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信息化: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寻

2017-03-09雷振香李朝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管理者信息化管理

雷振香,李朝有

(云南师范大学 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昆明 650092)

管理信息化: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寻

雷振香,李朝有

(云南师范大学 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昆明 650092)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制约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力量,构建“互联网+教育管理”新模式,重塑教育管理信息化新生态已然成为支撑教育管理信息化走出现实困境、推动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根本转变、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思路。“互联网+教育管理”是互联网思维、技术与教育管理的创新性融合,其有效践行对重塑信息化治理理念、落实数据共享及应用、改进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有序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治理现代化;互联网+

一、管理信息化: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1]“十二五”初期,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有力手段。[2]教育治理是对教育管理的超越,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各方权责分明及体系内的精细协同、及时响应、优化运作,这些均离不开管理信息化。2014年10月,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的通知,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的管办评分离和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3]2015年1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提出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4]201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5]同年6月,在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将“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予以明确提出。[6]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管理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亟须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走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然困境

揆诸近年来国家的相关政策文本不难发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已于理念、规划层面得到切中肯綮的认可。但面对当下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部署与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制约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与顶层设计的宏观愿景和应然走向相去甚远。

1.理念困境——陷于“路径锁定”效应

事物的发展过程对规则和道路的选择具有依赖性。某种行为规则一经形成,就很难跳脱其桎;某种道路一经选择,便很难改轩易辙。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路径锁定”效应。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相关教育管理主体也深陷这种“路径锁定”效应之中,教育治理信息化理念尚未真正形成。首先,“路径锁定”效应的产生与管理主体的定势效应有关。传统的教育管理范式对于管理者而言是一种既有的路径锁定,由此产生的传统教育管理思维定势深刻影响着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以致很少再从信息化方面去思考转变教育管理范式、协调教育管理主体、提升教育管理效能等的路径。如今,较多地区的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尚未认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际形势、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部署,又何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落实。其次,“路径锁定”效应的产生与管理者锁定的路径有关。传统教育管理范式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与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制度所带来的教育管理主体和环境间的不同关系密不可分。然而无论何时,我国教育体制“行政主导”的特征从未彻底消亡过。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信息化视为管理的“辅助”,轻视管理信息化对决策、公共服务的革命性影响。面对国家相关政策规划部署,单纯为了“达到要求”,注重设备安装、系统建设,缺少对相关教育管理主体实际应用需求的考虑。加之我国单向性“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特征,学校内部在面对政府“硬性推入式”的设备系统建设时,更多的是“措手不及”和“置之不顾”。最后,“路径锁定”的产生与管理者行为习惯的惰性有关。既有路径锁定后所产生的行为很容易形成习惯,习惯具有惰性,锁定效应便有了持久性和长效性。所以,管理者自身要改变“固有的”、“习常化”的教育管理思维及方式是比较困难的。“方便、快捷”是许多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应有层面的理解。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管理者自身缺乏持续接受新的技术手段的动力。加之相应需求培训的“不及时”、“不适时”和“不适需”,致使管理者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攻坚克难的决心与勇气。致使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过程中的矛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窘境。

2.数据困境——疏于深度的应用维护

数据是丰富应用的前提,应用是获取数据的基础,数据是决策科学化的保障。[7]首先,教育基础数据标准不一,信息系统建设分散重复。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总体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缺少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标准,前期各级各类相关教育管理主体对信息系统的分散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更是导致了“数据孤岛”、“信息孤岛”现象的普遍存在。其次,教育数据间的兼容性差,数据整合与共享难度大。各种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格式不规范、体系不完整致使教育数据间的兼容性较差。加之教育信息化标准和交换标准建设进展缓慢,信息相对封闭,标准化程度低,不同教育系统间的数据无法流通共享,整合难度大。再次,管理与资源平台衔接差,数据挖掘和应用程度浅。数据采集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为教育管理提供服务乃是数据采集的应有之意。当前,信息收集尚处于填报收集阶段,管理平台与资源平台之间的互通和衔接程度较低无法达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程度浅,数据的“实时生成”尚未实现;数据价值未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使得相关教育管理主体的教育管理及决策行为缺少系统、全面而又准确的数据支撑。最后,重数据采集轻数据维护,粗放式管理模式适用广。数据维护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前期教育数据的广泛采集,如若缺少及时的维护,大量数据冗置,相较于高昂的数据采集费用而言无疑是一种徒劳和浪费。然而,目前这种只管硬件而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而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依旧比较普遍。

