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综述

2017-03-08赵建全孙荣华王树阳赵贵清张丽杰曹红梅毕艳艳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调整机制市场需求职业院校

赵建全,孙荣华*,王树阳,赵贵清,张丽杰,曹红梅,毕艳艳

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综述

赵建全1,孙荣华1*,王树阳1,赵贵清1,张丽杰1,曹红梅2,毕艳艳1

(1.吉林省通化市卫生学校,吉林 通化 134000;2.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0)

经济飞速发展给职业院校带来更多机遇。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劳动市场需求是专业调整的根本动力。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是其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生存的关键。

专业设置;市场需求;职业院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变化。原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课时安排、授课计划、教学方法等已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针对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职业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适应能力也有了新标准,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从原来刻板的被动教育转变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教育。专业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灵魂。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市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但目前职业教育远没有达到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就是要引入市场理念,用市场要求调整专业设置。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职业教育规模也空前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资源配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 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区域发展不平衡

通化市处于吉林省东南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或高职院校来培养医学技术人员,以解决吉林省东南部山区缺医少药问题。

1.2 专业设置不合理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由国家政策、劳动市场职位需求决定的,不仅受国家政策、学校规章制度、生源等主观因素影响,还受某些客观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市场需求、职业地位、师资队伍、学校竞争、教育现状等影响。职业院校专业面比较狭窄,专业分工细,学历层次低,落后于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造成毕业生就业范围小。

1.3 办学缺乏特色[1]

传统课程体系和简单机械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技能水平低,创新能力差。职业院校不仅专业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而且大多数院校缺乏特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低,定位不准确,缺乏市场竞争力,达不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1.4 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职业院校与劳动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领域市场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到目前为止,市场调节仍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职业院校“入口窄”,考试制度(如我校近几年“3+3”护理、检验专业,“3+4”中药制药专业只招收通化地区应届毕业生)、录取制度(根据报考志愿,分数从高到低录满为止)以及入学后学籍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来源、素质、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其次,行业的中介作用缺位,根据国际经验,要办好职业教育,行业的作用不可或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行业、企业、事业单位有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从现状来看,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不畅甚至各行其是。最后,职业院校改革力度不够。政府投巨资办示范性中高职院校,但其并没有起到示范性作用。职业院校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定位不准,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 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对策

职业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通过全面的教学改革来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服务社会,这是摆在各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任务。

2.1 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市场定位,突出特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职业院校能否建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就业市场。

2.2 建立市场研究机构,加强市场调研

市场既蕴藏着机遇又潜伏着风险,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同时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职业院校应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尤其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状况,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原有专业,设置新专业。既要根据市场调研创办大口径长线专业、特色专业,又要根据人才需求积极开发短期专业,淘汰过时专业[3]。专业调整必须适度超前,尽量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4]。职业院校应设置招生与就业部门,加强对教育市场的研究,并且把重点放在对就业市场研究上,建立校园—市场信息系统,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

2.3 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调整课程体系[5]

2.3.1 市场是评价学校办学好坏的权威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研究人才市场需求,根据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现实市场需求是目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校被动适应市场,前瞻性较差;潜在市场需求是未来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很好地反映市场走势,前瞻性较好。学校更应该重视潜在市场的导向作用,体现教育的前瞻性。专业设置要相对稳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职业及技术需求确定专业口径,对相近专业进行合并,建立宽口径专业,以适应学生就业需要。多层次、灵活办学才能有生源,有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及时、主动、灵活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3.2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和改革应该围绕市场与就业需要来进行。根据社会经济、市场需求制订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教学计划,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及时更新教学辅助工具,定期培训师资。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课程安排上,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理论教学也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

2.4 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各院校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应占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陈旧的、临床已淘汰的实验,增加先进的、新兴的实验,激发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训基地培训,熟悉、掌握本行业所需基本技术、基本工具及主要仪器设备,因此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阵地。

在抓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培养有个性、有思维、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良好职业素质,准确定位自己,有敬业精神,以成为用人单位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2.5 改革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结合

以政府为主导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很强的稳定性,不能及时反映社会需求变化,以市场为主导的专业设置则能灵活机动地反映市场需求。我国构建政府引导、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6],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校企联合办学,做到产学结合。为此,职业院校要改革办学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办学模式,广泛筹措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用最先进的理论、设备和技术为社会培养一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师资力量是教育的关键。职业院校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利用行业、企业现有的实验设备、技术建设学校实践基地。另外,学校派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进修、培训,掌握最新技术、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2.6 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院校既要推进特色办学,提高办学质量,也要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充分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分布特点,为职业院校提供专业取向、专业方向和专业导向调整依据,拓宽就业渠道;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实施订单办学,促进就业。用人单位在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生时会综合考查其思想素质、工作态度、专业基础、文化修养、社会活动、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情况。指导、服务和管理是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的基本环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及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评价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集中反映,以此为依据不断改进学校工作,更新教育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面向社会、基层、农村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院校的社会职能。

3 结语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原则,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市场观念,强调专业课教学必须与市场实际紧密联系,是职业教育的方向。专业调整要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接轨。根据国家和吉林省相关政策建立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联合、调动“政、行、校、企”四方专家进行深度调研、分析,建立企事业监测站、人才资源预测机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岗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真正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7]。同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于动态调整机制的健康运行和完善。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为区域发展服务。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率,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余庆,龙晓辉.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效果评价研究[J].教师,2015(35):28-29.

[2]邓志良.职业教育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92-195.

[3]王世海.职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J].职教论坛,1995(2):3-4.

[4]王立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10):82-84.

[5]周贞云,祝素月,王道明.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3(20):32-37.

[6]潘海生,周志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52-56.

[7]郑伟,胡蓉.创新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4):238-239.

(*通讯作者:孙荣华)

G420

A

1671-1246(2017)05-0013-02

注:本文系2014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14zcy048)

猜你喜欢

调整机制市场需求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欧盟理事会就碳边界调整机制达成协议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参透并购交易价格调整机制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国外工资制定机制对我国公务员工资调整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美国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