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双赢路径探析

2017-03-0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活态文创湖北

谢 静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湖北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双赢路径探析

谢 静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艺术形式入手,按类型不同总结出了各自的风格特点,从中提炼出既有历史文化感又有时代潮流感的审美特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种类、造型、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获取对湖北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有着指导性作用的原则,为打造湖北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及其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找出了将湖北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融合途径,从而最终实现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的双赢。

非遗; 活态传承; 创新; 双赢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楚文化的核心影响区,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北的地域文化汇东西南北之长,承楚文化之绪,创造和发展了富有楚文化传统的多种艺术形式,而这些楚地瑰宝蕴积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之相匹配的发展状况却是严重不平衡。这些艺术形式一方面随着老艺人的逝世、传承人数量不断减少而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也因为存在着市场研究缺乏、文化影响力不足、和当下的主流衔接不上等问题,面临传承与发展的窘境,有的甚至非常虚弱,奄奄一息。的确,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社会其实是一种挣扎的状态,面临着比自然物质文化遗产更艰难的处境。虽然国家和各地政府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但只有在活态传承中才能更好地被保护,力求让民间工艺美术真正做到“从民间来,到民间去”,把文化物化为商品,把商品艺术化的创造,使它融入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才能融入时代的发展,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接轨。例如撒叶儿嗬、襄阳火炮等节奏慢,时代远,故事单一陈旧,缺乏创新的传统歌舞剧,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娱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既面临年轻观众很难留住,又面临老年观众逐渐老化分流的状况。如果一直在一种没有创新、不能与时代结合的状态中发展,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但是像高龙、汉绣、梁山调、仙桃贝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通过自我的创新与融合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由此不难发现,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挑战,是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与文化冲击带来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地分成两种:一种是有年轻力量注入融合当下文化的,一种是坚守传统固步自封的。所以,当下只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以一种当代人能够先接受、继而达到崇尚的面貌融于时代。

一、“非遗”与文创产品创新的回归生活是实现双赢的必要条件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就是“非遗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最有效途径是有效地进入当代社会。它具有一种安静的文化力量,在现代社会中它对于平衡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具有更大的价值。非遗的活态传承重点在于一个“活“字,这里的“活”既是活下去的‘活”,同时也是灵活的“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古老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及满足人们生活的手工工艺;因而,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根本。而所谓活态传承,实际上就是要使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文创产品的创新不能是简单的表现形式上花样百出,事实上,很多传统手工技艺,过去只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或者区域,它的服务对象也就在这些特定的区域之类,但是在当下,它必须面临这样的时代背景:从当下的社会文化状态来看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很严重,国民尤其是年轻人普遍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提升国民的本土文化自信,彰显我省优秀的传统文化实力,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来做文化创意产品创新研发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是在现在,过去觉得理所当然的存在,却已经和当下的生活脱节了。所以我们说文创产品要再设计、再创新,首先就要做到重新审视这些传统,审视我们的当下生活,并且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之重新发生关系。

二、产研并重是实现双赢的必要手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就目前而言,人们所接触到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创意产品很大一部分只是简单的借鉴和生搬硬套,并没有真正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东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深入地了解一些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从精神上、技术上、文化上包括材料上的研究与学习,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湖北地区的文化创意产品应凸显其自身的地域与民族文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创意产品具有文化性、标识性、差异性、独特性及无法复制性。基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年沉积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上升中的设计力量滋长更能体现美学特征,符合消费者心理。又如在湖北,民间工艺美术是融合了湖北民情风俗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艺术体系。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结合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使文化创意产品具有一定的意境,寄寓一定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文化渊源,才能赋予文化创意产品以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石雕、青铜器、漆器、瓷器、刺绣等种类繁多、绚丽多姿的民间工艺美术品都有着不同的、丰富的特色和涵义, 这些灿烂的民间工艺美术是视觉形象设计中美学元素的体现。不论是汉绣、仙桃贝雕、通山剪纸、阳新布贴、还是老河口木版年画等,其中塑造的物象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纹饰华美,精细繁缛,实为工艺精品之上乘,无论从种类、功能、造型、装饰、还是材料与制作工艺上都体现了强烈的楚文化特征,为我们进行跨时空思考,提炼创意来源以及概念发展的设想提供具体的应用价值。

这种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在:

(1)湖北省文化创意产品表现主题的挖掘。结合民间故事、戏曲、音乐、歌舞等形式的丰富题材,深化文化创意产品主题的表达,形成丰富化、系列化的湖北文化创意产品主题集群。

(2)湖北省文化创意产品种类与功能的研发。对湖北民间工艺品或歌舞、戏曲所用的服饰、器具的功能价值进行提炼,使之融合现代生活所具备的功能特色和时尚气息,增加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角度和种类挖掘,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价值。

(3)湖北省文化创意产品造型的设计。造型风格的融入使湖北文化创意产品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彰显湖北非物质文化典型范例的文化魅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融入老百姓生活,既提升了人们生活的艺术水准,又发展地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4)湖北省文化创意产品材料的研发。借鉴不同民间工艺美术种类、服饰、器具的材质表达形式,有目的、科学地嫁接到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去,把文化的内涵继续扩大,把传统的特色继续强化。

