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元素缕析

2017-03-0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国家

刘 欣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合肥 230037)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元素缕析

刘 欣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合肥 230037)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彰显治国理政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社会秩序和发展格局。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着眼于我国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全社会取得更广泛的共识,中国语境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体现中国共识、中国逻辑、中国魅力和中国自信。

国家; 治理体系; 现代化; 中国元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而言,可以说至关重要,就改革而言,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执政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程度,对时代发展潮流的主动顺应与否,是否能够做到对人民热切企盼的大力回应,彰显治国理政的水平和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社会秩序和发展格局。

一、中国语境下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既具有宏观性、整体性,也具有微观性、个体性的特质,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三大系统相互耦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结构,它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分配和相互关系,在治理结构安排系统中,各部分功能的具体发挥,产生于社会中的矛盾和纠纷得以解决,维系国家的有效运行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

因此,在中国语境下,国家治理体系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内涵之外,还有特殊涵义。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从实质上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依照宪法和法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实际的前提下,领导人民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的制度安排及这些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支撑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治国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安排,是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体系安排。必须予以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前提,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得以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长治久安的基本条件,也是一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可以进行如下界定,就是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持续适应和引领国家整体的发展与社会全面的进步,国家治理主体能够善于运用现代思维、现代机制、现代技术和现代手段治理国家,使国家治理呈现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和规范化。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此时期,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考验着治理能力和水平。因此,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改革发展的各项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我国实际问题的解决,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在全社会取得更广泛的共识,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顺利解决,也就是说,中国语境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体现中国共识、中国逻辑、中国魅力和中国自信。

二、中国共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理念上的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范畴,需要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需要凝聚和形成改革共识。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勇于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藩篱,树立科学的国家治理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体现国家治理的中国共识。所谓中国共识,就是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形成中国化的信念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政策共识。

在信念上,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要体现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精神指引。在价值上,我们要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尊重人民意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国家治理中秉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等现代价值理念,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理性文明。在制度上,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在国家治理中充分发挥我国各项制度的优势。在政策上,要调节各方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协调,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体现人民的参与和监督,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作为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中国逻辑——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结构上的关键所在

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了在一国范围内政党、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的角色、权力和责任及其协同程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构建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使这些机制能够良性运行的保障,从而实现“良好的治理”,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政党治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最终形成主体多元、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的网络化治理结构。

政党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依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不断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提高党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巩固和维护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提高党治国理政的绩效,为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同时,有效发挥民主党派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稳定性、包容性、适应性的优势,实现利益的协调和资源的整合,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我国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

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限定政府的权力边界,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不断增强政府的透明性、责任性和回应性,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使政府的权力运行“准确到位”,而不是“缺位”、“越位”或“失位”。

市场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让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焕发新的生命、迸发新的活力。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调动我国各类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活力,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各类社会问题,逐步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治理作用,又有效避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对“公民社会”的盲目迷信,从而形成“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合力,这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国逻辑。

四、中国魅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模式展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参与和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发展模式、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体现自己的发展特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一直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利用经济输出、价值输出和制度输出,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横加干预、指手画脚,一直宣扬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即西方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依托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的传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组织和学术界向发展中国家推行一套所谓“最优治理”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绘制统一的治理蓝图。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盲目照搬西方治理模式,带来的不是“最优治理”,而是“治理危机”和“治理陷阱”。

因此,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时,既要融入全球治理体系、遵守国际规则,又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发展道路的国家治理体系。我们要不断总结我国国家治理实践中的做法和经验,及时将有效的治理创新上升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政策,从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发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不竭动力。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的适应性、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当然,避免“最优治理”陷阱不意味着对西方国家治理经验的一味排斥,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国际化”,我们应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治理经验和有效治理方法,在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国特色,在坚持自己治理模式的同时彰显“中国治理”的魅力。

五、中国自信——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实现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确保人民福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同步的,而且正在不断朝着适应时代性、体现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现代化目标迈进,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成长和成熟,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领导人民革命的政党转变为一个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的政党,中国的各项社会制度开始创立。中国共产党沿袭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并借鉴苏联的国家治理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造,逐步形成了一种高度集权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全能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惊人的治理效力,为奠定我国的经济基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持政权的稳固做出了突出贡献。当然,全能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在当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弊端,但这与当时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家治理体系基本结构逐步形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逐步打牢,从而确保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到经济建设,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前所未有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国家治理的宝贵经验,虽然我们也遇到过一些挫折,可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所走的道路、我们信仰的理论、我们坚持的制度,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人民意志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强大的中国自信凝聚中国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

[1]李军鹏.建立现代政府权力清单制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2).

[2]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学,2014,(4).

[3]唐兴军,齐卫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晋阳学刊,2015,(2).

[4]王浦劬.论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理论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5]薄贵利.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J].中国行政管理,2014,(5).

[6]何增科.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J].行政科学论坛,2014,(2).

China Element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LIU Xin

(School of Marxism ,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37,China)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highlight the level of and abilit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t directly affects the social order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 country.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promot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we must adhere to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cus on solv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 and achieve broader consensus in the whole society.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in Chinese context must reflect Chinese consensus, Chinese logic, Chinese charm and Chinese confidence.

nation;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modernization; Chinese elements

D63

A

1674-344X(2017)7-0053-03

2017-05-23

刘 欣(1991-),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研究。

责任编辑:郑诗锋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