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护理技术教学中护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2017-03-08徐华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风险意识职业情感

徐华玲

浅谈护理技术教学中护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徐华玲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上海 201200)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加强护生职业意识培养尤为重要。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护士除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与职业风险意识,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护理技术;护生;职业意识

新形势下,护理人员面临严峻考验。护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护生职业意识,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其良好护理品质与职业态度的形成。在护生职业情感培养过程中,使其职业情感与专业理论、护理操作技术平行发展,形成对护理学科、职业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具备良好职业情感品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丰富的职业情感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在今后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语言、行为、情绪、态度和理想追求。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和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因护理过失或非过失引起的纠纷呈上升趋势,护理工作面临很多潜在的法律问题。因此,在护生职业意识培养过程中,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强化法律意识,对防范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

1 护生职业情感培养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护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3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

1.1 护生情感态度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在中专护理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护生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做笔记,并且有讲话、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违纪后也不愿意诚恳地接受批评,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对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新生问卷调查中发现,选择专业时,护生首先参考的是父母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热爱护理工作而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所占比例低于10%。此外,对护生入校后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护生职业意识缺乏,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和操作随意、不规范。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对护生进行职业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1]。针对上述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护理技术教学中有必要渗透职业意识培养。

1.2 护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入学后,通过对护生护理情感态度的了解,采取积极措施,转变护生态度。根据护生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护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2.1 加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一方面,在平时及课堂上进行适时的专业思想教育,利用多媒体播放医护工作视频,例如播放医学教育视频《不要放弃》给护生以视觉与心灵的冲击。另一方面,请临床资深护理专家介绍护理专业背景、自身成长经历,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临床护理案例,引导护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增强护生职业认同感。

1.2.2 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即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讲课顺序一成不变。社会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合理整合教学资源,使护理技术课堂教学更加贴近临床实际。

成功有效的情感教育能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护理技术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学习、情景教学等,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护生参与机会,促使护生的认知与情感有效结合,同时增强护生应急应变能力,从而提高护理技术教学效果。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采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促进护生情感发展,并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提升护生职业认知。

1.2.3 课堂教学增进师生情感 在护理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师生感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护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间达成默契,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之外,我们也要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注重自身言行,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2]。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护生合理定位,摆正位置,找准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应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良好道德品质。

2 护生职业风险意识培养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文件的颁布执行,为避免临床护理医疗纠纷发生,必须强化护理专业教师及护生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生行为,提高其自律性,增强护生法制观念,为其今后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此外,还应在护理技术课堂教学中加强职业风险教育,培养法律及安全意识。

2.1护生职业风险意识分析

以往采取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护生综合素养培养不足,很难与日益变化的现实社会接轨,护生不能充分认知职业风险。由于现阶段我国护理基础教育中护理法律相关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因此护生甚至护士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问题。一方面,护理专业教师更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长期脱离临床,多数教师一毕业便从事护理教育工作,毫无临床经验,因此缺乏对风险的感性认识,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另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完成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的传授之后便无更多时间进行法律知识讲授。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医院更多地是关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并未对其进行系统的防护培训。调查显示,实习前未接受过系统防护培训的护生,实习期间针刺伤发生率较高。

部分护生职业风险意识欠缺,认为被针扎只是运气不好,有些被针刺后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向带教教师汇报。这些都是职业防范知识欠缺的表现。

2 .2干预方法

护理职业风险大致可分为法律风险和职业损伤风险[3],因此,要提高护生这两方面的职业风险意识。

2.2.1 教师重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定期进行行业实践 如何保证带教安全,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降低风险系数是每位护理教育者的义务。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做到言传身教。教师行业实践项目的开展为护理专业教师增加了临床实践机会,一方面将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有效结合,使护理教学贴近临床;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能更好地结合临床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将真实的临床场景贯穿其中,鲜活而生动,既激发了护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果。此外,还可以就一些医疗纠纷案例进行针对性分析,引导护生分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护生职业风险意识。

2.2.2 强化护生防护知识学习,实行考核制度 护生临床实习前,对其进行护理技术法律知识及安全知识培训,考核成绩合格才允许实习。此外,巩固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安排护生自主练习,集中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通过此种方式使护生树立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并牢固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

2.2.3 定期组织临床见习 安排有针对性的临床见习,提高护生对临床工作的熟悉程度,请医院护理带教教师讲解临床工作中如何降低法律风险和职业损伤风险,促使护生对职业损伤风险形成感性认识,如临床工作中哪些情况下护士要洗手,操作时为什么要戴口罩,输液、注射等操作时为何要认真、仔细地进行“三查七对”等。

3 小结

总之,护理教育中贯穿护理情感教育,能促使护生形成浓厚的专业兴趣和良好的职业态度。护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还要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具备职业风险防范意识,与医、护、患进行有效沟通,在临床实习及护理工作中认真细致,才能避免差错事故发生。

[1]熊彦.网络环境下高职护生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3):93-95.

[2]杜学勤.谈药学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改革[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 (3):133.

[3]郑云慧,朱丽芳.《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2005,2(2):63-64.

G421

B

1671-1246(2017)05-0064-02

猜你喜欢

风险意识职业情感
增强风险意识 提升监管能力 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职业写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爱的职业
网络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影响研究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