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心理支持及护理策略进展

2017-03-08黄应兰黄兰蔚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艾滋病护理人员心理

黄应兰,黄兰蔚

(百色市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艾滋病心理支持及护理策略进展

黄应兰,黄兰蔚

(百色市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目的总结艾滋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支持护理方面的干预进展。方法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艾滋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支持护理方面所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结果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恐惧与焦虑、悲观绝望、怨恨报复、以及被歧视等。针对艾滋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从心理支持的角度入手,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支持护理,包括消除悲观绝望心理;消除歧视,避免报复社会行为;加强保密;缓解并克服患者焦虑、恐惧心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结论艾滋病患者存在大量不良、消极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频频发生,会对艾滋病的治疗预后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护理人员必须对艾滋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识别,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护理,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促进艾滋病患者的积极转归。

艾滋病;心理支持;护理策略

艾滋病是一种新发性传染性疾病,是因人类缺陷免疫病毒所致以T淋巴细胞损害为主的免疫缺陷综合征[1]。目前临床实践中尚缺乏艾滋病疾病治疗的特效类药物,本病虽然潜伏周期较长,但致死率极高[2]。既往报道中认为[3-4],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除了会对患者生理造成巨大损伤以外,更会从精神上对患者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如何从临床护理角度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高度重视的课题。为总结艾滋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支持护理方面的干预进展,本研究中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艾滋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支持护理方面所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现综述如下:

1 艾滋病常见心理问题

1.1 焦虑恐惧

焦虑恐惧是艾滋病患者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既往研究中认为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与感染是否暴露有直接关系[5]。对于已暴露的艾滋病患者而言,由于更易遭受社会歧视或排挤,加之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因此患者多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状态,精神高度紧张,对后续生存状态顾虑重重,常常有厌食、失眠、烦躁、易怒等表现。

1.2 悲观绝望

艾滋病疾病本身的不可治愈性以及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生理所产生的折磨,病友的离世等等因素均会对艾滋病患者产生恶性刺激影响,部分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缺乏治疗依从性,情绪低沉,甚至出现绝望自杀的念头与行为[6-7]。

1.3 怨恨报复

一些艾滋病患者在患病后对社会充满怨恨,常常出现不冷静、冲动的行为,这种怨恨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导致患者产生报复社会,故意将疾病传染给他人的行为,对社会稳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1.4 被歧视

由于公众对艾滋病传播方式认识的缺乏,对艾滋病患者的孤立和歧视甚至牵连其亲属和子女,使其面临着居住、就业、就医、上学等多方面的困难[8]。歧视使得患者内心更加脆弱,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打击、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9-10]。

2 心理支持护理策略

2.1 消除悲观绝望心理

艾滋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多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产生这一心理的最根本原因是无法面对现实,是艾滋病患者对病情的本能逃避行为[11-13]。为消除艾滋病患者悲观绝望的心理,关键是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密切配合,主动关心并关爱患者,让患者能够认识到家属对他们的爱,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关系,及时告知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并引导患者认识到从精神上战胜病魔的重要性,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以及精神上坚强都应当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同时,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心理治疗,如合理理由法、疏导排泄法、积极暗示法、情绪转移法等,尽可能将患者消极心理对生理机能的刺激控制到最小范围内[14]。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加强与患者家属间的配合协作,多了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艾滋病的态度,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存在的困难,为疾病治疗做好心理准备与心理建设工作,提高患者的安全感与信任感,构建更为和谐紧密的护患关系。

2.2 消除歧视,避免报复社会行为

一些新闻报道中极个别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报复社会的行为,如将自身血液通过针头注入他人体内,或明知自身已患有艾滋病的情况下通过发生性行为的方式传播病毒,对社会和谐安定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从护理角度上来看,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支持护理是避免患者出现报复社会行为的关键途径[15]。首先,护理人员应当给予艾滋病患者充分的人文关怀,让艾滋病患者有被尊重,隐私被保护的感受,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个人歧视色彩,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同时,针对部分患者家属对患者患病后所采取的不关心、轻视等态度,护理人员应当以身作则,积极劝说并引导患者亲属不能放弃对患者的治疗与引导,尽可能以亲情感染患者,让患者没有被歧视的感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患者,从而消除他们报复社会的念头与行为。