3.方式困境——囿于“人管、电控”的管理过程

教育管理信息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强调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管理过程。然而,当前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过多地强调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尚未从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上来[8],也未能实现从静态、刚性、被动的管控转向动态、柔性、主动的治理。低水平的信息系统建设、大量繁杂的数据处理工作、自身相应信息技术能力的匮乏,致使教育管理者疲于机械性“人工”操作管理过程中。加之多数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由体系外资源来设计,这些开发商缺少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切身体验、对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需求和相关管理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不甚了解,更是难以预测管理活动的未来发展动向,致使系统操作技术门槛与教育管理者实际水平相差甚远、人性化缺失,系统功能与教育管理实际不符、操作过程与教育管理流程脱节。“自上而下”、“上传下达”的一系列“刚性要求”,使得相关教育管理者陷入被动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状态,这些非但无益于教育管理效能的提升,更是加重了管理者的负担。

4.机制困境——束于固有的组织结构

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束于固有的部门分割思维定势及层级分化的组织结构,冗杂的隶属关系和交叉管理导致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和事权划分的产生,使得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举步维艰。从中央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管理职能始终未能理顺,学校及社会各利益主体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管办评”杂糅现象依旧严重,在理解、执行和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普遍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多头管理,相互掣肘,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尚未形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尚未形成持续、长效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社会力量投入不足,行业企业投入偏少。并且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的经费投入仍集中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管理软件建设费用、人员投入费用等的投入不甚合理;新型信息化管理设备匮乏,老旧设备运维不力、更新迟滞,淘汰机制不健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与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方之间尚未形成畅通、有效的沟通机制,容易致使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教育管理流程脱节;教育管理信息化人员队伍的建设与优化机制尚不健全,教育管理信息化培训机制不完善,各类管理者及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网络安全意识不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管理信息技术安全的统筹领导还有待提高。

三、走出教育管理信息化现实困境的路径探析

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力量,构建“互联网+教育管理”新模式,重塑教育管理信息化新生态已然成为支撑教育管理信息化走出现实困境、推动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根本转变、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思路。“互联网+教育管理”是互联网思维、技术与教育管理的创新性融合,其有效践行对重塑信息化治理理念、落实数据共享及应用、改进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有序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跳出锁定效应,重塑信息化治理理念

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方式,移动互联网、终端普及为教育管理变革准备了基础条件。[7]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跳出既有的“路径锁定”效应,重塑信息化治理理念。首先,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及时破除传统的管理思维定势,明确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乃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同时更要重塑互联网+”生态下创新型思维方式,明确“互联网+教育管理”新模式乃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手段。其次,要突破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过去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着眼于基础构架和系统软件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有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管理”新模式的理念。最后,管理者自身要逐步克服相关行为习惯的惰性,树立起数字化资源设备在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意识,重塑信息化治理理念,同时也要为管理者营造助力其转变管理方式、接受新技术手段的环境。