(5)湖北省文化创意产品制作工艺及新技术的研发。通过对各种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等非物质遗产集群的产品化开发,传承传统技艺,弘扬湖北民间工艺美术特色文化。

三、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业融合的市场是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的重要平台

今天传统非遗介入当代生活需要依靠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它不但需要合适的艺术家、设计师、手艺人来共同参与合作,同时更需要一个富于责任和紧密关联性的市场平台,而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就是。旅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内涵上,而文化创意产品行业的优势在于它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站在旅游的角度看,做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仅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给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存环境,也只有如此才能抓住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反之,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通过文旅融合,让旅游市场充满了文化内涵,让丰富多彩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得以鲜活呈现。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不断结合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手工艺继续发展的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在视觉呈现上焕然一新、在传播手段上更现代化和多样化、在审美情趣上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走出过去因为闭塞而造成的脱离现实的迷途。在湖北,著名旅游品牌“三峡人家”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从“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的指导思想出发,按照生产民俗、民居民俗、节日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手工民俗、图腾民俗、演艺民俗等进行系列研究,使三峡地区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景区得以传承和展现。同时开发三峡奇石、根艺、民俗风情剪纸、农民版画、刺绣、竹编、棕编、草编、麻编、木雕、艺术折扇等特色民俗工艺品,全方位展现三峡文化的独特魅力。三峡人家通过文旅融合,既做好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又打造了经典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化“风光之旅”为“文化之旅”。

四、形态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融合的本质

非遗给了艺术家创作灵感,传统文化可以转化成新的故事重新在当下传播开来。在传播的过程中,非遗的基因不断延续升华。而非遗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创造、筛选、淘汰、再创造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非遗的本质,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即使继承了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延续它的生命力,也必须由现在的人创造,将来的人继续创造,不能停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体现的传统元素是人民大众的民族心理延续与发展,同时也是民族审美特征的强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它的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视觉设计,借鉴和运用这些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位移、拼凑和变异,而是从中提取它的精华,以现代造型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使新的作品既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表现效果。运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艺术,追求意境与设计的完美结合,方能体现文化创意产品的民族风格。因为,文化创意产品的视觉形象不仅需要表达出内心情感,也有满足审美观感、美化生活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品以后是可以相互扶持、相互补充的,形成一种混合式发展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着“创新运用,融入生活”的主旨,向文化创意产品借势,其生存活力远大于单纯性的保护;而文化创意产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及表现形式,提出“改良传统,兼收并蓄”之精神,博采众家之长,打造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特色创意产品。

五、品牌构建是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融合的终极目标

为什么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在国内开设专售中国非遗产品的专卖店“上下”,同样销售紫砂壶、瓷胎竹编、薄胎瓷器等中国最典型的非遗产品,“上下”做到了价高而且销量多呢?为什么同样的产品会有这样的差距?除了设计层面的再创新以外,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品牌的力量,爱马仕的金字招牌使高消费人群趋之若鹜。中国非遗品牌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是中国非遗本身发展的必然需求。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牌,需要不断的累积递进,这是一项复杂的产业发展工程。它可以分为非遗传承人品牌、非遗产品品牌、非遗企业品牌。首先是非遗承认品牌,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拥有并熟练掌握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由此形成非遗传承人品牌,我们可以把这一群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是非遗产品品牌,是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研究而物化形成的产品品牌,它有一条从技艺-产品-产品品牌的完整过程,也是非遗品牌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最后是非遗企业品牌,需要先从法律层面上形成非遗技艺或产品的企业主体,并且通过企业从事与非遗相关经营活动来进行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企业本身的品牌。因为形成了企业品牌,企业除了可以生产原来的非遗产品之外,还可以继续设计研发、衍生其他的产品。通过形成企业品牌,最终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将湖北省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态传承因素加以总结并创新出符合21世纪新形势下的新设计美学语言,将其恰当地融合在当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之中,寻找一条普适性的路径,使它适合千千万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哪怕是最为虚弱的一种,都能通过将它附着在人们的生活中使它重新站起来。这是对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与继承。对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造型、取色、选材制作工艺等进行归纳分析,从中找寻其创造规律和经典范式,为创造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又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依据。并运用设计为这些经典寻求一个符合现代生活型态的新形式,并探求其使用后对精神层面的满足,使其达到最高效的保护与传承,从而最终实现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的双赢。

[1] 叶原.让文化满足民众的需求——刍议“活态”保护中的问题与应对[J]. 美术观察,2016,(7).

[2]章莉莉.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J]. 上海艺术评论,2016,(5).

[3]肖丽,以“非遗”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J].艺海,2017,(4).

Hubei Live Intangible Heritage Transmiss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XIE Jing

(School of Art and Music,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This paper begins with Hubei provinc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various forms. It summarizes each type’s style and extrac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ith bo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 and the sense of current trend. It is about the theme, types, shape, material, craftsmanship, etc. in order to get guiding principle for Hubei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 It aims to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Hubei intangible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brand and it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 it finds the approach to fuse live intangible heritage transmission with cultural product innovation fusion, thus eventually achieve both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ve intangible heritage transmission; innovation; win-win

G124

A

1674-344X(2017)7-0061-04

2017-06-15

谢 静,湖北襄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责任编辑:胡栩鸿

猜你喜欢

活态文创湖北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The rise of China-Chic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驰援湖北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湖北武汉卷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