2.3 加强保密

护理人员在面向患者解释病情,介绍治疗情况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这是基于对患者病情知情权的认识。但同时针对患者了解病情真相后对其健康所产生的影响而言,护理人员在实际处理中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通过直言或含蓄委婉的方式介绍病情。在介绍病情以及治疗情况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特别是针对患者不愿陈述的内容,护理人员切不能够过分追问。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及时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事实,让患者在良好且防松的心态下接受治疗。必须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针对艾滋病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应当谨慎小心,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表情应当自然,语言应当委婉,以打破由于恐惧、歧视等因素对艾滋病患者心理所产生的恶性循环。既往报道中还指出,在艾滋病患者领取报告结果时应当注意保护隐私,护理人员应注意回避第三者,单独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若患者主观意愿不希望告知家属,护理人员必须充分尊重患者意见,尽量与患者单独、轻声沟通交流。

2.4 缓解并克服患者焦虑、恐惧心理

在针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始终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情绪上应当沉着稳定,多用心与艾滋病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当尽量采用柔和的语气,说话时语速应当比较缓慢,重点围绕艾滋病相关常识、治疗以及康复要点进行介绍,帮助艾滋病患者提高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认知,增强患者自我照顾以及自我保健的能力。同时,在取得患者信任后,护理人员应当主动教育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艾滋病患者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获得生存的意义与乐趣。掌握主动控制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在护理人员以及家属的引导与鼓励下,多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以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从而缓解并逐步克服焦虑恐惧的心理。

3 总 结

本研究中综述认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恐惧与焦虑、悲观绝望、怨恨报复、以及被歧视等。针对艾滋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从心理支持的角度入手,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支持护理,包括消除悲观绝望心理;消除歧视,避免报复社会行为;加强保密;缓解并克服患者焦虑、恐惧心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采取HAART疗法、免疫调节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综合上述研究得出结论为:艾滋病患者存在大量不良、消极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频频发生,会对艾滋病的治疗预后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护理人员必须对艾滋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识别,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护理,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促进艾滋病患者的积极转归。

[1] 徐 艳,白春琴,范春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7(1):71-73.

[2] 钟延旭,付 燕,王宇明,等.农村艾滋病患者心理和社交变化的纵向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0-81,84.

[3] 朱晓华,尹 宁,唐 政,等.112例艾滋病感染者中男男性行为人群高危行为及心理状况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3):340-344.

[4] 严秀芹,王志英,赵夏英,等.心理干预措施改善艾滋病患者HAART的疗效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44-46.

[5] 李惠平,谢惠娟,赖 权,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3):331-332.

[6] 吴 明,姚文清,王 莉,等.心理资本在艾滋病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101-103.

[7] 周惠玲,聂去燕,杨求成等.护理干预对改善艾滋病产妇心理负面情绪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8):146-147.

[8] 张玉洁,赵俊峰,祝 庆,等.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自我和谐、感恩与人际信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2):907-912.

[9] 阴嘉微.护理人员诊疗艾滋病的心理状况及职业暴露知识的调查与预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627-629.

[10] 王 宇,张曼华,来 源,等.某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99-901.

[11] 王 璐,阎瑞雪,葛 增,等.驻马店市艾滋病患者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561-1564.

[12] 罗美玲,彭立明.关于艾滋病患者不同心理时期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4,(14):419-419.

[13] 杨 茜,李雨昕,黄艳芳,等.探讨延续护理对艾滋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5):505-508.

[14] 冯国栋.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心理与防控途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6):114-115.

[15] 杜德荣,杨 娴,张 雪,等.艾滋病疑病症患者的心理研究及心理综合疗法应用[J].中国性科学,2015,(8):107-109.

本文编辑:吴玲丽

R473.5

A

ISSN.2095-8242.2017.02.388.02

猜你喜欢

艾滋病护理人员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 世界艾滋病日》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