2. 整合系统资源,落实数据共享及应用

成熟的大规模存储技术为海量的教育数据积淀提供了支撑,高速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急遽发展也为教育数据的有效采集和深度应用带来了可能。在此背景下,如何整合系统资源,落实数据共享和服务功能成为突破教育管理信息化数据困境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统一教育基础数据标准,遏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各自为政”、“分散重复”建设现象。以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为基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各级各类学校的电子校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于此,一方面要对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维修、改造、升级,以迎合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之需。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依托“互联网+”背景下所建立的新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固有信息系统之间的衔接性和兼容性,为数据间的整合共享提供条件。其次,要加强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管理系统间的整合与集成,提升教育管理的统一性。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化教育行政管理,借力“互联网+”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打造全国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各地方要在满足上级要求、避免重复建设通用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色,采用云服务模型,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切实地方实际需求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最后,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各种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伴随式搜集”,重视数据的精准科学和实时生成,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提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实现管理精准化。例如,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中职教育管理”实现了中职教育管理互联网信息化,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籍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9]系统提供即时、准确、完整的数据和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提供支持,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奠定基础,为落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提供权威数据。

3.再造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服务模式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交换愈发频繁、信息互动愈发便捷。加强教育管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得互联网思维及技术渗透到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将成为再造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过去以手工为主的管理操作将转移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管理平台上来。自动处理各种教育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和信息反馈,从而提高自动化管理程度。管理自动化的全面普及将精简管理流程,节约管理成本,保证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反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由此,一方面可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管理漏洞和疏忽,另一方面将管理者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创造力。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将让位于分布式协同的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从刚性、静态、被动的管控走向柔性、动态、主动的治理。

4.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和重要保障。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需要借助“互联网+”力量,带动政府、社会、学校等相关利益主体协同创新,共同发力。推进权责分明、统筹管理和管办评分离的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工作,将行政权力运行集合在互联网上,把权力放在网络上,置于“阳光下”,建立完整的公共教育权力制衡机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经费投入结构。逐渐弱化“自上而下”的建设参与方式,丰富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类企业参与到管理资源建设与运维中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适度释放市场活力。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按需要使用和付费,满足参与主体间的不同需求。健全教育管理信息化人员队伍的建设与优化机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关管理者及教师的实际管理需求进行研究,从供给侧提供“适时、“适需”的管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把“互联网+”与管理信息化人员队伍培训相结合,形成一套集管、学、考于一体的管理人员培训学分制管理系统,丰富培训形式、加大培训力度、纳入相关考核评估体系,保障教育管理信息化人员队伍质量。设立“首席信息官”机制,《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要利用“互联网+”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及社会间广泛、及时的互联互通,共同参与信息化治理进程,推动教育公共服务人性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更加高效、惠民的教育治理体系。

[1]任友群.教育治理视角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21-25.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3]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关于印发《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的通知[EB/OL](2014-10-16).http://www.moe.gov.cn/s78/A16/s5886/s5892/201411/t20141106_177983.html.

[4]杜占元.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5-01-22(1).

[5]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16-02-02).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2/t20160

219_229804.html.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7]林冬青.教育管理信息化未来变革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49-52.

[8]荣荣,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37.

[9]新华网.互联网+教育:自主学习云服务平台、中职教育管理信息化等[EB/OL](2015-5-15)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5/15/c_134242649.htm.

Informatization of Management: A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LEI Zhen-xiang,LI Chao-you

(Adult Further Education Institut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Informat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only way for realizing the moder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which is, nevertheless, restricted by many practical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achieving the goal. Fortunately, a new possibility aris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ternet- Plus strategy. Driven by internet-plus, a new model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constructed and the new environment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sation is being re-built. Guided by this,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sation is moving forward and reaching the milestone, whe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are converted and the modernized education governance is about to be achieved.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an innovative combination of conven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internet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The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this new model is playing a key role in multiple realms, such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sation management thinking, realizing data sharing and application, improving the service model of management and mainta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ormat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internet- plus

G640

A

1674-344X(2017)7-0056-05

2017-06-10

2015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AC15009)

雷振香(1992-),女,河南潢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李朝有(1970-), 男,云南南华人,副研究员,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现代远程教育。

责任编辑:郑诗锋

猜你喜欢

管理者信息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