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操作中感悟和建立质量单位

2017-03-08文︳李

湖南教育 2017年43期
关键词:日记环节单位

文︳李 红

在操作中感悟和建立质量单位

文︳李 红

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分四个环节带孩子们一起体验。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感知轻重。学生猜一猜两袋东西的轻重(一袋黄豆,一袋棉花),并在手上掂一掂,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第二环节:体验和感知克和千克。首先感知1克。学生先掂一掂4粒黄豆和1枚两分硬币,再说各自的感受。接着,学生猜一猜黄豆和硬币有多重,再放在天平上称量,大约是1克,感知1克的重量。然后,学生从自己带来的物品中找出大约1克的物品并称一称,进一步感知1克有多重。感知1千克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先掂一掂两袋盐,再放在天平上称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就是1千克。接下来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第三环节: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学生有了对克和千克的具体感知,因而顺理成章地得出1千克=1000克。

第四环节:实际运用,巩固提升。为了检查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的掌握情况,我出示了数学日记让学生修改。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日记是这样的:

今天,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妈妈先买了一个3克的西瓜,又从货架上拿了一袋40千克的盐和一袋25克的大米。我拿了我喜欢吃的一盒50千克的饼干。

“哈哈哈,只有3克一个的西瓜,怎么可能?”子涵同学马上大笑起来。

“40千克一袋的盐?上星期学校体检,我的体重都只有29千克,这是不可能的。”“小博士”凯凯用事实说明自己的判断理由。

“一袋大米应该是25千克吧?”又有人发现问题了。

接下来,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把日记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找出来,在纠错的过程中对抽象的质量单位有了更深的认识。

下课铃响了,我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布置了如下作业:1.寻找生活中的千克和克。2.自选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用上学过的质量单位。课后,孩子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下了一篇篇充满稚趣和童真的日记。哲哲同学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吃完中饭我就和妈妈来到家乐福超市,买了我喜欢吃的零食:3包九制话梅,每包85克,3包就是:85+85+85=255克。妈妈买了两瓶蓝月亮洗手液,每瓶500克,2瓶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我看到白醋的瓶子上标有500mL,不知道500mL是什么意思。妈妈告诉我:mL是毫升,固体的质量一般用千克和克,液体的质量一般用升和毫升。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我得多留心观察和学习了。

我的思考:克和千克是抽象的质量单位。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难以建立表象。为了让他们切实体验这些质量单位,我创设了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操作中感悟和建立有效的质量单位,并把学习延伸到课后。孩子们通过寻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丰富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形成直接经验,量感的培养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得以实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等认知过程,使孩子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猜你喜欢

日记环节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填单位 要推敲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