教师形象而努力。

(二)社会创造有利于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舆论环境—初任教师发展的环境保障

尽管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仍然不高,社会的认可度较低。国家为了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制定了各种助力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然而,民办高校的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无论是待遇、福利等仍然偏低,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因此,民办高校的教师的流失率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失率一直较高。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国家层面应该尽快制定相关的稳定民办高校初任教师待遇的制度,从政策层面来规范民办高校教师的基本待遇;政府可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制定一些初任教师发展的具体方案,比如以省为单位设立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基金,为民办高校教师的发展提供经费支撑:江西省实施的“民办高校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包括五个项目: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双师”教师素质拓展培训;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训。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民办高校教师发展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政策平台,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政府还应鼓励各民办高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其主要职责就是为教师发展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使需要帮助的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在碰到发展困惑时能够找到组织,建立初任教师对民办高校的归宿感,助力初任教师的健康有序发展。总之,政府可以在民办高校初任教师发展上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初任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资金等,让初任教师看到在民办高校工作的希望,克服其自卑心理,使其在民办高校安心工作。

(三)自身积极主动地学习——初任教师发展的主体保障

初任教师作为民办高校中的一员,其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对于初任教师而言,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除了需要高校的制度保障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大力支持外,更需要初任教师自身以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中去。初任教师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就是不断的学习。初任教师在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可以扩充知识面,阅读一些国内外关于教学技能的相关成果,演习教学案例,掌握教学艺术与技巧,并不断付诸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融会贯通”之效[8]。初任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发现科研和社会服务问题,在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进而促进教学的发展。初任教师要不畏艰辛,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交流,力争使自己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最初几年能够顺利过渡,为发展成为教学科研能手做好准备,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1]赵琳.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5):52-53.

[2]操太圣,卢乃桂.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7,(3):52-57.

[3]孔令帅,赵芸.美国高校新教师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16,(5):28-41.

[4]曹如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J].江苏高教,2013,(2):80-82.

[5]戴南海.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69-72.

[6]谈永奎,曹敏.论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与条件[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55-56.

[7]颜冠群.民办高校初任教师职业适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7):72-73.

[8]陈玉,左晓媛.地方高校初任教师教学技能实况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2):81-83.

On New Teachers’Development Plight and the Solu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ZHANG Juan

(Jiangxi College of Appl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330100, China)

As a new force, new teachers inject fresh bl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new teachers of private colleges have difficulties in their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How to solve their difficulti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private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new teachers’ development pl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niversities, society and teach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eachers and colleges as well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private college;new teachers;development plight;countermeasure

G644

A

1674-344X(2017)7-0094-05

2017-06-05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业生涯视野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环境研究”( JXJG-15-29-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民办高校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质量机制研究” (JY1366)

张 娟(1982-),女,湖北荆门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郑诗锋

猜你喜欢

初任民办高校培训
陕西将遴选干部纳入“初任培训”——帮助他们减少“不适”,增加才能
培训通知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